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医疗保障之路
信息来自:星洲日报 · 作者: · 日期:18-02-2012

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经之路,隨著人类平均寿命延长,越来越多人担忧害怕“老了病来磨”。

病痛本身原已是一种苦,更苦的是无处求医,或者求医后因病而穷,更糟情况是沦为无医德医疗企业的“生財工具”;若是病者有医药卡在手,更糟情况莫过於既沦为生財工具,经歷身上开刀和各种尖端治疗法后,更多匪夷所思的“症状”绵绵而至……大马版的 “惧病如虎”症候群,其实可分为两方面来谈,其一是原为国民医疗骨干的大马医疗体制,已因种种客观原因,不再受到人民信赖。

有多种原因,导致这个由纳税人支付的医疗体系,在人民有病欲就医时,竟然一病床难求!缺乏监管而形成的设施奇缺,主要是我国现有各大型政府医院泰半都为四方八面涌至的非国民服务,这才是政府须要审视的。

政府一年斥资140亿至160亿令吉资助医疗服务,这些纳税人的钱,究竟使多少国民受惠?

自上世纪70年代起,公共医疗服务只向门诊病人收取1令吉费用,专科诊所收5令吉,三等病房收费50令吉。

多为外劳组成的非国民病黎,也同样享有国民待遇;更多时候在紧急情况,政府医院在“救人要紧”情况下,即连基本的看诊与医药费也无法收回。

面对四方涌至的非国民病黎,公共医疗体制內平日处理医案已是忙上加忙,至於其后拖欠的医药费,自上世纪90年代外劳大浪潮开始至今,肯定如雪球般越滚越大。

卫生部应先正视这方面的问题,釐清非国民享用公共医疗服务的定位与价位,或者以聘用这些外劳的僱主作为担保,使大马日益匱乏的资源最大化利惠国民,也使公共医疗体系能永续经营。

卫生部目前正在热烈討论推行健保计划,强制规定百万外劳人口购买健保卡尤应优先考虑,这方面可確保作客他乡者医疗更有保障,同时不会消耗日益匱乏的资源,避免大马赤字越来越高!

国民一般都期望医疗更有保障,只是在强制推行前,缴费的多寡宜从长计议;国民主要爭议点是按家庭收入10%计恐增加负担,更疑虑长期缴纳一笔不菲费用后,因政策的缺乏透明而弊病丛生,难以永续。

在缴费方面,对於在政府医院体系的健保,一般向僱员收取类似社会保险的缴纳额(即佔收入1%),相信並不会造成僱员太大的负担。至於已退休僱员,则按最后薪金计算缴费。

然而,推行此体制前,政府医疗体系需有短、中、长期计划,短与中期是確保医疗服务能够更完善的服务人民,这可从基本的门诊、外伤做起,並儘量扩大至各层面。

至於长期计划则是广纳医疗人才,提高公共医疗人员待遇与士气,且需透过长远努力,或藉由医疗体系完善国度的不时交流提昇医疗人员涵养,包括基本的医者父母心或视病如亲的亲和温馨內涵。据知,一些医院也欢迎人们到医院当志工抚慰病黎,这可扩大到全国各大政府医院。

更重要的层面是,在公共体制试行健保制前,需设立由医疗、消费人、审计专业组成的监管会,全盘监管各层面的运作,並且如大马存款保险机构(PIDM)般每年公佈经专业稽查的常年报告,务使涓滴归公,防堵各种浪费、腐化等缺口。

至於那些缴费却身体强健而不需动用健保者,可效法投资性质医药险,若干年发一笔现金,以奖励身体健康者,並对此体制的运行开启正面走向。

当然,国民健康体魄与节制饮食及適当运动分不开关係,也可透过累积分获取运动產品、服饰、比赛报名费的折扣、健康讲座入门票券等。这种防范胜於治疗的模式更应受到鼓励与表扬,因此模式不仅长远减轻国家医疗津贴,强壮的国民更是国家重要资產。

儘管以往大马公共医疗受民眾倚重的风光不再,大马还是可透过完善化的健保制度,恢復过往公共医疗体系荣耀。

在医疗体系私营化和逐利声中,一般中產阶级在医疗费高企声中,萌生“只可一死了之,不能长病拖磨”的因病而贫悲情,一个以民为本的政府若能重新用心经营公共医疗,当人民幸福感增加时,必会因心中感恩而备受拥戴!(星洲日报/焦点评析:张启华)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