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金融稳定与支付系统报告金融体系可抗动荡
信息来自:星洲网 · 作者: · 日期:24-08-2017

2016-03-23

金融风险与稳定

金融市场的动荡在2015年继续升温。对联储局(FED)正常化利率的预期、全球成长展望疲弱和油价史无前例暴跌等大主题左右了投资者行为,使资金整体撤出新兴市场和原产品生产国,包括大马,本国机构进行海外投资也加剧了资金外流压力。

但一如过往般,大马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强大本地机构投资者,继续扮演稳定市况的角色。同时,虽然资金市场因外流而有所紧缩,银行系统的流动资金仍然充裕,国行透过重购工具及调低法定储备率(SRR),为银行体系注入更多资金,确保流动资金保持恰当水平。

续获盈利

资本率保持强劲

另外,国内银行、保险商和伊斯兰保险业者继续取得盈利,资本率也保持强劲,尤其银行更是在艰涩市况中展示其盈利的高免疫力,这让银行得以继续透过保留盈利来强化资本缓冲能力。

上述实况稳定了本地金融机构活动和捍卫大马金融系统的信心。

家庭债务和产业价格上涨对金融稳定性带来的风险持续消退,家债成长率继续放缓,其中高负债低收入家庭的负债比重继续下跌,显示债务的可负担性有所改善。

截至去年底,大马家债成长率为7.3%,延续2010年打债措施启动以来的低成长表现,且有61.4%家债具备产业和证券等抵押品,大幅降低了净曝光风险。

去年,个人贷款成长放缓至4.6%,但房贷仍取得11%成长。

家债偿还能力持稳

虽然成长率放缓,但家债对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仍在去年上扬至89.1%,庆幸的是,家庭偿还债务的能力却保持强稳,获稳定就业和收入展望的支撑。

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即使所有家庭债务不太可能地同步违约,银行必须承受的最严重损失也只会局限在6千540亿令吉,仍远低于银行筑起的1千173亿令吉缓冲墙。

此外,目前在国行监督名单内的43家大型借贷集团,也继续获相对合理的现金缓冲支持,预计能在盈利下跌、马币进一步贬值和贷款成本增加时继续履行还债义务,这限制了相关金融风险。

产业市场方面,房屋价格的整体涨势已稳定下来,买家和发展商持续就宏观紧缩政策和防投机政策作出调整,高价房产交易量下滑和可负担房产需求保持强劲,鼓励房屋供应自动调节,进而降低了无以为继的供应失衡风险。

以大马房屋价格指数(MHPI)作准,在打房措施的影响下,大马房价平均涨幅已连续5个季度保持在8%水平,低于2010至2014年期间书写的9.6%涨幅。

第四季资金开始回流

游资方面,外资去年共从大马撤出190亿令吉,加上本地汇出资金,总外流金额为282亿令吉,但低于2014年的385亿令吉,归功于第四季资金开始回流。

尽管市场认为主权债务风险有所增加,但外资在大马政府债的持债比例维持在稳定的47.7%,甚至高于2014年的44.1%,显示投资者对大马兴趣犹在。
 

金融稳健与韧性

风险管理及资本化良好

金融机构财务稳健

2015年金融稳定与支付系统报告指出,大马金融机构持续展现强劲财务状况,主要获得良好监管及风险管理操守的支撑。

由于高素质资本及多年来累积的游资缓冲,使金融机构在年里波动不靖及更具挑战商业情况下保持稳健。

综合风险评级稳定

大部份金融机构的风险情况维持稳定、大部份银行的综合风险评级稳定。

报告指出,银行、保险及伊斯兰保险行业在年里保持良好的资本化。截至2015年杪,银行系统的共同股份第一级(CET1)、第一级、总资本比例等维持在高于最低管制水平,分别达到12.8%、13.8%、以及16.1%。

2015年的银行系统(包括伊斯兰银行)税前盈利略为走低至290亿令吉(2014年为319亿令吉)。资产及股份回酬率分别微跌1.3%及12.4%。盈利表现的主要动力主要来自融资及集资活动的净利息/盈利。

保险及伊斯兰行业资本化保持强劲,总资本适足比率达到245.4%,比2014年的243.5%高。人寿保险公司及家庭伊斯兰保险的总净投资收入提升至89亿令吉(2014年为84亿令吉)。

抗压能力强劲

国行进行的压力测试,继续证明本地金融机构强劲的抗压能力,包括系统及机构性的水平,足以面对严重的宏观经济及金融压力。

大马金融领域经历显著的深化,特别是在最近的20年里,金融系统的主要成份更加宽及深化,包括应用率及效率,及多元性的业者及工具等。从1998年至2015年杪,金融系统已经扩大5倍,达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0%。

国内资金市场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出现显著成长;过去10年来,总债券余额每年复合成长率达到10.4%至1万1千272亿令吉,或占2015年杪国内生产总值的97.4%。

债券平均到期期限也延长,从2005年的3.1年延长至2015年的6.1年,包括一些长期债券的到期期限达到30年。这使商家可为长期消化期的扩展计划进行融资。

报告指出,家庭及中小型企业的贷款显著增长,使银行系统的信贷风险更进一步地加以分散,特别是银行机构实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变动,包括更广泛地使用信贷分数模式以评估风险,并获得信贷资讯——中央信贷参考资讯系统的支持。

自2010年以来,国行已经采取宏观稳健措施以管理偏高的家庭债务水平,主要确保银行遵守负责任的融资操守,进行适当可负债评估、观察稳健债务供款比例等。

报告指出,更先进的国内金融市场使大马更好地度过全球经济不确定及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自从2008年爆发全球融风暴,幸好获得庞大机构投资的支持,包括保险公司、公积金及退休基金。
 

金融大蓝图满5年

积极扩展电子付款

在迈向2011-2020年金融领域大蓝图设定的目标,以便大马走向高收入、高增值经济体系的过渡期,我国的金融领域发展步伐保持稳健。

尽管大环境市场挑战严峻,经济领域的融资稳步扩展,银行体系的融资增长7.9%至1万4千451亿令吉,贷给中小企业的融资增加15%至2千597亿令吉。

电子付款见成果

《2015年金融稳定与支付系统报告》指出,2015年标志国家银行推出10年金融领域大蓝图、走了一半旅程的关键年,推动大马迈向电子付款体系已取得一定成果。

在首5年,焦点放在加强金融体系的监管架构,支票的使用量已从一年的2亿零500万张,减至2015年的1亿4千800万张,预期在2020年之前,可达到使用量减至1亿张的目标,在这期间,人均电子付款交易则从49增至82。

报告补充,金融领域承诺在2015至2020年之间,额外投资11亿令吉,提升付款卡的基本设施,包括扩大付款交易的范围。

国行打房

房价适度下降

虽然融资时而严谨,组合投资大量外流,但本地金融体系游资保持充裕,截至2015年杪,银行的游资介于2千零51亿令吉的偏高水平,通过银行的逆向回购、降低储备金要求,银行游资保持充足。

另一方面,家庭债务、产业价格保持偏高,对本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带来风险,银行及非银行的家庭贷款扩展7.3%,2010年的宏观调控措施促使个人贷款步伐放缓,不过,贷款购买房屋保持强劲。

报告说,国家银行推出降温产业市场的措施,促使房产价格适度下降,大马屋价指数从2010至2014年的9.6%成长率,逐步下跌至2014年次季开始连续5季成长8%。

高价房屋交易减少、可负担房屋需求转强,房产供应市场进行调整,金融领域涉及的风险相应降低。

企业贷款保持平稳

与此同时,企业贷款走势保持平稳,虽然一些领域受到经济发展拖累,贷款走下坡,不过,对企业贷款的整体表现影响有限,银行提供原棕油、石油与天然气领域的贷款比率,分别介于4%与2%的偏低水平。

报告说,2015年本地银行集团继续扩展区域市场,海外子公司与分行的总资产,成长至占银行集团总资产的22.8%,比2014年的20.7%高。

在伊斯兰金融,客户存款转向伊斯兰存款或投资账户,预料将提升伊斯兰金融扶持企业家的角色,截至2015年6月杪,8%或320亿令吉的伊斯兰存款,转向投资账户,2016年2月推出的投资账户平台,料将扩大投资者群。

此外,2015年修订2002年金融机构发展法令,已于2016年1月31日生效,这项修订将加强金融机构发展的架构。

报告补充,大马金融市场是集资与投资活动的重要管道,由于市况较为看淡,2015年债券市场只成长5.2%,达到1万1千751亿令吉;不过,借贷机构与投资者对本地市场保持信心,依然推出多种货币的债券发行计划。

家庭消费及通膨

城市低收入群

通膨压力较高

报告显示,2015年通膨率受家庭收入、生活地区及消费习惯影响,因此对于物价上涨,低收入及城市地区家庭的感受比高收入及非城市区域高。

数据显示,2015年城市区域平均通膨率为2.5%,非城市区域为1.4%,低收入群的通膨率比高收入群高0.12%至1.10%,而在城市区域,通膨差距平均高出0.6%。

这主要是受低收入群的大部份食物开销影响,令他们在2015年面临更高的食品通膨,同时也因低比例的燃油开销而无法大量从低燃油价格中受惠,导致城市地区的低收入家庭生活成本取得最大增幅。

在2010至2014年期间,家庭开销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为8.5%,消费者物价指数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6%,除了较高物价,也受物品服务消费量增影响。

马币贬值对通膨影响温和

虽然总家庭收入取得8.8%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但40%低收入家庭却因开销走高而面临入不敷出状况。

另外,报告认为,近期马币持续贬值效应对通膨压力影响温和,主要是获得原油价及原产品价格大幅度下滑抵销。

2015年马币贬值令进口消费物价指数增长3%,但整体效应却被油价走跌9%抵销,与此同时,全球原产品价格也下滑32.2%,显著抵销马币贬值对通膨的影响,令2015年取得2.1%的总通膨率及2.3%的核心通膨率。

报告预测,未来更多市价基础改革料改变大马通膨动力的经济面貌,自2010年起政府逐步移除津贴,料为本地物价带来更大弹性,进而让企业在应对汇率变化及全球价格时变得更加敏感。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