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应用系统的需求分析能力建设
信息来自: · 作者: · 日期:18-03-2019

  一、信息应用系统需求分析能力建设概念说明

  首先,对文中的有关概念作简要的说明。

  信息应用系统:指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的各类业务管理的应用系统[注1]。农业信息应用系统应是指面向为“三农”服务所架构的各类信息应用系统。

  农业信息应用系统需求分析:指了解、分析、归纳农业、农民和农村对各类应用系统的需要,设计和架构各类高效的业务系统,并实现系统间的功能协同、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等。应用软件开发包括计划、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运行维护六个阶段。需求分析是系统定义阶段,是应用系统开发的核心部分。据业界统计,应用系统项目建设失败的原因,80%归咎于需求错误,也就是说,需求分析是项目成败的关键。从总体来说,也是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环节。

  农业信息应用系统需求分析的能力:指按工程化的方法,对应用系统进行准确地定位、有效地实施,使其发挥最好的应用效果的能力。

  农业信息应用系统需求分析的能力建设:指为提升农业信息应用系统需求分析能力所采取的方法、措施及开展的相关工作。

  二、应用系统需求分析能力建设所包括的主要内容

  结合工作实践的体会,我们认为农业信息应用系统需求分析能力建设应包括如下内容:

  1、加强农业信息化的规划能力。要了解国务院及农业部关于“三农”的方针政策、农业各专业和各级农业部门的工作业务流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他们对农业信息和技术的真正需求;要关注国家和农业部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要站在整个农业行业的高度,分析农业信息化的特点和特征,研究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长远的建设目标,探索并及时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2、组织制定和实施农业信息化行业标准的能力。要根据国家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和标准及要求,结合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行业特征,组织涉农单位和省级信息中心制定农业行业信息化标准:包括数据库建设、信息资源分类和指标体系的建设、信息交换与共享、应用整合等数据标准,以及中间件和开发平台等软件技术标准。同时,还要建立起建设、完善和实施农业信息化规范和标准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确保农业信息化与其他行业和国际接轨。

  3、增强农业系统内的应用和技术的协同管理能力。按照“统一规划,协同建设”[注2]的原则,信息中心应该有协同管理能力,要对各类应用系统的需求进行分类和抽象,制定上下级同类应用、同级不同类型应用的协同和交互机制,加强对应用系统规划、开发和运行维护等过程的管理。在业务层面和技术层面都能做到高效同步,信息共享,以便提高业务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应用系统的使用价值、降低IT投入和开发运行人员的维护成本。

  4、提高“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注2]的执行能力。随着电子政务推进,应用系统的建设已经逐步进入重组业务流程的阶段。要组织、引导业务人员按照电子政务的要求,制定应用系统的业务流程;要综观整个应用系统的生命周期,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保证应用系统发挥最大的效益;协助业务人员分析和设计需求,充分挖掘潜在的需求,提高需求的档次;要坚持需求主导、服务创新原则,技术上只要适用、好用和用好即可,切不可追求“新”、“奇”、“高”,造成浪费;对于外包的项目,要把握与跟踪应用和技术与原有的系统以及未来的待开发的系统能够进行无缝连接,防止“信息孤岛”产生。

  5、提高逻辑分析能力。对于一个较大的应用系统,初始的需求往往是表面的、肤浅的、朦胧的、不确定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要从系统逻辑的角度,理清各子系统间的关系,保持系统功能的一致性。要坚持以用户为本的原则,确保应用系统更加人性化。

  6、提高沟通和协调能力。要充分协调用户,能够把领导的意图真正贯彻到最终用户手中,把最终用户的合理心声科学转化为领导的正确指令。要充分协调技术人员,以最低的成本和风险确保功能的程序实现。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敢于坚持真理,承担压力,坚决抵制不合理的需求。同时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协调好人际关系,确保参与者保持良好的心态。

  7、熟练掌握IT技术能力。需求分析的结果最终是技术实现,系统所选用的技术线路、软硬件平台、技术框架设计直接关系到系统的功能和性能以及项目的投资。需求分析人员要紧跟IT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了解主流产品的功能和性能,要用最高的性能价格比来架构应用系统。

  三、农业部信息中心应用系统需求分析能力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现状分析。近几年来,在部领导的支持之下,农业部的网络平台建设初具规模,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系统的建成,为部省两级铺设了信息通道。中国农业信息网已成为农业部信息发布的重要窗口,日点击率达到了300万次。以“一站通”为代表的集中式应用系统,已成为农民进行农产品交易的第二大市场。以信息联播、网上展厅等为代表的分布式应用系统,受到了各级农业部门、农民和农业基层的青睐。信息联播实现了部、省信息交换与共享,提高了信息使用效率和价值。网上展厅实现了省部级的优势企业和优质产品网上联展,这对于提升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充分展示我们的农业发展成果,推动交流促进贸易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应用推广方面,也正在实现分级审批、上下联动的工作模式。这些应用系统的建设,充分体现了我们具有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使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起来,综合考虑、协调安排、从管理者和最终用户两方面考虑问题的需求分析能力。

  2、存在的问题。虽然我们已经在应用系统的建设上取得一些成效,需求分析方面具有一定能力,但与“三农”对信息化的需求相比,我们的服务差距甚远。和其他行业相比,农业行业的信息化水平还相当落后,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能力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

  (1)统一规划的能力不强,导致应用系统的建设规模小且分散。现在,农业各专业、各省、地、县都在纷纷建立自己的网站和信息系统,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相互协同,使这些应用系统都只服务于某一局部,无论是信息还是服务都无法互相调用,成为一个一个信息“孤岛”,造成应用水平低下,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情况。

  (2)统一的标准体系的建设能力较差,导致资源共享程度低。应用系统业务流程不够规范,使用的技术因人而异。在信息分类分级、指标术语、收集渠道和信息应用环境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信息结构不合理,不同部门提供的数据在口径和数值上往往差异较大。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困难,共享程度低。

  (3)需求分析人员的业务能力不够。有的需求分析人员对“三农”的情况了解不深入,对农业信息化的需求理解不准确。有的地方重网络硬件的投入,轻业务流程梳理、软件开发、运行维护和推广应用等的建设,不注重应用系统的实践效果。省级信息系统的建设发展不平衡,不少的省(尤其是西部)缺乏资金、技术力量匮乏,建设进展缓慢。

  3、下一步工作建议。应用系统需求分析能力建设是一个过程,不得一蹴而就。针对上述现状和不足,我们认为近期可以通过开展如下几方面的工作来加强信息中心的应用系统需求分析能力建设:

  (1)统一全国农业网站的品牌,加强部省两级的业务互动。现在,各省级和部级相关单位农业网站以信息发布为主,相当多的栏目大同小异,信息相互手工摘抄,采集效率和利用效率低下。部信息中心可对共性的栏目和类别,制定统一的信息发布标准,建立信息交换机制,开发统一的数据接口,实现省际间信息互连互通,建立全国农业信息大联播。同时,要以有效的组织形式,加强对农民、大户、农村合作组织的信息需求进行日常的分析研究,拓展“三电合一”项目的应用成果,以多种形式(如短信等)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探索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途径。

  (2)分析和提炼典型应用,制定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总结“一站通”等一系列的应用系统的成功经验,通过分析和提炼一些典型应用,如供求、价格、科技等信息服务,制定行业的数据和技术的规范和标准,供全国涉农部门使用。同时,一些农业信息化搞得好的省和单位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大家可以共同探讨,逐步制定农业信息化的技术标准。同时,也要摸索出一条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化技术标准的道路。

  (3)建设数据交换、共享和业务整合的技术框架。“金农工程”启动在即,将以服务为目的,以应用系统建设为核心,以信息资源开发、整合为基础,构建三个应用系统,开发两类信息资源,强化一个服务网络。实现业务流程再造,用统一的指标体系、统一的采集软件、统一的数据库管理、统一的数据标准,建立交换接口和共享制度。对于异构系统,提供对各种数据库系统的访问接口,实现异构数据库的互联,进行不同数据格式间的自动转换和数据过滤、填充。在应用集成方面,提供开放的集成框架,实现各业务系统间松耦合方式集成,使各部门的业务互联互动。

  (4)加强对省信息中心的技术培训与交流。部信息中心可以组织省信息中心技术人员和相关应用的业务人员定期和不定期地以培训班、研讨会、视频会和内部论坛等多种形式就技术和业务问题进行交流和研讨,达到统一思想、摸索规律、共同推进的目的。

  [注1]:《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信部信2002570号文)

  [注2]:引自《全国政府系统信息化建设2001—2005年规划纲要》(国办发【2001】25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