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收入可能导致的错觉与偏差
信息来自:联合早报 · 作者:王新民 · 日期:22-10-2011

 2011-10-21

  最近,星展集团分析师提到新加坡去年的人均收入,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per capita GDP )已经追上美国的人均收入(年值 5 万美元),并进一步预估到 2020 年,我国的人均收入将会高达 7 万 1000 美元,远远超越美国的 5 万 7000 美元。

   对一些新加坡人来说,这是一项振奋人心的消息,以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国民福利,目前已经和美国并驾齐驱。到了 2020 年,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民经济福利将比美国还要强大。

  其实,国内生产总值( GDP )充其量只能代表一个国家经济活动的绩效,不足以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福利的高低。人均收入可能导致的误觉偏差的因素有下列:

  一、在通货膨胀的年代,人均 GDP 常被高估,因为 GDP 是以该年在国境内生产的商品与劳务的市价总值来计算的。

  二、 GDP 只测度市场交易。市场经济越不发达、商业化程度越低的落后经济体, GDP 数据表现出来的就越不准确而被低估。

  三、 GDP 所统计的项目及品质常常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因此 GDP 在统计上不适合用来做长时间数列的比较。

  四、 GDP 只注重实物和劳务的生产,忽略了休闲的重要性,也忽略了国内产出所造成的社会成本与损失。

  五、 GDP 无法表现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与消费水平。例如新西兰重农牧业,而美国则重工业,两国的经济结构不同;又如美国重民生工业的生产,其国民的消费水平高,经济福利好;而俄罗斯重国防工业生产,国民消费水平低,这些现象并不能由 GDP 表现出来。

六、人均 GDP 水平无法反映贫富悬殊的程度。

  对新加坡来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当大的部分是由在我国营业的跨国企业和政联公司所创造的。人均 GDP 高,并不表示实际收入高。我国人力部与新加坡统计局最近发表的研究报告则指出,过去 10 年,全职受雇的新加坡公民的实际收入中位数只取得 11% 增长,扣除通货膨胀的水分后,每年平均的月入中位数涨幅只有 1.2% 。可见人均收入数据无法充份反映一个国家的国民生活素质的改变,也不是一项优越的国民福利指标。

  美国经济学家威廉·诺德豪斯( William D. Nordhaus )和詹姆斯·托宾( James Tobin )认为,应将传统方法计算出来的 GDP ,加上休闲的增加、家庭主妇无酬家务工作的劳务,和技术品质的提高等等的估计价值,减除国内生产总值带来的社会成本,例如噪音、空气和水的污染、生态破坏等等的设算价值,经过这些调整后的 GDP ,他们将之称为“经济福利净额”( New Economic Welfare, NEW )。他们认为 NEW 是比 GDP 为优的国民福利指标。

作者曾任大学经济学讲师,目前是股票经纪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