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開發與天災放大效應
信息来自:星洲日报 · 作者: · 日期:10-02-2011

2011-02-08
對季節性降雨這種天然災害,我國的承受能力已愈來愈薄弱。從去年北馬吉玻水患到現的南馬大水災,它顯現的我國的城市發展與山坡地開發,已破壞地質結構,而此種現象,在未來不會減少,因為半島的居住使用面積限,而開發面積卻不斷擴大。如果配合週休二日擴大的實施,由財團所主導的大型娛樂休閒設施會更急劇的向郊區的水土保育區、河道擴大,則未來的半島水土保育將面臨更大的衝擊。但半島已難以承受管制鬆動、弊端叢生的大型發展計劃,未來的山坡地保育如果無法落實,則在明年乃至以後的每年季節性降雨,半島地區都將面對不可測的災難。

季節性降雨的警訊,只是個開端,它意味著“人為開發放大天然災害”的範圍與效應,正在逐漸擴大化,以後即使是一場豪大雨,都可能釀成季節性降雨一樣的災害。以嚴格管理人為開發,來防範並縮小天然災害的放大效應,就是未來政府在處理公共工程、土地開發計劃時,應先考量的重點。而做好生態保育,則是政府在考量經濟發展時,應列為優先的課題。

事實上,政府的施政常引發爭議。一方面在水災侵襲時,強調生態保育的重性;但另一方面,卻又廣開土地發展的個別計劃。設若不是2008年雪州淡江國際山莊美華嶺土崩事件發生後中央下令各州停止高地發展計劃,以高地建屋計劃之被炒作,各種土地開發的推出數量,將更難逆料。如果再配合週休二日制的實施,財團將大舉炒作郊區娛樂設施,則生態的最後關卡能否保住,實在不堪設想。

但半島地區的生態脆弱已到令人憂心忡忡的地步。半島的雨水下水道嚴重不足,以致於排水不良,導致積水不退,且其規劃、管理與施工品質都問題重重。目前除了吉隆坡、新山、檳城等雨水下水道勉強稱得上較為完善外,其他地區下水道的平均實施率恐怕連三成都不到;再加上平日管理的疏忽,維修的不足,或人為的錯誤,等到季節性降雨或豪大雨來臨時,像南馬那樣的水災如何不發生?

河川的情況可能更嚇人:半島每年砂石用量約為8千800萬立方公尺,其中八成約來自河川砂石,但政府對每年採砂量有所限制,因此盜採砂石情況仍然猖獗。大量規模超量的濫墾、濫採,水土保持功能如何維持?季節性降雨來襲,被濫採所變更的河道,自然成為災害的根源;沖毀路基、洪水漫溢、土石滾滾,就不是天災所造成的,而是人為的災難。

發生擋土牆倒塌的國際山莊美華嶺則是另一種類型。城市周遭的山坡地在違建、超限建築、偷工減料的危害下,早已不超過負荷,加上高爾夫球場的大量開發,更讓山坡地的土壤沖蝕深度,每年平均高達近百公分。若以半島逾百萬公頃的山坡地來計算,每年被沖蝕到河川而淤積的土壤總量約9千餘萬立方公尺,足以填滿6個烏雪水壩。這樣的不當開發,如何保持半島的山坡與河川呢?

所謂“人為的開發天災放大效應”道理正是在此。然而,我們所不能輕忽的在於:以發展為名的土地開發正以加速度進行。以發生災難的柔佛來說,其土地管制本有各種安全規定,包括山坡地的開發,沿海樹林的維護,都有嚴格管制。但當局為了牽就石油化學工業的發展,率爾砍伐了近千公頃的紅樹林,令人擔心濕地生態會否因此失衡。如果不是柔佛發生此次災難,人們或許還不知道隱藏在南部開發下的危機!

半島的脆弱地質已被人為的開發所破壞,而被破壞的土地已失去水土保持的基本功能。如果發展商再用偷工減料的方法施工,類似淡江的事件就不會是單一事件;只要有另一個季節性降雨,人為開發的放大效應就會在更大範圍內帶來災難。做好山坡地與河川的生態保育,因而不是一個生態的觀點而已,而是減少災難保障民眾安全的必要施政。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