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实力的角逐
信息来自:中国石油企业杂志http://www.cpechina.com/system/2009/04/01/001231280. · 作者:天星 · 日期:06-03-2012

中国石油企业杂志     作者: 文/本刊记者 天星

  石油储备是一项大战略,是一项长期战略。石油霸权、石油战争、石油政治、石油经济、石油外交、石油军事……为了掌控石油、争夺石油,世界各国不惜代价,而其中的一个着力点就是加大石油储备。石油储备角逐国家实力,较量国际竞争力。战争年代,石油是极其重要的战备物资,甚至起到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作用。经济建设时期,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当石油资源日趋减少、世界用量急剧增加、各国争夺不断升级、价格长期走高为主的境况下,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体系,迅速提高储备能力,既是现实之需,又是长远之策,意义非同寻常。

  石油储备之要义

  所谓石油储备,是应对短期石油大规模减少或中断时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本身服务于国家能源安全,以保障原油的不间断供给为目的,同时具有平抑国内油价异常波动的功能。

  石油储备,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石油储备,泛指资源储备、境外储备(油气合作)、库罐储备、原油储备、成品油储备等等;狭义的石油储备,指的就是国内的原油、成品油储备,储备方式主要包括储油库、储油罐、储油基地等。石油储备的动因来自哪里?从美、英、德、日、法、韩等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中发现,他们的战略石油储备几乎都与“危机”有关,不是“战争危机”就是“石油危机”,或是“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当然也与石油资源日益稀缺有关。美国等众多国家的战略石油储备,都是缘于“军事战争”和“石油危机”。他们通过饱尝“战争创伤”和“石油危机”之苦,出于对“非常时期”自身石油短缺和未来前景的担忧,便下决心进行战略石油储备。

  纵观各国的石油战略储备情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石油储备已是重要的安全手段,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减震器,是石油供应的调节阀。

  储备能力的多寡直接影响着国家能源安全。石油、天然气的储备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已经超出商业周转库存的意义,具有极强的军事性和政治性。

  《石油战争》的作者(美)威廉·恩道尔在序言中说:“在过去一百年里,控制石油和天然气能源,是英美一切行动的核心。今天如果没有了石油,任何国家必然面临经济灾难。”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曾言道:“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这是毛泽东主席当年洞察世界风云、纵览国内形势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战备思想。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说的是粮食在战争年代和经济困难时期的极端重要性。那么今天,我们可否用“油库充盈,国家兴旺”来说明石油储备之重要呢?无数事实证明,粮食、石油、金融,在整个世界上的地位是极为重要、无可替代的。

  有道是“有备无患”,“水不来先筑坝”。讲的都是非常浅显却又非常通用的道理。

  1953年,毛泽东主席对地质部长李四光说,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朱德总司令也曾断言:“没有石油,坦克、大炮还不如一根打狗棍”。

  世界各国都把能源安全定义为持久、稳定的供应。经验证明,建立战略能源储备是稳定供应的必要措施。美国和日本曾凭借动用石油战略储备,安然度过1973年的石油危机。战略石油储备不但能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还可以起到一种威慑作用,使人为的供应冲击不至于发生或频繁发生。

  石油储备是一个大战略,是一个长期战略。说是大战略,因为石油储备关系政治、经济、军事和民生。说是长期战略,因为石油储备不是权宜之计,从资源上讲,石油会逐渐减少直至枯竭;就油价而言,低油价只是短期现象,高油价会很快到来,且将相对持久;即使新能源在加速开发,但相当长的时间里还难以替代化石燃料。

  许多专家认为,要保证国家石油安全,当前的紧迫任务就是力争做好资源、生产能力和技术三方面的储备:资源储备就是增加资源的转换率,增加储量的置换率;生产能力的储备就是在油价较低时尽可能多地多进口石油,而更安全的一点就是把优质的资源储存在地下,包括国内的油气田放缓开采、大力建设地下储存库等等;技术储备就是要将目前一些可以提高采收率但成本太高的技术储存起来,等到特殊时期启用。

  战争胜负之砝码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开始,有一种独一无二的商品与美元和军事力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就是石油。”按照(美)威廉·恩道尔的描述,我们不妨对近100年来石油在战争中的特殊作用做一简要回顾。二十世纪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既是帝国主义各国为分割、争夺以石油为组成部分的势力范围而发动,也是借助石油的动力进行的。可以说,没有石油,战争不可能打得那么激烈、那么残酷、那么持久。

  从1901年英国海军开始以油代煤发动军舰的实验,8年之后就有了烧油的驱逐舰队。英国海军舰长约翰·阿巴斯诺特·费希尔曾预言:“用油代煤做为英国海军舰只的驱动力,至少可把每艘舰艇的作战能力提高50%”。

  1911年,受命担任海军第一大臣的丘吉尔,在立志整顿英国海军以应付可能发生公海冲突的同时,力排众议,决意要把英国海军全部改成以石油做动力资源。丘吉尔认为,“让海军以石油做燃料是势所必行”。虽然会招来许多麻烦,但这在战略上明显地具有“更快的速度和更节省人力”等许多优点。他认定英国应该把它的“海军优势建立在石油之上”,因此他用自己的全部干劲和热情来实现这个目标。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显示了石油在现代战争中的巨大威力。不仅海陆空各兵种先进武器都离不开石油,就连躲在地下掩体的官兵照明、取暖、烧火、做饭也都离不开它。”《为石油而战—美国石油霸权的历史透视》一书的作者江红形象地写到,“可谓从地上地下、海上海下到天空,石油无处不见”。“石油作为一种商品与国家战略、全球政治和实力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当内燃机取代了马匹和以煤为燃料的火车机车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使石油成了国家权力的重要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不论是远东和欧洲,石油都是影响战争过程的关键因素。”(美)威廉·恩道尔认为,日本偷袭珍珠港就是为了攫取东印度的石油资源而保护其侧翼。希特勒入侵苏联的重要战略目的就是为了夺取高加索的油田。战争后期德国和日本的燃料库都已耗尽,而美国在石油方面的优势则是取得胜利的决定性砝码。冷战期间,跨国公司和发展中国家为控制石油而进行的战争是非殖民化和必然出现的民族主义这出伟大戏剧中的主要场面。标志着古老欧洲帝国强权结束的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也是为了石油。

  “石油权力”贯穿着整个二十世纪,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的方方面面。不论国际秩序怎么演变,石油仍然是国家战略和国际政治至关重要的战略商品。

  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长期冷战之后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曾被认为是一个新的较为和平的时代开始的时候,石油又一次成了全球冲突的焦点。1990年8月,伊拉克大举入侵邻国科威特的目的不仅是征服一个主权国家,更主要的是为了攫取它的财富——石油。因为地球上的大量石油集中蕴藏在这个地区,如果得逞,伊拉克将变成支配阿拉伯世界和波斯湾的石油强国。“它的实力、财富和对石油的控制将迫使所有国家向萨达姆的野心称臣”。

  然而,由于赌注太大,引发众怒,萨达姆以失败告终。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说明,二十一世纪里,石油仍然是安全、繁荣的关键和文明的基础。

  石油储备之良机

  有人用“刻不容缓”、“时不我待”、“大势所趋”等词语来描述石油战略储备的紧迫性、重要性,是毫不为过的。

  虽然现代的石油历史始于十九世纪后半叶,但是直到汽油的出现才使二十世纪发生了彻底改变。

  石油是世界上最大和最普及的商业,也是十九世纪末期的十年中兴起的最大的大工业。十九世纪末,全面控制美国石油工业的标准石油公司是全世界最早、最大的跨国企业之一。二十世纪的商业、公司战略、技术进步和市场发展的演变,实际上就是国家和国际经济的体现。“没有一门工业能像石油这样把风险和报酬的意义以及机遇和命运的力量作如此深刻的解释”。

  目前,石油战略储备的话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石油究竟储备多少合适,现在还没有统一的界定,通常视各国的实际需要和储备能力而定。国际能源机构规定,其成员国的石油储备应当是相当于该国90天原油或成品油净进口量;而欧盟则规定,成员国的石油储备应相当于该国90天原油或成品油内部平均消费量。对于各国来说,石油储备的数量还会根据情况变化不断作出调整。

  世界各国的石油储备天数与数量不尽相同,美国、日本、德国等许多国家的石油储备都大大超过了国际能源机构规定的天数。而中国建立的四个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即使全部注满油品,中国石油的储备量也只能达到30天。一旦发生战争等突发事件,30天的储备是远远不够的。

  当下,全球金融危机不断加深,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均出现经济大幅下滑,消费急剧萎缩,使全球对包括原油在内的大宗商品需求锐减。可是,就在大多数人看空商品之时,经济已经陷入严重衰退的美国,却不顾消费量的减少,反其道而行之,疯狂囤积石油。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美国的原油进口量已由2008年11月的2.6亿桶增至12月的3.2亿桶。到今年2月,美国的商业原油库存已经高达3.5亿桶,战略石油储备更是达到7.27亿桶,创出了历史新高。现在,美国各地的原油储备仓库已经接近存储能力极限。仓库装不下,就开始用船。如今,美国各大石油公司租用油轮都已装满原油停泊在墨西哥湾沿岸,成为美国的海上浮动油库。再加上其他小型油轮,仅在海上漂浮的“油库”就为美国储备了超过8000万桶原油,这相当于全世界一天的石油产量。

  美国进口大量石油并不是因为消费旺盛,而是在国际油价处于低位的时候,有意识地大规模囤积石油。

  美国的做法对中国具有“启示作用”。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处于低位时,调动政府和企业大量购买海外能源资源的积极性,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大量进口能源资源,既符合外汇储备保值增值的要求,又能够解决国家发展的长期战略需要。

  然而,中国却遭遇了储备能力不足的尴尬。

  当前油价低迷的背景下扩建战略石油储备是一种战略性“投资”,无论对中国的石油安全保障,还是对世界石油市场的稳定运行,都至关重要。

  众所周知,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的真正意义是为了应付突发事件。从中长期看,目前的油价持续下跌空间已经不大,因此现在是开建储备基地的极好时机,而且这一时机维持的时间不会很长,必须抓紧利用。

  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撰文表示,中国应利用全球能源需求下降的时机增加石油储备。

  低油价已经创造储备良机,但谁将成为低油价的最大赢家呢?这恰恰较量的是石油储备能力。

  然而,对漫长的世界石油储备历史而言,中国还是一个“后来者”——当欧美和日本各国早早就形成了多达90天甚至上百天的战略石油储备时,中国还仅有21天的商业库存,战略储备几乎是一片空白。如果把全球针对石油储备的博弈视作一场棋局,则中国无疑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先手。尤为尴尬的是,“后来者”所受到的待遇往往十分苛刻,国际油价自2004年起持续飙升就是一例。

  国内最早倡导建设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储运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潘家华表示,中国石油储备建设起步较晚,直到近年来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快速攀升,加上国际油价剧烈波动,石油储备才被提升到战略安全的层面加以考虑。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中国又是石油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由于这些年消费大增,石油储备明显不足,一旦世界局势有变,石油危机就会显现,那必将严重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中国已经到了必须加强石油储备的关键时刻!金融危机后石油价格的一路走低恰好为中国增加石油储备带来了难得机遇,而中国增加石油储备也有利于国际油价稳定,也是为世界经济做贡献,可谓一举两得。

  中国正在抓住难得机遇,积极推进战略石油储备。第一期四大石油储备基地陆续建成投用后,第二期储备基地的选址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而且先行确定的基地建设项目已经陆续开工,第三期储备基地也已纳入筹划之中。颇有争议的民营油企是否参与战略石油储备的问题,业已引起高层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在加大地面石油储备的同时,中国正在筹划地下油气储备,还把加强自主油轮船队建设作为解决油储的方式之一。

  尽管如此,中国的石油储备毕竟起步较晚,现有的储备能力很低,新建储备设施还需要一定周期,很可能掘不到这轮低油价储备石油之“金”。但是,石油储备是一项长期战略,无论国际油价高与低,都必须建立自己的石油储备体系。

  待到下一轮储备良机来临之时,我们就会获得主动权。

  自从中国成为石油进口国后,原油价格一路上升,使我们不得不为进口支付越来越高的成本。而中国石油高达49%的对外依存度,将使中国能源需求随时面临潜在的危险。

  世界各国的经验证明,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必要措施。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不仅多方开辟石油生产、供应基地,而且建立大量的储备,以稳定供求关系、平抑市场价格、应对突发事件。

  加大战略石油储备,中国势在必行,别无选择!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