美欧中产阶级面临集体向下沉沦
信息来自:财经网 · 作者: · 日期:08-07-2019

 2010年07月22日

    上世纪以来,中产阶级的迅速崛起一度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这种趋势近些年来却发生了逆转。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导致收入两级化趋势的不断加剧以及社会发展不平衡性的增强,全球中产阶级规模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萎缩趋势。
 
   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不断攀升的失业 率以及沉重的债务负担使全球中产阶级正在面临坍塌的危机,橄榄型社会有向“M型社会”演变的趋势。所谓的“M型社会”指的是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强者恒强, 随着资源重新分配,中产阶级因失去竞争力,而沦落到中下阶层,整个社会的财富分配,在中间这块,忽然有了很大的缺口,跟“M”的字型一样,整个世界分成了 三块,左边的穷人变多,右边的富人也变多,但是中间就忽然陷下去形成了坍塌。经济增长的收益流向了富人阶层尤其是富人中的巨富阶层,西方国家都出现了“集 体向下沉沦”。
 
   以美国为例,战后,随着工业化的完成及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美国社会结构演变主要体现在蓝领工人数量锐减,而白领阶层不断扩大。然而,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中产阶级面临两方面的严峻挑战。
 
   一是收入增长放缓,到90年代后期出现停滞甚至实际收入水平的下降。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显示,自1979年到2007年,美国家庭收入的中数增长了13%,也就是说中等收入人群的收入增加了。但扣除通胀因素,实际可支配收入反而下降了。
 
   二是中产阶级内部出现明显分化,一部 分上升为高收入者(主要是通过企业股票期权等资本收益),更多的中产家庭生活日益窘迫。根据纽约州立大学的研究,自1979年以来,美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的 程度加剧,1%人口占有了80%的新增收入。另一最新研究表明,从1999年至2004年间,90%的美国家庭通胀调整后的收入只增长了2%。而10%的 最富有的家庭收入却增长了将57%。
   不断上升的经济压力使得越来越多的中 产阶级家庭靠负债维持超出其支付能力的生活水平,而80年代以来华尔街不断翻新的金融产品也刺激美国中产阶级选择了高负债、高消费的生活方式。从1983 年到2004年,美国中产阶级的负债/收入比率从0.45上升到1.19。可以说,过去二、三十年来美国经济的景气,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中产阶级靠信贷支 撑的过度消费基础之上。而此次以次贷泡沫破裂为标志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与美国中产阶级的这种消费模式有着直接关系。
 
   此次经济危机给中产阶级带来更加沉重 的打击,累计失业人数超过800万人,多达200万美国家庭由于无力支付房贷而失去住房。此外,中产阶级面临的困境除了来自经济衰退因素以外,还与联邦和 地方政府财力不足,公共服务投入减少有关。自1970年以来,虽然美国中产阶级花在衣服、食物、生活用品和供车上的费用有所减小,但在教育、医疗、住房和 税收费用的增长大幅增加。特别是子女抚养和教育费用成倍增长。近30年以来,美国的大学教育费用增加了43.5%,是中等收入者收入增长的3倍,而自 2000年以来,普通四年制公立大学的学费和其他费用上涨了7.6%。三分之二的大学学生需要通过贷款完成学业,学生贷款中值为1.93万美元。39%的 35岁以下的欠款人需要至少十年才能还清贷款,四分之一因为欠债而推迟看病,14%的人为此推迟结婚。
 
   经济学家普遍担心,失去中产阶级的消 费动力,美国经济复苏将遥遥无期。陷入困境的美国中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中产阶级出身的奥巴马总统。而奥巴马政府在应对经济危机的同时也着手“拯救中产阶级 行动”。2009年2月奥巴马政府组建了由副总统拜登领导的专门机构“中产阶级劳工家庭特别小组”,研究为美国中产阶级特别是下中阶层提供支持。2010 年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再次提出将他的经济政策重点转向创造就业、改善社会福利,以帮助陷入困境的美国中产阶级。其政策能否实施并取得成效还需要关注。
 
   而美国的情况同样在欧洲上演。近些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导致收入两级化趋势的不断加剧以及社会发展不平衡性的增强,德国中产阶级规模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萎缩趋势,2006年以收入水平衡量的德国中产阶级群体所占比重已由2000年的62%下降至54%。
 
   法国由于在过去三四十年内法国中产阶 层收入上涨速度落后于住房、水电、燃油等物价上涨速度,导致目前中产阶层每月身负的“强制性开支”比重提高,进而使得他们可自由支配资金比重下降,严重影 响其生活质量。 “强制性开支”包括每月偿还贷款、各种税收、保险、房租、水电、煤气等无法缩减的开支。调查结果显示,1979年“强制性开支”平均占法国下层中产阶层月 支出的21%,但2009年时这一比例上升至38%。对上层中产阶层而言,“强制性开支”比例也在这段时间内从20%上升到32%。
 
   金融危机以来,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持 续缩水的家庭资产,一路攀升的负债表使西方国家的消费总需求急速下跌,家庭资产的去杠杆化严重影响到欧美等国的负债型消费模式。中产阶层群体的频频告急, 让各国政府意识到,这一阶层的危机可能导致经济复苏后继乏力,受到经济长期低迷的威胁。
 
   再说说,曾经是“四小龙”的我国台 湾,也面临着中产阶级的日益萎缩。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台湾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到90年代,中产阶级已上升为台湾社会的主体,在整个台湾社会结构中占到 33.6%,超过半数的台湾民众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并对个人现况的认识、对向上流动的社会机制充满信心。可以说,这一阶段的台湾社会基本实现了“均 富”,呈现出“中间高,两边低”的倒“U”型社会经济结构。然而,2000年之后,代表社会富裕与安定的台湾中产阶级人数日益萎缩。伴随资源的重新分配, 中产阶级逐渐失去竞争力,一部分甚至开始向下沉沦为中下层阶级,而富有者在全球化大趋势下,却能运用原有优势更加迅速地积累财富。于是在整个社会的财富分 配中,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越来越多,中间的中产阶级却越来越少,中间层的缺口不断扩大,台湾社会结构面临着从倒 “U”型向“M”型加速转变的危机。
 
   2001年开始,台湾所得分配不平均 日益加剧。家庭收入五等分差距倍数从20世纪90年代的5倍多骤然拉大到2001年的6.39倍,为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之后虽有所回落,但 2006年仍然高达6.01倍。在此过程中,基尼系数同样居高不下,从2000年的0.326上升到2006年的0.339,2001年更一度升至 0.350,贫富不均程度已经十分接近国际标准中0.4的严重恶化水准。
 
   由于经济持续低迷,2000年以来台湾整体薪酬水平停滞不前,成长乏力。从总体薪资来看,到金融危机前的七年间台湾经常性名义平均薪资 (即工业及服务业名义人均月薪)总共只增加了2169元新台币,年均增长仅0.84%。
 
   “M”型社会来临,社会整体沉沦,经济的不景气又加剧了这一衰退趋势。政党轮替之后的七年中,台湾经济即由稳定的中速增长迅速陷入低速甚至负增长的衰退低谷,经济年平均增长率大幅下挫到2.36%,经济发展荣景不再。连续几年的经济低迷,台湾竞争力亦如昔日黄花。
 
   没有了中产阶级全球经济之路会走向何方?没有了中产阶级中国经济也不会有希望。对于如何培育和壮大本已十分脆弱的中国中产阶级欢迎大家一起来探讨 !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