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
信息来自:维基百科 · 作者: · 日期:18-07-2019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厂手工业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the Age of Machines)。

有人[来源请求]认为工业革命在1759年左右已经开始,但直到1830年,它还没有真正蓬勃地展开。大多数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1769年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自英格兰扩散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

一般认为,蒸汽机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

在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前,整个生产所需动力依靠人力和畜力。伴随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工厂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赖人力与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汽机发明后被机械化生产取代。工业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拟的巨大变革,其影响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推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类推向了崭新的蒸汽时代

目录

 [隐藏

· 1 背景

· 2 起因 

2.1 农业革命与人口增加

2.2 自然资源的因素

2.3 贸易限制的解除

2.4 殖民地市场和原料

2.5 资本与新技术

· 3 生产制度的变革 

3.1 行会师徒制的式微

3.2 圈地运动

· 4 技术革新

· 5 社会影响

· 6 参见

· 7 参考资料及注释 

7.1 其他参考文献

· 8 外部链接

背景

在尚未发生工业革命的时候,大部分西方人都在乡间居住,并在细小的田地以耕种畜牧维生。他们以人力辅以牛只及简单工具耕种,耕种的方法则仍沿用中古时代三田制the Three-field System)。根据这种方法,农民把土地划分出三块田,每年只在其中两块田耕种,另外的一块田则休耕,收获量不多。

这时只有一小部分的西方人在城市居住,当时城市的人口平均不到一万人。大部分的城市居民都是商人工匠出身。商人以出售工匠的制品谋生,而工匠则多在家中用手动的工具和细小的机器,来生产服和日用商品维持生计。这种以人手及简单工具在坊间作业的生产方式称为家庭手工业制”(the Domestic System)。

由于当时无论乡间或城市的生产动力都以人力畜力风力水力等为主,所以产量有限。当人口增加时,这种以原始动力生产物品的方法,已不能再满足日益增加的需求。

在交通方面,因为此时乡间和城市的居民都还是以马匹马车为主要的运输工具,但当时的道路网络设计并不完善,道路多是崎岖不平的;在雨天时,很多道路会被水淹没,所以交通会出现瘫痪的情况,因此交通运输效率极低。相对于当时拥有大型运河中国,或有完善道路网的美洲文明,欧洲的城市规模无法达到同样水准。

起因

农业革命与人口增加

18世纪英国人口不断增加,以及英国农业革命British Agricultural Revolution)和圈地运动的后果,以致农业劳动力过剩,不得不寻求新的就业机会,有助于推动工商业的发展;再加上人们的消费需求亦日渐增加,为批量化生产的商品提供了销路。

自然资源的因素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中北部,是因为那里拥有丰富的浅层煤矿铁矿资源,而缺乏木材资源。工业革命下产生的蒸汽机,以及利用焦煤而不是木材炼钢的冶金技术革新,这些使得英国的煤矿和铁矿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贸易限制的解除

1623年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允许设立专利权保护新发明的权利,开始刺激许多新发明的产生。工业革命约于1750年开始于大英地区。工业革命的展开有多种原因,其中,封建制度的结束就是一个明显的工业革命导火线。随着封建制度于18世纪初在西方消失,贵族大地主所享有的各种特权(例如贸易的专利)也随之消失。这些改变推动了自由贸易,形成了更大规模的市场,使业的发展更为蓬勃。在这种改变下,旧有的家庭式工业生产模式已不能满足贸易发展的需要,所以人们便致力改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以增加产量,因而引发了工业革命。

殖民地市场和原料

此外,世界贸易的发展亦扮演着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从15世纪发现新航路[1],许多欧洲国家在三洲各自建立殖民地。至18世纪,这些殖民地不仅为它们提供原料和商品出口市场,还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为了满足因世界贸易所引致的庞大需求,人们便开始采用机器和其他方法来提高产量,从而引发了工业革命。

资本与新技术

还有,资金的积聚及新机器的发明也是引发工业革命的其中两个主要原因。18世纪时,欧洲本土的贸易发展蓬勃,使商人累积了大量财富。为了获得更丰厚的利润,他们便致力投资开设工厂、购置原料和发明新机器。加上随着各类型机器的发明及应用,旧有以人力为主的生产工序逐渐被由蒸汽推动的机器取代。生产工序的机械化,提高了工农业的产量。结合以上的种种原因,就成就了工业革命的辉煌。

生产制度的变革

行会师徒制的式微

旧有的经济模式,行会的师徒作坊式生产制度,控制了从生产技术到销售价格等多方面的因素,虽然保证了产品质量,但也阻碍了技术革新。而工业革命相对于行会师徒作坊式的生产,最大的变化就是采用了新技术,生产更加集中,工人们在大规模的工厂工作,而不是小作坊。由掌握销售渠道的商人开始组织生产。这种变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从而能够满足世界各地的广大市场需要。以往行会作坊生产的东西,相对工厂大规模生产的东西,更为精致,而可以称为“奢侈品”。但是工厂化的大规模制造,可以生产出众多价廉物美的商品,于是把各种所谓的“奢侈品”挤出了市场,行销整个世界。于是行会作坊式生产模式在工业革命产生的竞争下,走向了下坡路,越来越无法应付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

圈地运动

而农村土地制度的变化,也就是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圈地运动,同样是一个生产集中化的过程。工业革命前的土地制度,使农民只能分别在许多分散的小块土地进行耕作。这些土地采用落后的三圃制耕作技术,每三年就要休耕一年,休耕的土地作为公共牧场供家畜使用,亩产低,土地浪费严重。但由于敞地制土地犬牙交错互相连在一起,单独小块土地无法改变耕作方式。比如若自己的土地不打算休耕,但也无法避免由于旁边的土地休耕后家畜对其的践踏。圈地运动虽然对许多农民来说并不公平,许多农民被迫分得更贫瘠的土地,也无资本采用新的耕作技术,同时失去了休耕的公共土地放牧家畜的好处。但是土地集中后可以进行彻底的技术改良,生产更多的粮食供养更多的人口,尤其是可以为纺织工业生产大量的羊毛。不少失去土地的农民,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成为了工厂的工人,也为新产生的工人阶级埋下了伏笔。圈地运动在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发展得比较缓慢,但自光荣革命后的18世纪,开始愈演愈烈,从而引发了众多农民起义

圈地运动配合工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工业原材料,以及能供养更多的非农业人口,虽然产生了许多不公,客观上确实是工业革命的一个必要前提。

技术革新

18到19世纪的英国,由于专利制度的保障,也由于能提高生产力的新技术会带来的十分可观的利润,于是有许多有钱人投资于各种发明创造。虽然不是所有的发明都能取得预期的成功,但是若某一种新技术发明能应用在生产中而提高生产效率,就会带来十分可观的利润,就如现在的风险投资一样。技术发明如滚雪球一般,一种新的技术发明出来,就会刺激发明另一种新的技术。比如珍妮纺纱机这种新技术,使得能纺出更多物美价廉的纱,那么将会产生更多地对棉花的需求,又可为提高织布技术带来了激励。生产上每个环节技术上的革新,都会刺激相应环节不断寻找新的技术革新,以便适应新的生产效率下的需求,如同链式反应一般。

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革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一是蒸汽机的使用,改变了以往的生产只能依赖人力和畜力的局限,为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提供了廉价而充足的动力。二是冶金行业采用焦炭来炼钢等技术革新,能够练出韧性和强度更好的钢材,为技术革新生产的各种新机器,提供了必要的原材料,同时也将英国大量的煤炭资源利用了起来。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中北部,和英国中北部拥有大量的煤炭资源是分不开的。

工业革命前后共有很多种不同的发明,除了较为著名且最具代表性的蒸汽机外,还有很多发明对后世影响深远。以下是一些较重要的发明列表:

工业革命前后的一些重要发明

年份

发明者

发明

1733年

约翰·凯

飞梭

1764年

詹姆士·哈格里夫斯

珍妮纺纱机

1778年

约瑟夫·勃拉姆

抽水马桶

1781年

詹姆斯·瓦特

蒸汽机

1796年

阿罗斯·塞尼菲尔德

平版印刷术

1797年

亨利·莫兹莱

螺丝切削机床

1812年

理查德·特里维西克

科尔尼锅炉

1815年

汉弗莱·戴维

矿工灯

1829年

理查德·特里维西克

蒸汽火车头

1844年

威廉·费阿柏恩

兰开斯特锅炉

社会影响

全自动化工业机器人,取代了很多传统劳工

工业革命对19世纪科学发展及社会变迁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以前的科学研究很少用于工业生产,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壮大,工程师科学家的界限越来越小,更多的工程师埋头做科学研究。以前的科学家多是贵族或富人的子弟,现在则有许多来自工业发达地区和工人阶级的子弟成为了科学家。他们更加对化学电学感兴趣,这也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发展。

由于圈地运动和农业技术的改良导致乡村许多剩余的人口大举移入都市,欧洲主导的资本主义经济的世界大规模贸易,使得城市和工厂能够吸收这些大量人口,由此造成了都市化的现象及都会区的出现;都会化的生活,让知识与资讯沟通更为便利。而工业化使得出现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出行更加便利,使得人们更加见多识广。在商品经济下利己的生活习惯里,于是人们的思想发生了许多改变,更多人追求个人的幸福,而非来世的幸福或集体的利益。也因为自由经济主义的兴起,世界大规模自由贸易导致出现了一个新富阶层,再加上人们思想上的变化,进而使得更多的人,当时主要是中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参与的兴趣,由此导致欧洲各国选举被选举权,不断扩大到社会上更多的人群中。

大量工厂的成立,工人悲惨的生活及工作环境也逐渐为人重视,许多的慈善机构于是成立,主张以社会福利制度改善穷人生活,也免费提供粮食及住所。由于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也由于当时没有任何政府提供的保障,许多工人在因经济危机而失业的情况下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在正常的经济环境里,生产环境也十分恶劣收入也很微薄,这些有限的社会福利并没有多大程度上改善工人的状况,由此导致劳资双方也就是所谓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的对立。如1811年,一个名叫卢德的英国工人捣毁机器,从而引发了反对机械化的卢德运动马克思为首的左派学说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衍生出了共产主义的思想,对日后的人类社会影响甚巨,有正面也有负面。不过也由于工业革命,才可能产生大量的工人,而农业社会中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工人阶级在欧洲一些国家如英国,通过与资方的有限的斗争以及恰当的妥协,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学说鼓励的彻底斗争与破坏,为自己争取到了更多的利益,同时对社会经济的破坏也不那么大。改善了自己的生活环境,也有了后来欧洲社会的稳定进步。

工业革命时期严酷地经济环境造成了当时人类平均身高的降低,人类的平均身高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科学界普遍认为6000年前农业社会的形成与渔猎的生活方式被农耕取代,造成了人类平均身高的下降,土耳其境内8000年前遗迹所留下的尸骨平均身高超过今日土耳其的平均身高。 [2]英国牛津大学里查德教授在分析了几千具从丹麦瑞典挪威英国冰岛挖掘出来的古代人类男性的遗骨后发现,人类成年男性平均身高在中世纪期间的公元9世纪到12世纪之间到达了一个自10万年前现代智人诞生以来到20世纪中期前的平均最大值,平均身高为1.73米,然后逐渐变矮变低,到了工业革命前夕的18世纪19世纪,欧洲成年男性平均身高降低到 1.67米,比9世纪到12世纪间减小了6厘米之多。一直到了20世纪中期,人类男性平均身高才重新恢复达到9世纪到12世纪的最大值。罗马帝国时期的遗址赫库兰尼姆城(在今土耳其境内)前后共出土了近二百余具遗骸,美国史密森大学物理考古学家萨拉·比西尔对他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了解到古罗马男子一般身高一点七米,女子一点五五米” [3] 1920年开始,特别是从20世纪中期以后,人类平均身高迅速增长,欧洲成年男子平均身高从167厘米增长到177厘米,其中比利时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从1920年的166厘米增长到1970年174厘米,丹麦则从169厘米增加到178厘米。[4] 

参见

经济学主题首页

· 德国产业革命

· 英国产业革命

· 日本产业革命

· 美国产业革命

· 第三次科技革命

· 农业革命

· 信息革命

· 后工业社会

· 第二次工业革命

· 第三次工业革命

参考资料及注释

1. ^ 注释:此处指的新航路是指由狄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航海家发现通往东方及美洲的航线

2. ^ (美国)格里高利·克拉克:应该读点经济史

3. ^ 是谁造谣说罗马人个子矮的?

4. ^ 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是人类身高最矮时期

其他参考文献

· [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商务印书馆1997年9月

· [美]戴维·罗伯兹:《英国史:1688年至今》,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9月

· 杨小凯:《为什么工业革命在英国而不在西班牙发生?

· 刘淑敏:《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载《齐鲁学刊》,1984年第5期

· 扬豫:《英国近代工业化的道路》,载《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 辛淑玲:《浅谈社会观念的变化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载《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 陈晓律:《试论英国工业民族精神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载《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 曾杰(邦哲):《科学的结构与中国的未来》,《自然信息》,湖南长沙,1991年第5期专论

· 赵松鹏:《农业革命与产业革命的开始》,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 许洁明:《工业文明为什么起源于英国》,载《世界历史》,1993年第2期

· 曾杰(邦哲):《结构论-泛进化论》,湖南长沙,1994年5月

· 王章辉:《试从比较研究的角度看工业革命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载《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第2期

· 王志乐:《“产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含义和译法》,载《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

· 许永璋:《有关工业革命史研究的几个问题》,载《河南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 王章辉:《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口问题》,载《世界历史》,1986年第4期

· 项翔等:《20世纪中国的世界史研究》,载《学术月刊》,1999年7—8期(连载)

· 《中外近代历史上的改革》,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26—129页

· 屈连壁主编:《世界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62—272页

· 周呈芳:《论工业革命的社会后果》,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 孙炳辉:《工业革命与资产阶级革命》,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

· 孔繁刚:《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几个问题》,载《历史教学》,1998年第8期

· 王章辉:《欧美大国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载《世界历史》1994年第5期

· 王觉非:《对英国工业革命历史意义的再认识》,载《南京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 王曾才:《西洋近代史》(大学馆9),正中书局出版,第2章 第33-67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