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续+创意=城市新“高”度
信息来自:东方日报 · 作者: · 日期:03-11-2010

 
2011年度财政预算案,我国政府建议耗资50亿令吉兴建100层高摩天楼“默迪卡遗产”,引起民间强力反弹。


摩天楼顾名思义,是指超高层建筑物,如今泛指超过40、50层的大厦。近年多国纷纷投入“世界第一高建筑”的争霸战,一座座高耸如云的“巴别塔”就此矗立在土地上。

然而,摩天楼用于代表一座城市的想像,若单纯追逐高度,未免过于肤浅及表面。因此专家希望,若往后仍有超高层建筑出现,不应只流于高度上的竞赛,创意上的竞逐才是最大重点。

“只有在发展中国家往先进国过渡时,高层建筑被当作国家竞争力、经济能力的指标,才被当作一个图腾。”台湾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长张基义,接受本报专访时如此直言。

这得从摩天楼热的形成历史说起,原来,高层建筑的起源来自美国芝加哥。因1871年该市经历一场大火,城市内建筑被烧毁一半以上,基于附近是钢铁生产地,就决定用钢来建造高层建筑,以留下较多空地。

芝加哥家庭保险大楼及西尔斯大厦都曾经是世界最高,因此芝加哥又称“摩天楼之都”,今天世界10大摩天楼仍有两栋位于芝加哥。后来纽约快速发展,建筑也倾向于通过高密度的使用来容纳更多人。因此可说是美国开始追求高层建筑,概念就是“城市是好的,如何让城市容纳更多人”,这在当时带动了新的都市概念。

北欧能力不靠摩天楼

然而,近年超高层建筑(摩天楼)的排行榜,已从原先的美洲独霸,转移至亚美争锋。张基义说:“过去20年全世界经济成长最快区域是亚洲,亚洲崛起如何展现实力?高楼即被当作指标及图腾,来炫耀国家经济能力。”

他直指,近10年来世界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大突破,只要一个国家拥有财力及决心,就能盖摩天楼。无论曾经是世界第一高的大马国油双峰塔、台湾台北101大楼,或现今稳占榜首的阿联酋迪拜的哈利法塔,都因此而生。

“但吊诡的是,最有经济实力建高楼的北欧,早就抛弃高楼,并不靠摩天楼来彰显国家能力。当地建筑只要超过30层楼,已是最高,拿到上海可能连前百大都排不到。”

张基义指出,这是因为北欧对自己国家有信心,已无需以一个符号来作为象征。在美国摩天楼热潮也已降温,因为纽约911恐怖袭击发生后,很多建筑师都在反思,若往后还要起高楼,不应再是金融或贸易中心,而应转到文化及创意上,著重永续概念。

譬如,为纪念911事件而在纽约世贸遗址重建的自由塔,顶楼设计都是植物,明显可看出已不把建筑当作指标,而体现出永续精神。

他说,美国虽没放弃摩天楼,但其高层建筑是非全面性的。相较之下,亚洲则全面性地追求高层建筑,把其视为建筑指标。

地表建筑物不该滥建

“虽然摩天楼的投资报酬、实用价值并不如一般想像那么高,也会造成交通、环境等问题,但无可否认,它仍具正面意义,即代表了城市的印象及想像。”惟他也强调,一个城市若有少数地标性的摩天楼,是蛮有趣的,但若变成太过广泛的流行,而且其必要性几乎无讨论空间,则很有问题。

也是台湾的都市设计学会常务理事的张基义认为,摩天楼不会消失,因总有发展中国家需要它作为象征,今天中国大举兴建,明天可能是越南,下来也许是东欧,这俨然是经济成长过程的必备“存在”。他说,摩天楼无需消失,但也不应大量盖建。“若台北有更多座101大楼,绝对是个灾难!”

“儅亚洲认为高层建筑不是国家进步的必然像征,那时它就已是先进国;现在还不是,现在只是有钱而已。”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