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能救地球嗎?
信息来自:东方新闻网 · 作者: · 日期:20-07-2010

黃孟祚

不久之前, 傾向資本主義的社會咸認為,經濟發展必定要犧牲環境,例如自然資源的開採,廢物的排放等,後來則逐漸過渡到發展與環保可以並存的技術與管理觀點。然而,近年來主流社會的討論已將重點放在資本主義可以救地球和抗拒氣溫變化。資本主義似乎一轉身就由破壞王變為救星。

什麼是資本主義呢?從環境的角 度來看,簡單地說就是在有限的星球(沒有新資源的添加)上推行無限的計劃(不斷上升的經濟)。

2006 年英國經濟學家史登( Nicolas Stern )對氣溫變化的經濟作評估。他指出氣溫變化突顯了歷來最廣泛和最嚴重的市場失誤( Market Failure ),即說工業產品的價格,沒有真正反映其成本,特別是環境的成本(如二氧化碳的排放)沒有正確反應在物價中。史登認為減排必須要當作一項投資來看待,才能避免將來嚴重後果的風險。

史登在他的報告發佈後,便一夜成名。許多人認為這是一項偉大的倡議。然而,只要讀者稍加注意其細節就會發現,經濟學家所維護的,畢竟還是資本主義的模式。報告說,以快速的途徑來減排,在經濟上是行不通的。因此,他建議每年減排以不超過 1% 為限,若遇經濟不景則又另當別論。顯然,這是一份不能發揮效果的報告。

2009 年年尾,在哥本哈根舉行的氣候峰會就指出,少量減排無濟於事。工業化的國家必須要在今後十年內,以 1990 年水平上減少 40% ,方能挽救地 球免受極端惡劣氣候的災害。

到目前為止,沒有跡象顯示世界各國會自動放棄資本主義的經濟成長模式。這意味著氣溫轉變的持續惡化是不可避免的。各國政府的承諾似乎只是說給別人聽的。例如我國首相也在峰會上宣稱,馬來西亞承諾於 2020 年達致減排 40% 的目標。只是到目前為止,半年的時間已過去了,我們還沒有看到具體落實的方案。

自由市場與環保對立

相反的,我國的農基工業活動正朝向大幅度增排二氧化碳的方向邁進,就以砂拉越州泥炭地的開發來說,到 2009 年為止已有 40 萬公頃被開闢為油棕園 坵。而不久的將來,總共會有 100 萬公頃的濕地,也會被用來種植油棕。政府當局和種植業者皆看好棕油生產的前景,包括生物柴油的推展。

園坵的排水措施,可迅速地將濕地所埋存的碳,揮發為氣體型態的碳排入天空。研究顯示,在一輪的種植期間(約 30 年),濕地排水就要面臨一個局限,降 到地下水位的界線。估計 100 公頃濕地的碳排放,在這個短時間內會達到 67 億噸,相當於 2007 年我國能源相關排放的 40 倍。在這樣的情況下,馬來西亞的 減排承諾該如何實現呢?

即便是採用一些低碳或無碳的能源科技,包括擬議中的核能發電,也無法彌補開發濕地所掀開的排碳洞口,何況核能還會帶來長期輻射風險,這肯定是另一種環境隱憂。

資本主義的經濟成長模式,依然與環境健全的保護是相對立的。自由市場救地球或挽救氣候危機之說,依然是赤裸的謊言。

近年來一些制定「可持續」原則或產品標籤的努力,例如「棕油可持續圓桌會議」( RSPO )和「木材認證」( Timber Certification ),皆未盡人意,甚或淪為資本家污染與排碳的掩飾,對全球氣候及環境的保護,似乎起不了什麼作用。

澳洲《綠左週刊》( Green Left Weekly )的作家巴特勒( Simon Butler )指出,以利潤為主導的方案來解決全球危機是行不通的。他說,「無止境的經濟成長和逾加增多的消費,是地球環境受傷害的根本原因和主要驅動者。」

誠如前美國民主黨政府(卡特和克林頓)環境顧問史佩斯( James Gustave Speth )所言,我們最終必須發動一項 21 世紀的環境革命,來挽回巨大環境災難的逼近,那就是摒棄資本主義和提倡節約消費。倘若這樣的一場革命不會發生,那麼人類文明與地球的前途必然堪虞。

http://www2.orientaldaily.com.my/fread/2Mo90fiL1ZE906ao0p6670xK1qYY7k3H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