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和财政预算案 / 黄子伦
信息来自:南洋商报 · 作者:黄子伦 · 日期:01-11-2016

2016-10-30

首相兼财政部长纳吉提呈了2017年的财政预算案,里头的开支计划并没有太多惊喜。许多人把目光聚集在公务员高达774亿令吉的开销费用上,毕竟要人民坦然接受每天花费2.1亿令吉来养活公务员是有点强人所难,尤其当全球经济前景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刻。

有人选择把炮火对准现任政府,认为政府不应该为了讨公务员的欢心而让国家财政陷入如此困境。但不管是朝野两方都不能否认的是,160万的公务员,如果算上他们家庭里的合格选民(并假设他们都会投票给讨他们欢心的执政者),在经济和政治上,公务员的影响力都是不容忽视。

根据从1970年至2015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公务员薪水以及相关退休金的开销占据我国年收入的比率,分别平均为27%和5%。

我曾一度以为庞大的公务员开销是马来西亚的独有国情,谁知世界银行在2015的报告却显示从2000年至2013年,在众多中等收入国家中(本地居民人均收入介于1045至1万2736美元,包括马来西亚),公务员薪水平均占据了26%的国家年收入,和我国的实况相去不远;而唯有高收入国家,该比率才会有明显的下降。不过可惜的是,该报告只是提供数据参考,并没有说明高收入国家和公务员开销占据国家收入比率有任何关系。

政府代人民花钱

而我认为政府花费大量金钱来聘请公务员则透露出浓厚的凯恩斯主义色彩。简单来说,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张在经济出现危机时,政府应该通过种种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例如扩大开支,实现财政赤字,让政府代替人民花钱等方式来增加工作机会,希望可以带动国民收入和消费行为,并走出经济危机。

无可否认在经济出现危机时,凯恩斯主义的确扮演了稳住市场信心的角色,但它也制造了一些问题。首先就是政府无法有效地分辨“危机”和“正常波动”的差别,而选错进入和退出市场的时间点;其次,依靠政府制造出来的繁荣 效应很短暂但成本高昂(因为通过举债),如果当政府要从市场退出时,尚未取得应有的经济成果,政府就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

再者,凯恩斯主义这会使得人民严重依赖政府的振兴计划,从而让国内企业或是劳动市场错过了转型的机会。

而传统的经济理论并不认同凯恩斯主义,前者的主张是认为国家的经济增长动力无非就是每个国民生产力的总和;而国民生产力的提升就取决于三个重要的因素,首先是人力资源的投入,说白了就是用教育带动生产力。

人民失警惕心

不过,很可惜的是,在我国经济捉襟见肘的当儿,政府选择了削减研究型大学的开销。

第二个是基础设备的投资,最后一个就是科技的研发,后两者都是用来增强人类的生产力。

总的来说,凯恩斯主义看似拯救了国家经济,却让国家的经济陷入泥沼;若没有理性和强势的领导人来拨乱反正,很可能就会出现如日本“失去的二十年”那种经济长期停滞的困境。讽刺的是,人民的警惕心却依然少得可怜。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