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和聲:聯邦政府財政堪憂?
信息来自:马来西亚东方日报 · 作者: · 日期:09-12-2020

 2020年08月22日 

最近,由于政府大派各類援助金,不禁使人聯想到錢從哪里來?甚至聯想到大馬會否破產?要回答這問題,首先須理解當代貨幣(即錢)的性質。自1971年美國拒絕外流美元可兌換回美國擁有的黃金后,全球貨幣實質上進入紙幣經濟(paper economy)的時代。
 
也就是說,國家發行貨幣不必有資產如黃金與外匯存底做為后盾。這大大增加強了政府發行紙幣的能力,而不少政府也敢敢利用這個便利。其結果,不少國家如發達國的公共債務水平,已達到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00%或以上。日本甚至達到240%之高。可日本尚未破產。主因在于日本長期走低利率,甚至近年來走負利率的政策,大大減輕了政府的還債壓力。
 
反觀大馬,聯邦政府直接債務占了GDP的52%,可還債壓力頗高。因為大馬的舉債利率在約3-4%之間。這幾年來,還本付息約占總預算支出約12%之高(2019年大馬的GDP為約1.5兆令吉)。
 
若資足抵債不必恐慌
 
此外,日本的公債大部份為內債而非外債,這使政府有更大的回旋空間。因為內債可用印鈔票來應對,而外債則否,且日本的對外貿易長期出現盈餘,也擁有大量國外資產。這就減少了恐慌。我國的債務也是以內債為主,有約9 6%是以馬幣計算的債務(其中,約有27%為外資持有)。
 
伸言之,大馬國內儲蓄頗高(約占GDP的近30%),可向國內舉債而不必大舉外債。與此同時,自1998以來大馬對外貿易也高達1000億美元/4177億令吉;只要能避免雙赤字(公債與貿易赤字)尚不至于出現恐慌。
 
其實當代經濟均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在債務基礎上(如分期付款),重點是,舉債的性質如是用于生產性投資還是浪費掉。若用于生產性投資,由于未來可能有收入,可以抵債,當不足慮。伸言之,在談債務時,也得考慮及資產,是否資足抵債,如國有的資產或政府在官聯公司的股權或擁有土地(建築)等。
 
只要資足抵債(如新加坡)欠債不是太大的問題。比方說,在1986-87年聯邦政府債務高達GDP的100%,可由于1987年后,政府大搞民營化及經濟增長加速,債務占比便逐年下跌。易言之,關鍵在于是否資足抵債,也就是資產是否大于債務。若然,也不必太恐慌。更重要的是GDP的擴大速度是否大于債務擴大的速度。
 
在2020年,肯定債務增長會大于經濟增長;估計2020年度赤字可能占到GDP的約6%或更高;因為GDP可能萎縮。萎縮大的話,就會放大債務在GDP的占比,使債務占比上升到60%。這還得視下半年的情況而定。
 
擴大總需求刺激經濟
 
易言之,增長率是關鍵,增長率快的話,表示人民更容易找到工作,有收入可消費,從而也縮小了債務在GDP的占比。反之亦然。這也是何以經濟增長已成當代國家的共同信仰。在經濟好景時,要好上加好。景氣不佳時,更要刺激增長加大債務。這已是一般通則。政府刺激經濟增長,基本上有以下方法,惟目的大多數是要擴大總需求,因為有需求才有投資與消費及就業。
 
常用的刺激手段中,政府減收稅/費與擴大開支是最立竿見影的手段。這個稱為財政政策的手段是要使人民手中有錢可花,以及經由政府花錢來活化經濟活動。另一個方法則是,由國行調低利率與擴大貨幣供應,使民間有更多的錢在市場中流動;同時也可減輕負債人的還債壓力。
 
更邀進的方法則是貨幣貶值,以促進出口與抑制進口,甚至是內部貶值,也就是下調現有工資水平,降低生活水平以提高出口競爭力與吸引外國人來本國旅行或投資。
 
當然,上述任何選項均有其相應代價,如下調利率會損及靠儲蓄與利息生活者,或導致本國貨幣貶值與出走。同理,政府減收增支會加劇公債負擔或把債務留給下代承擔。較流行的做法是,用漸進式通貨膨脹逐步消債,因為錢的價值在其購買力。通貨膨脹可降低購買力,減輕債務人的還債壓力。
 
這次疫情,各國政府大派援助金與出台各類刺激方案目的也是多重的。一方面可讓窮人過渡以免鋌而走險,他方面也有助于穩住就業。只是,這是一時的堵住失業方法,治標不治本,根本方法在于疏通,也就是創造更多適合國人的體面就業機會。
 
未來公共財政挑戰大
 
在大馬,由于有好幾百萬的廉價外勞,可做為緩衝;只要國人不嫌工作,是有業可就的。至于高增值的就業,就需要時間來創造。如目前大馬的勞動力中,只有約2 7%可歸類為高技能(月均收入約3900令吉),餘者皆為工資不到2000令吉的中低技能工。這樣的勞動力結構,也決定了個人所得稅在聯邦政府收入中的占比,難在中期內提高。
 
結果,只能繼續依靠公司所得稅(占比約30%)與不確定的油氣收入。其實大馬有2000多萬輛汽車與摩哆,每日用油量大,即便油價漲也得補貼回去,難真正改進政府財政收入。
 
假設其他條件不變,如過去20年來年均增長均在5%左右,未來可能更低,政府又難開源節流,那麼未來的公共財政挑戰會更大。未來會否用印鈔票來應對日益擴大的公共開支(稱為赤字貨幣化)就難說了。或許,進一步的自由化與私營化是一個可能的選項。這將是一個政治選擇的課題。
 
孫和聲
時事評論人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