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失海岸”的警讯
信息来自:星洲日报 · 作者: · 日期:06-12-2009

2009-12-04

大马半岛海岸线全长近 5000 公里,约有三分之一的海岸线遭到海蚀。 (图:星洲日报)

水利灌溉局和天然资源及环境部在过去几年来,一再公布有关大马半岛海岸线下沉和地层下陷的资料,做为向国人的警告。

资料显示,大马半岛海岸线全长近 5000 公里,约有三分之一的海岸线遭到海蚀,水利灌溉局先后在某些严重海蚀地段兴建控制海蚀构造计划,由于受影响的海岸线太长,相关的抢救恐缓不济急;由于情况危急,当局在若干地段如雪州双武港口等地建海堤,以避免海潮高涨时海水倒灌。大马半岛沿海陆面几乎已接近水平线,一些地区甚至低于水平线,多个沿海市镇甚至已被海水浸泡,柔佛峇株巴辖就是显著例子。一些专家甚至预测,笨珍的丹绒比艾、浮罗交怡西部有可能因此沉没。

深究原因,乃是在于短短的经济成长目的和私利在作祟,不论合法或非法的养殖业、度假屋和工业过度抽取地下水,都在所谓经济诱因之下,年复一年地在破坏沿海生态,然而其成本却没有任何法律上的特定债务人来偿还。

结果是所有纳税人在 20 年里,付出了十几亿的“沿海生态整治税”;相对的,国内鱼塭出口的外汇一年不过几千万。除了沿海生态体系日益破坏和沉沦此一巨大的生态成本之外,只要再简单算一算经济成本效益和社会公平问题,都不容我们坐视这个“侵蚀国本”的海岸沉落问题。

尽管政府早已拟订过沿海生态保育方案,但却有名无实,从未有效地被确实执行。以海蚀最严重雪州来说,大港、双溪雪邦、峇都劳勿、峇干猛丁吉巴等地都因建筑业、农业及筑路等,出现程度不一的海蚀现象,占海岸线的七成以上。由于中央环保单位管不到,而主掌生态保育的环境部又始终受限于生产和成长的思维,虽明知农业破坏沿海生态已相当严重,却又舍不得放弃每年所创造的农渔收益。因此,不见环境部就上述沿海生态保育方案提出具体的保育措施和断然的抢救作为,却只闻有意把地层下陷的沿海开辟为观光休闲区,甚至还有兴建高尔夫球场的念头。

按照生态原则,对这些属于生态已被破坏的敏感地带,只能从事保育措施,以期降低其继续恶化的可能,若再从事任何可能带来更巨大生态冲击的工业区开发,岂不陷自然海岸生态于万劫不复?就算不从严格的生态保育观点来看,仅从工业区开发成本、填海造地的代价和往后工业区长期生命周期和效益来说,沿海盖那么多工业设施,其经济社会后果也足堪忧虑。从西海岸滨海工业区的开发计划来看,各州政府在没有具体土地规划下,一一占据西海岸的土地,这是最危险的海岸政策。

自然的海岸和资源,绝非无价值或低价值,而改变自然的生态体系的后果亦绝非工业区可能带来的经济价值所能弥补;将原属于全体民众公有共享的天然海岸,一一转变成物有所主的工业区,也剥夺了全民亲近海岸的权利。及此若半岛海岸特别是西海岸全数沉沦,沿海生态全遭破坏,自然景观全部丧失,人民也从此无缘亲海近水。沿海人民和社区终亦将面临巨大的社会人文冲击,大马半岛有可能沦为失去海岸的大型海上水泥工地。

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即将开幕,面对全球暖化的危机,坦白说我们从政府至民间仍未作好准备;绝大多数民众仍沉迷于物欲与消费,在政府扩大内需的号召下,不仅鼓励民众大量消费,还迁就企业发展,制造大量污染,也产生大量的温室效应。面对这种失去海岸的危机与洗劫,还能依然坐视不顾吗?

星洲日报/社论 2009.12.04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