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承认820所中国大学文凭 莫泽林:留住人才 是时候承认统考了
信息来自:中国报 · 作者:独家报导:丘惠萍 · 日期:27-05-2017

2017-03-09

(吉隆坡9日讯)“政府既能承认820所中国大学文凭,大马独中统考文凭呢?”

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会长莫泽林说,随着中国崛起,中国也在广招国际人才,近2年远赴中国深造的大马留华生,每年平均有1000至1200人,还在逐年增加。

“基本上,政府这些年来都在努力推动吸引人才政策,而在中国深造的大马子民,80%毕业后还是回国,

政府既然开放承认中国大学文凭,也该同时承认独中统考文凭,相信这对吸引及留着人才更无往不利。”

已受世界承认

首相署部长拿督斯里魏家祥日前指政府承认820所中国大学文凭,旨在为大马学子开拓更多升学空间,问题是留华生毕业后还要回国吗?是否变相将我国人才“送走”?当政府“慷慨”承认中国大学文凭时,是否更有理由应加速承认“自己国家”的独中统考呢?

莫泽林今日接受《中国报》访问时也深感费解,至今统考文凭已受世界承认,唯独我国政府还未承认统考,政府是时候承认统考,以示对大马华文教育的认同与认可。

他说,中国政府有非常明确的办学政策,并且得到各省市政府全力配合,故在2015年,中国共招有39万名外国留华生、2016年增至44万人,预定要在2020年达至50万人目标。

他透露,目前逾2000家中资企业在我国设立公司,主要聘请有留华背景的大马人工作,为我国留华生奠定条件优势。

“我国留华生普遍修读理工文科及医科,过去属冷门的考古、美术和电子商务,迄今也逐渐受落。最重要是毕业后,这些留华生在各行各业都有生存空间。”

李华安:应提高本地就业待遇

助吸引大马人才回流

马来西亚私立大专及大学协会理事李华安博士认为,我国若要招揽更多国际人才,政府需更开放就业机会给外国学生。

“政府也要设法提高本地就业待遇,才能双管齐下吸引在外国发展的大马人才回流。”

他受访时讲述,我国专业领域薪酬待遇与外国相差太远,举例美国从事专业工程师,年入10万美元(约45万令吉),可说非常可观;但大马专业工程师即使工作5至7年,都未必有如此诱人的薪资。

李华安也在英迪大学担任高级顾问。他说,前来我国就读本地私立大学的中国学生也在逐年增加,英迪大学目前有1000多名中国学生,多数修读企业管理及大众传播,硕士学位及本科生为主。

孔婉莹促抛开政治因素

“将学术回归学术

董总首席执行长孔婉莹再次促请政府将学术回归学术,是时候抛开政治因素,承认独中统考文凭是加速可行的,这更有助我国吸留人才,国家发展之路也将走得更远。

她说,政府大学能承认及接受外国学生,为何不能承认拥有国际学术水平认可及价值的独中统考文凭呢?

这是应该得到政府正视及重视的国家资产。为何近的不要,却求远的呢?

孔婉莹受访时要求政府在努力提升国家竞争力同时,也开放政府大学门槛给独中生,毕业后成为“公家体制”一分子,回馈国家和社会。

她强调,我国华校及独中长久来培育人才济济,无论科技或医药,有些独中生在外国研发新产品受到好评,这也是我国的骄傲,政府应该把这些人才吸引回国,并且好好留着人才,进而提高国家竞争能力。

她重申,当世界发展趋势走向尖端人才,回归培育人才的教育之本,政府承认统考已是大势所趋。

王彦超:长期逗留中国发展

多现实问题须考量

目前也在中国从事建筑专业的大马工程师王彦超说,中国竞争大,发展空间和机会也多,具备的事业环境条件挺好的。

但他不认为,大马子民在中国呆久就会留下来,毕竟大马教育文化多元化,生活水平也比中国来得低。

他说,大马人若有意长期留在中国,须考虑到一些长远问题,比如孩子受教育,在中国就读国际学校,学费是非常高昂的,除非薪水真的很高,或者公司愿意补贴支援,否则真的很难。

他续说,外国人要在中国购屋置业更加不容易。

他认同大马政府承认中国大学文凭的做法,至少给大马华人和独中生多些出路。

此外,综合目前在清华大学深造的大马留华生回馈,有者认为哪里有机会,就往哪里去,将来工作也未必固定在某个国度。一些觉得大马工作环境欠佳,缺乏平台及薪金待遇不高,对某方面专业如环境工程专业需求不大,很难学以致用。

有些学生则打算暂时留在北京实习,再将累积经验及某专业领域的新元素带回大马,最终目标还是回到自己的国土和家园。

程光辉:人虽在他乡

有发展机会仍想回马

“其实,多数离乡背井到外国谋生发展的大马子民,始终是人在他乡,心在大马的。”

人在中国发展的中国劳动部认证婚姻家庭咨询高级讲师程光辉通过微信受访时说,大马人情况是尽管人在中国,但心始终在祖国,如果有“机会”,还是想回来,将所学所会的,学以致用,贡献给国家和人民。

他说,当年,若非夫妻移居中国发展,也想让孩子留在大马受教育,如今,3名女儿皆在北京清华大学求学。

他认为,大马人才流失问题在于国家教育体制及国内向心力的问题,故让新加坡、澳洲、美国等“有机可乘”。中国人才济济,但只要高科技人才,也要移民该国的,换句话说,是要栽培“自己人”占为己用。

“大马华人可考虑中国深造,发展机会较多,学习知识较实用,前提是要选择适合回到大马发展的学科,但中国竞争大,要挤进属意及合适大学很难。”

他总结,大马人具备掌握多元语言的长项及优势,严格来说,不在于国家留不留人才,而是哪里有最好发展平台,人才自往哪里去。”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