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经济体制的问题
信息来自: · 作者: · 日期:18-07-2019

 周新城

革命与改革是有根本区别的 , 革命是推翻基本制度 , 改革则是在坚持荟本制度的前 提下, 改变具体的经济体制。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重要谈话中指出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推翻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官僚主义的反动统治, 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 , 这是革命, 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 , 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 , 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 这是改革 , 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过去, 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 , 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 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 的论断 , 对我们理解改革的作用、 指导制定改革的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邓小平同志在谈话中是把基本制度和经济体制严格区分开来的。 革命与改革 , 都起到解放生产力的作用, 从这一点讲 , 两者有共同之处, 但两者的对象和性质是不同的。 革命是要推翻旧社会的基本制度, 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制度的性质 , 因为旧社会的基本制度已经束缚、 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 甚至破坏生产力而改革则是在维护、巩固和完善基本制度的前提下, 根本改造其经济体制 , 建立起能够更好地体现基本制度特点的、 促进生产力发展 的运行机制 , 因为基本制度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的, 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只是具体的经济体制。 因此, 把革命与改革完全等同起来, 是不妥当的 。 推翻三座大山, 是彻底否定旧中国的基本制度, 即半封建半殖 民地的政治经济制度 , 建立起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 我有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的改革 , 目的并不是否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 而是改变经济体制模式 , 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 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 两者在性质上显然是根本不同的。 有时 , 人们并不严格区分 “革命 ” 与 “改革” 这两 个词的含义, 提出 “改革是一场革命”、 “改革是第二次革命” 等等, 这时 “革命”一 词只是意味着社会变革的深刻性、广泛性 , 只是一般形容性用语, 而不是指它的特定内容 。

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的 , 是发展生产力的巨大推动力 , 因此, 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 我们在全国解放以后 , 建立了社会主 义的基本制度。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也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 , 如果简要地说, 包括以下 的内容 在政治上, 共产党居于领导地位, 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在经济上,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 实现 共同富裕在思想上,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 说到底, 就是邓小平同志再三强调我们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他曾明确指出, 决不允许在四项基本原则这个根本立场上有丝毫动摇。“ 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的任何一项, 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 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

我们之所以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不允许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发生动摇, 是因为它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要求。 历史上空想社会主义是从伦理道德观念出发来论证社会主义的必要性。他们认为 , 资本主义制度存在残酷的人剥削人的现象, 不符合人性 , 是不道德的, 因而他们要求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这种想法, 虽然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愿望 , 但是是建立在历史唯心主义基础上 的空想。 与此相反,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 , 从分析资本主 义社会的现实矛盾出发 , 得出社会主义 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 展的必然趋势这一结论。 他们指出,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 社会分工的加深和 经济联系的密切化 , 使得生产越来越具有社会的性质。 生产力的这种性质 , 客观上要求由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和调节整个国民经济。 但是, 生产资料的资产 阶级私有制妨碍生产力性质的这种客观要求的实现, 因而生产社会性与私人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 盾就成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 必须用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资本家的私有制。 然而, 建立公有制, “剥夺剥夺者” 势必引起资产阶级的殊死反抗, 因此, 必须在共产党领导下,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 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 才能实现 。 生产资料公有制 的建立, 消灭不了人剥削人的经济基础 , 就有可能 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实现共同富裕。 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在无产阶级世界观—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才能做到 。 可见,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 也就是四项基本原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 由这些原则构成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 并不是人们主观臆想出来的, 而是由生 产力的客观性质所决定的, 因而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 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 应该指出, 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任何社会主义国家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的, 这是社会主义的统一性。 否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抛弃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 , 实质上否定了社会主义自身的、 与其他社会制度相区别的质的规定性, 也就抛弃了社会主义。 很明显, 这样做违反了社会发展规律, 是逆历史潮流而动, 从根本上讲, 是同生产力的性质相矛盾的, 从而将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某些社会主义国家政局剧变以后出现生产大幅度下降、通货膨胀无法控制、 人民生活严重恶化的现象, 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 正因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 所以改革必须在坚持和维护社会主 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 。

在制度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情况下 , 由于种种原因, 具体的经济体制却有可能束 缚生产力发展 , 这时改革就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符合生产力性质的话 , 那么作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具体实现 形式的经济体制, 却不总是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的。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事业, 是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创造。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搬用, 需要人们结合实际在实践 中不断进行探索。 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在分析资本主义的矛盾基础上, 正确地 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 说明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他们没有而且也不可能规定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 建立具体的经济体制、运行机制, 是无产 阶级夺取政权后面 临的历史性的任务。 如果我们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 具体国情结合起来, 而是停留在对某些原理、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上,如果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的认识不是科学的、 甚至是扭曲了的, 如果我们的认识超越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 那么, 所建立的经济体制就会是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甚至全阻 碍生产力的发展 。 更经常 出现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在一定的历史 条件下建立的某种经济体制, 在当时是适应生产力发展和要求的, 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但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 它与生产力之间逐渐 出现不相适应的情况, 甚至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东西。 所有这些, 都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 一方法, 从实际出发, 不断总结经验, 及时地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 , 使之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这就是改革的任务。

我国解放以后, 在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同时, 建立了一种高度集中、 国家自上而下用行政办法有计划地管理国民经济的体制 。 这种体制,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必要的, 它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着超越历史阶段的做 , 但总起来看是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 大家知道, 旧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 工业基础极其薄弱。 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 迫切需要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 , 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技术改造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工 业 , 尤其是需要从无到有地建立重工业 。 在经济极其落后的条件下 , 要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 必须把有限的人力、 物力、 财力集中起来, 保证重点工程的建设 。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济体制无疑是符合这种需要的 , 五十年代上半期我国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这一事实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 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 用现在的情况来评价、 进而完全否定这种体制, 是不科学的, 也是不正确的。 但是, 不可否认, 这种体制的确存在严重弊病。 概括起来说, 主要有两个问题 一个是在国家与企业的关系问题 , 国家管得过多 , 统得过死, 企业成为国家机关的附属物 , 没有 自主权, 束缚了企业的积极性一个是在计划 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 无论是 宏观经济还是微观经济, 都是指令性计划来指挥, 计划无所不包, 完全否定市场调节 , 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 把经济管死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在世界上出现的科学技术革命以后, 经济发展从粗放经营转到集约经营的轨道 , 这些弊病暴露得越来越明显。 而我国从年开始发展起来的、 到 “文革 ” 期间达到顶峰的 “左 ” 的指导思想 , 又把这些弊病推到了极端 。 很明显 , “ 文革” 结束的时侯 , 这种模式的经济体制已经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我们 党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 , 分析了客观形势 , 及时地提出了从根本上改变经济体制的改革任务, 并把改革开 放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 。 最近邓小平同 志在南巡重要谈话中, 又从理论上提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这是对我们十四年、 发展的历史总结。 毛泽东同志在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中, 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纠正 了过去长期存在的社会主 义社会不再存在矛盾的错误理论, 指出 “在社会主 义社会中, 基本· 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不过社会主 义社会的这些矛盾, 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 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 恰恰相反 , 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 不断地得到解决。 ” 他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 但是, 它还很不完善, 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这种既适应又不适应的状况, 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正是在坚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基本制度的前提下, 通过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矛盾而不断向前发展的。我认为, 毛泽东 同志的这些话, 已经从理论上区分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经济体制。尽管没 有使用这两个概念, 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任务。

四、 经济体制与基本制度是有区别的 , 但又密切结合在一起改革, 所要建立的 新的经济体制, 必须反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性质、 特点和要求。为了理解改革的性质和意义, 必须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经济体制分开。 改革的对象不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而是它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体制。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 ” 的含义, 不是推翻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因为它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而是改变原有的那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因为它 已经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这就决定了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所以, 坚持改革开放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并没有矛盾, 因为这是两个层次的问题。 邓小平同志一贯强调改革开放应坚持社 会主义方向, 在南巡谈话中, 他又一 次指出 “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 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 如果在理论上不把基本制度与经济体制区分开来, 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也许是或者害怕改革走了资本主义道路, 对每一项改革措施都进行抽象的“姓社还是姓资” 的争论 , 使得改革开放迈不出步子, 这就会在坚持社会主义的旗号下, 否定改革或者是把改革的矛头指向了社会主 义的基本制度, 否定四项基本原则 , 这就会在改革开放的旗号下 , 否定社会主 义方向。 两者后果的严重性是十分明显的。 我们强调要把经济体制与基本制度分开 , 只是从理论上讲的 。 在实际生活中, 经济体制又是与基本制度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经济体制是基本制度在经济领域的具体实现形式 , 它归 根结底是从属于基本制度的。改革所要建立的新的体制必须反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性质、特点和要求, 而不能脱离甚至背离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去探索改革的 目标模式 就与生 产力发展是否相适应的问题来说 , 基本制度是最重要的, 经济体制是第二位的。 如果基本制 度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 那么经济体制设计的再好也会由于受基本制度的影响难以显示出它的积极作用。 只有当基本制度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时侯, 既反映基本制度特点和 要求又符合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的经济体制就会发挥出巨大的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 不能撇开基本制度抽象地议论经济体制的问题。 十四大报告在明确地规定我国改革的 目标是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侯, 特别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 而且充满信心地预言“ 我们相信,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 应当也完全可能比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运转得更好” , 其根据也就在这里。 所以, 我们的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第一要明确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经济体制, 即改革的对象是经济体制, 而不是基本制度。 但是光这一点还是不够的。 第二, 还要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性质、特点和要求, 去探索改革所要建立的新的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 具体内容、运行方式 。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责任编辑 邢伯春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