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光不来了之后
信息来自:星洲日报 · 作者:郑丁贤 · 日期:21-11-2012

国光石化在边佳兰一项投资案“卡住",台湾方面的消息称,国光改变主意,决定回到台湾的台中港工业区。

连带的,国光从上游到下游的其它投资案,也会相继在台湾落户。

这个消息,在大马引起两极化反应,支持环保的一方,当然是欢喜;期望经济发展的一方,显然遗憾。

但是,我看到的不是胜与败的局面,而是双输的结果。

国光石化的问题,乃至于整个边佳兰综合石化计划(Rapid),不应该是环保和经济发展的对立,对抗。

从政府、政党、压力团体,以及人民,对环保和发展都缺乏正确概念,以为非黑既白,产生敌我意识,加上党派利益的介入,才把问题搞砸。

其实,环保和发展,不一定要对立,而也可以互惠共生(Mutualistic Symbiosis),以及协同发展(Syncronized Development)。

但是,人类有一种盲点,他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部份,避开和排斥他们所不喜欢的另一部份。结果,永远看不到全面,也找不到共同的部份。

在国光石化的例子,人们知道它原本要在台湾的彰化县建厂,但遭到反对,才有转移到大马边佳兰的计划。

这提供了部份边佳兰居民和大马环保人士一个很好的反对理由。

然而,多数人却不知道,国光彰化案触礁,问题不在石化工业,而是出在圈定的地点。

当时,国光要在彰化的大城乡沿海区兴建石化厂,然而,这个地区是全台最完整和辽阔的湿地,生态也最丰富,符合《拉姆萨公约》中的“国际重要湿地"。

如此一片宝贵湿地,加上当地缺水,地层下陷,根本就不适合发展工业;要作为石化中心,必然牺牲重要的生态环境。

居民和环保团体展开抗争,在野党和政府也不支持,已是理所当然。

但是,换个地方,如果不是重点生态区,譬如台中港工业区,那就另当别论,既有经济价值,也不与环境为敌,也就没有了反对声浪。

石化工业本身并非原恶,只要其设计符合环保要求,工程妥善,管理严谨,加上科技的辅助,可以将污染降至低程度。

新加坡的裕廊,荷兰的鹿特丹,日本的千叶(靠近大东京)都是石化工业重镇,但都能做到环保和经济发展并行不悖。

回到这个思考点,边佳兰是一个不可取代的生态地区吗?或者它更适合进行经济发展?

政府的环境评估报告怎么鉴定?民间或大学有没有进行专门研究?政府,投资者,环保团体,居民之间,有没有作充份的沟通?

这些都是参照因素。如果边佳兰的生态价值超越经济发展价值,自然应该取消石化工业计划;但是,如果边佳兰的经济发展价值超过生态价值,那发展石化工业就有其意义。

政府和民间有比较全面的认知,有互信的沟通管道,避免党派利益介入,才能还原边佳兰的应有价值。

(星洲日报/马荷加尼 作者:郑丁贤 《星洲日报》副总编辑)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