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产能过剩: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参照例子
信息来自:人民日报 · 作者: · 日期:19-08-2014

2013-12-23

本世纪以来,美国至少经历两次较大规模的产能过剩危机。

第一次是在本世纪初,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电子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是互联网泡沫破裂所致,最终通过企业破产、兼并重组等方式得以缓解。

第二次是在2008年后,这是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所致,美国大部分工业行业都出现了产能过剩。美联储发布的美国工业生产和产能利用率数据显示,2009年,美国产能利用率一度下降至66.9%,今年10月恢复至78.1%,但仍低于1972年至2012年的历史均值80.2%。

美国的产能过剩不仅发生在工业领域,而且发生在农业、服务业。比如,美国国内生猪养殖和猪肉加工能力过剩,这是促成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卖身”给双汇集团的重要原因。当前,旅店业过剩,也是美国人讨论的一个话题。

同时,一些新兴产业也出现过剩。比如,美国的锂离子电池产业就面临过剩,这其中有奥巴马政府的“一份功劳”。据报道,2010年9月,美国总统奥巴马曾亲临电池制造商A123系统公司位于底特律一家工厂的开张仪式,宣称该工厂“代表了美国一个全新产业的诞生”。该公司当时获得了联邦政府2.491亿美元资助。但两年后,A123系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其部分资产被万象集团收购。A123的倒闭,原因在于奥巴马政府和美国产业界都高估了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应用前景,以非市场化的方式制造了一个新的产业,其结果是产能严重过剩,企业要么破产,要么惨淡经营。

在面对产能过剩问题时,崇尚自由市场经济的美国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调节,通过企业破产、重组来消化过剩产能或淘汰落后产能,但也不排斥采取管制、税收等政府干预手段,从扩大内需、贸易输出、产业转移等多途径消化或输出过剩产能。美国具有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体系。技术创新在推动美国产业转型升级、先进产能替代落后产能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的转型很典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匹兹堡是全世界最大的钢铁基地。但上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韩国等国钢铁工业崛起,生产成本比美国低,渐渐地侵蚀着匹兹堡的钢铁工业。这座钢铁城陷入危机,企业破产,居民不断撤离。匹兹堡的转型,可以说是危机倒逼出来的。1985年,匹兹堡市政府与民间组织、匹兹堡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共同制订了“21世纪发展战略”。
 
该战略确定了四大目标。
 
第一,强化该地区作为金属产业中心和公司总部基地的传统经济基础;
第二,将未得到有效利用的土地、设施和人力导入新的用途,特别是涉及先进技术的领域;
第三,提升地区生活品质,以吸引居民和发展旅游业;
第四,为妇女、少数族裔和结构性失业者提供更多机遇。

“大学和研发是匹兹堡转型的核心。”当地媒体在总结匹兹堡的转型经验时指出,匹兹堡转型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匹兹堡的大学、基金会以及美国联邦政府投入了数以十亿美元计的资金进行技术研究。

匹兹堡能源问题专家、中国战略有限公司总裁路易斯•施瓦茨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匹兹堡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转型,用了近30年的时间,从一个高污染的“钢铁城”,慢慢转型为以医药、高科技、能源、教育为支柱产业的“新匹兹堡”。它的成功转型,为美国其他传统制造业城市的转型提供了样板,也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可以参照的例子。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