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缩小贫富差距 推出低收入者“零饥饿”计划
信息来自:广州日报 · 作者:赵海建 · 日期:17-08-2010

2010-08-10  
  
近年来,收入分配改革问题成为中国民众关注的热点。在今年的中国“两会”期间,缩小贫富差距也成为会场内外的热词。《人民日报》近期更是连续推出 4 篇“社会财富怎么分”系列报道,围绕建立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等话题进行深入探究。其实,贫富差距的扩大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如何缩小贫富差距,考验着各国政府的智慧,许多国家都推出了卓有成效的措施。

推出针对低收入者的“零饥饿”计划

一顿午餐一块钱

在过去 7 年里,巴西有 2000 万至 3000 万人脱离贫困线,另有 3100 万人进入中产阶层。去年 9 月的统计显示,巴西基尼指数已从 2001 年的 0.594 降至 2008 年的 0.515 ,但距国际认可的“平等”标准 0.40 仍有距离。

巴西曾经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自 2003 年以来,巴西政府推出“零饥饿”计划,把扶贫减困作为工作重点。

卢拉总统的政绩

上世纪 70 年代,巴西经济高速发展,却只有少部分人受惠于此。全国近 50% 的财富集中在占全国人口 10% 的富人手里,而 50% 的穷人只能分摊全国 10% 的财富。

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使巴西的社会矛盾变得十分尖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巴西经常发生各种规模的全国大罢工,农村的无地农民纷纷抢占大庄园主的土地,城市治安恶化,经济发展长期止步不前。

2003 年 1 月卢拉就任总统以来,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的“零饥饿”计划。每天中午,巴西的穷人只要花 1 雷亚尔就可以在“大众食堂”饱餐一顿,食堂里菜品丰富,价廉物美。

每逢圣诞,食堂还免费向穷人开放,让他们可以聚在一起享用丰盛的圣诞大餐,还有由慈善机构赠送的生活用品可以带回家。

“第一次就业计划”

巴西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另一面则是就业压力非常大。自卢拉执政以来,巴西以加速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为目标制定经济和社会政策,收到良好效果。这其中,就有著名的“第一次就业计划”。

“第一次就业计划”是专为 16~24 岁、第一次就业的低学历青年人准备的。青年失业是巴西失业问题中较为突出的现象之一,在失业人员中,该年龄段的比例占到约 45% 。

穷孩子上学

领现金补贴

作为“零饥饿”计划的一部分,“家庭补助金”计划是具有巴西特色的著名扶贫措施。该计划把贫困家庭分为两种,一是赤贫,指人均月收入低于 50 雷亚尔的家庭,二是贫困家庭,指人均月收入在 50~100 雷亚尔的家庭,政府按人数不同向他们发放每月 15~95 雷亚尔的现金补助。

要领到补助金,先决条件就是必须保证让家里的孩子上学( 6~15 岁的学生到校率须在 85% 以上),并定期接受健康检查。目前全国已有 1240 万个贫困家庭享受这种政府补贴,惠及巴西全国人口的 26% 。

享受“家庭补助金”计划的家庭必须持身份和收入证明在当地政府登记,而且每两年重新登记一次。政府发给符合条件的家庭一个银行卡,每月定期打入救助金。持卡人可以到银行提取现金,也可以到任何超市和商店购物。这种方式把联邦政府的社会救助金直接发到救助对象手中,避免了被地方官员贪污挪用的可能性。

与教育和健康挂钩的现金补助政策已经被其他国家拷贝。当然,也有人担忧,通过国家财政直接救助穷人存在“风险”,一旦巴西经济疲软,政府的现金援助日渐枯竭,那些目前已经摆脱贫困的穷人很可能再度陷入贫穷。

巴西每年为“家庭补助金”计划的财政拨款约有 65 亿雷亚尔,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0.35% ,占巴西家庭总收入的 0.69% 。但这笔钱在贫困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高达 43.6% ,对这些家庭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税收调节收入培育中产阶级

贫富差距扩大是工业化和经济转轨阶段的普遍现象。一般而言,一国在经济起飞阶段,特别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 1000 美元至 3000 美元之间时,贫富差距最为明显。一般来说,各国缩小贫富差距有如下基本理念。

首先,初次分配中确保中等收入人群占多数,培育中产阶级。欧美国家通过工资、福利和税收调节等来巩固和扩大中产阶级的比重。

美国、加拿大政府通过实施有关最低工资、工资支付、同工同酬、加班工资、休假权益等法律法规规范初次分配。上世纪 90 年代,英国税后基尼系数由税前近 0.5 降至 0.37 。

在美国,仅累进所得税一项,就使最低和最高收入群体的差距大幅度缩小。

安全网保护弱势群体

其次,再分配中注重完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构建弱势群体的“安全网”。

如法国的家庭补助金明显向最贫困者和仅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准的家庭倾斜。同时,福利保障的逐步扩大覆盖面。西方各国的社会保障覆盖面达 95 %以上,很多国家接近 100 %。

最后,重视教育,创造“机会公平”的社会氛围。瑞典、德国等均注重教育投入。德国教育发达,实行 12 年制的义务教育,公立学校学费全免。

各种收入援助惠及八成家庭

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比起来,澳大利亚的贫富差距不大。概括起来说,澳大利亚的收入分配制度主要由收入援助、最低工资和个人所得税 3 项组成。

其中,收入援助和最低工资制度旨在“济贫”──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个人所得税则旨在“劫富”──在调节高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的同时,也为庞大的收入援助开支筹资。

援助项目五花八门

与其他典型市场经济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有所不同,澳大利亚收入援助制度的基本目标在于消除贫困,缩小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而非均衡居民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收入水平。

收入援助的项目五花八门,各有各的政策意图。

比如,有旨在为抚养子女的家庭提供帮助的所谓“家庭援助”,有为那些因父母全职工作或学习而将子女托付给第三方看护的家庭提供补助的所谓“子女看护津贴”,有向承担看护残疾人、儿童义务的人员提供的所谓“看护人员津贴”。

澳大利亚老年人还可以领取到所谓“老龄补贴”,失业者也能拿到“失业津贴”。如果有因生理残疾或智力障碍而无法工作或每周工作时间少于 30 小时,这样的居民可以领取到“残疾人员补贴”等等。

目前,澳大利亚有近 80% 的家庭享受收入援助,而且收入援助注意向包括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单身父母、战后老兵等特定群体倾斜。

[ 编辑:刘正需 ]

http://tax.rednet.cn/c/2010/08/10/2032926.htm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