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期多次降息 股票更吸睛 银行产品大失魅力
信息来自:e 南洋 · 作者: · 日期:26-11-2020

 

2020年11月23日
 
电子钱包盛行。
 
【窥探银行未来路(上篇)】
 
独家报道:黎添华
 
2019冠状病毒病大流行改变了许多以往熟悉的秩序,当许多人仍关注疫情发展之际,一场金融体系的革命正不动声色地进行中。
 
这场银行体制转变,从400多年前就不曾停息过,疫情只是加速了脚步,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牵动世界经济,乃至整体金融体系的面貌。
 
在这场让全球经济煎熬的冠病大流行挑战中,“银行”二字会否在10至20年内走入历史,将是一个大胆的假设,我们只能在时间的长河进行小心且谨慎的求证。
 
打从史上第一家拥有正规银行系统的金融机构在1580年出现在威尼斯后,银行便在世界金融体系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从存款、借贷、投资,或融资,银行推动经济的发展外,更让金融系统在资本市场上稳固运作。
 
然而,随着时代进步,银行的许多功能与产品都受到一定冲击,疫情期间更是明显。
 
连惠慧
 
马来西亚理科大学经济系教授连惠慧博士认为,政府在疫情期间多次降息,让民众认为在银行存款或定存的回酬价值不高,进而选择投资股票。
 
“4次降息导致现有银行投资项目回酬不够吸引,加上房市疲弱等,都令投资者有感股票才是他们目前最好的选项。”
 
排队开户头进股市
 
根据大马交易所数据显示,今年首7个月,新开设的中央存票户头(CDS)高达21万8000个,远胜去年同期的9万7000个。
 
其中单在7月,新户头就多达5万3000个,而根据8月份数据显示,排队开户头人士多达约10万。
 
值得注意的是,排队申请户头者中,65%是年龄介于25至40岁的千禧世代青年及中年。这反映了新生代及中生代逐渐更倾向于股市。
 
陈纪源
 
收紧银根 借贷无门
 
马来西亚数码经济总会总秘书陈纪源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指出,除了接受民众存款外,银行最重要的一项服务便是贷款。
 
“这不仅是银行最有卖点的产品,当中的利息更是决定银行生存的关键性服务。
 
“任何机构若能提供贷款服务,那么其实银行很可能会被取代。”
 
但疫情期间,银行在保守氛围下紧缩贷款条例,令不少原本想趁低贷款置产或换车的人都面对难题。
 
据本报探悉,旅游、酒店、航空、活动策划领域,以及抽佣性质业者在过去3个月面对比过去更高的贷款申请回拒率,不少相关领域人士即使想趁目前银行利息偏低时贷款买车买屋,却因不符合银行最新及更严格的条件而无法过关。 
 
马来西亚旅游同业协会(MATTA)行政委员许光标及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中总)中央理事兼中小企业组主任孔令龙,早前也证实不少人在贷款上遇到难题。这意味着,银行这一重要服务基于疫情缘故,开始被迫与部分民众“渐行渐远”。
 
贷款替代品崛起
 
在柬埔寨,发展商已经可以在取得银行执照,向购屋者提供房贷,而中国数年前也出现“能消费购物”、“免息期”,以及“分期付款”的替代性服务——花贝。
 
显然的,种种的替代产品,正悄悄地取代银行在贷款上的角色。
 
陈纪源就认为,目前银行仰赖着贷款这服务,所以还不至于被淘汰,然而随着时代转变,以及市场需求等客观环境的出现,类似花贝这样的服务绝对有可能在我国出现。
 
电子钱包打败信用卡
 
除了存款及贷款外,银行最普遍的一项服务当属信用卡,然而随着电子钱包盛行后,信用卡的神话也开始崩解。
 
尤其对千禧一代来说,他们能舍弃信用卡,手机却不能没有多家电子钱包应用程式。
 
教育机构公关洪勇阳是无信用卡一族。他认为,信用卡不仅利息高,而且还是未来钱,很容易使人在无法节制下失了分寸。
 
“反观电子钱包是现有资金,加上不时有折扣及优惠,因此相对来说比信用卡更值得。”
 
近半国人拥电子钱包
 
虽然银行最近也推出电子钱包,但他认为,银行的电子钱包优惠不多,加上不想当中的资料及个人隐私成为银行的资产,所以毅然放弃信用卡。
 
以ePenjana电子钱包计划为例,财政部指出,截至8月14日,已有至少903 万名国人成功收到电子红包。保守估计,至少将有1500万人受惠,换言之,我国3300万人口中有将近一半都有电子钱包。
 
当然,不排除获得有关钱包金额的人同时也拥有信用卡,却也反映了信用卡不是必需,而电子钱包却已盛行,甚至逐渐成为主流。
 
目前电子钱包市场十分热络,一些业者为了吸引更多商家参与,甚至提供无需缴付安装费、无需缴付年费、无需特殊设备或硬体方案。
 
部分业者甚至祭出每笔交易只收取不及1%的交易费,比信用卡、扣账卡交易费更便宜。
 
手续太多输众筹
融资额度不如上市
 
银行另一重要服务莫过于融资,这也是银行在金融体制内被视为极具存在价值的产品。
 
不过,过去5年来,银行在贷款融资上相对谨慎、手续多、门槛高,使得不少企业纷纷转向众筹。
 
再来,即使是门槛再低,大企业也因为银行的贷款额度有限,手续繁杂,所以纷纷转向上市。
 
这样的现象,随着近年来台湾交易所和会计机构纷纷向本地企业招手后更是踊跃。
 
据了解,至少有30家马企准备在台湾上市,部分更已与台湾国际会计事务所签署了上市辅导协议,为上市做准备。
 
在台湾拥有上市公司的本地华商林寿隆认为,台北交易所门槛较低,较适合中小企业进场。
 
林寿隆是早前加盟一台湾上市企业成为股东之一,他说,台湾的散户比我国来得高,交易量庞大,因此本益比非常高,相比其他地区,台湾股市的第二次认购率也较高,所以,对我国中小企业来说到台湾上市无疑更容易取得巨额融资,其速度之快、额度之高,乃至手续之简便,几乎比银行更友善。
 
金融科技威胁地位
 
银行业另一挑战在于,金融科技(FinTech)在在地冲击着银行业。
 
国际审计、财务咨询机构德勤发现,FinTech公司正在银行业的各个细分领域建立以客户卓越体验为导向、以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以包括移动智能终端在内的互联网低成本扩张为手段的业务模式,打破银行业传统的垄断局面,使长期被银行忽视的长尾客群得到有效的金融服务覆盖。
 
德勤就认为,长期下去,未来10年零售银行的数量可能会大幅减少,FinTech公司则将成为市场主力。
 
此外,擅长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云端储存等技术的巨头Amazon、Facebook、Google等公司,也加入FinTech战局,甚至能提供定制化、个性化服务时,全球金融消费市场自然做出比较,而还在进行提升的传统金融机构显然失色。
 
加密货币盛行 银行角色变弱
 
数年前开始盛行的加密币,也是导致银行角色扮演减弱的因素。
 
加密币让交易双方之间的金额转移变得容易,甚至比银行快很多。
 
此外,加密货币的转移是以最低手续费完成,避免银行收取更高的费用,当中的收款或付款,更不需要银行或信用额度,这些特质都在在地将银行比了下去。
 
除了这些优势,通过使用公共和私人密钥进行金额的转移,也能确保当中的安全性。
 
国际货币基金(IMF)前首席经济学家肯尼斯罗格夫教授点出,疫情加速人们重新思考本身与现金之间的关系,如,我们能否远离现金?
 
就此,哪怕加密币目前还不是主流,但是却敲醒人们对于银行存在的意义,而一旦数字货币成为了交易的主旋律,那么银行届时该如何自处?这值得思考。 
 
银行面对冲击:
 
●存款回酬慢,利息低
 
●定存与基金回酬不高,民众选择股市
 
●电子钱包比信用卡、扣账卡更吸引
 
●贷款或被其他机构取代
 
●融资被众筹,或低门槛股市取代
 
●金融科技冲击
 
●加密币冲击银行的角色
 
●疫情让人思考现金的存在意义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