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币终点在哪?(一)马币回到风暴期
信息来自:星洲网 · 作者:洪建文 · 日期:10-08-2015

2015-08-02

1998年9月1日,国家银行总裁丹斯里洁蒂在亚洲金融风暴期间宣布,大马将落实资本管制,更将马币兑美元汇率绑在3.80,从此3.80在国人心中画下隐形的心理关口线。

在这17年之间,马币兑美元载浮载沉,虽无法重攀经济全盛期的2.80令吉高峰,至少还可企稳于3.50令吉水平,逐步摆脱亚洲金融风暴的残害。

但是,风云变色,却也在一瞬间。17年后,马币腹背受敌,币值直线滑落,在2015年7月31日这一天,兑美元一度贬至3.83的17年新低,再度打破3.80这道隐形心理关口线。

相同的场景,同样的总裁——洁蒂,却不见了昔日强硬作风,只是一再地温馨喊话“马币并未反映基本面”,可是投资者却听不见她的声声呼唤,马币还是续贬不回头,让人不免对马币未来前景感到忧心。

因此,《投资致富》特别策划“马币终点在哪”系列专题,以探讨和回应市场对马币贬势不止的种种疑虑,并通过各路专家意见来梳理出马币未来之路。

马币贬势有迹可循

2015年7月6日,当马币兑美元跌穿3.80关口那一刻,大马民众“心”都碎了,你们听到满地“框啷”的玻璃碎裂声吗?

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马币沦落到17年如一日的地步,自然也是饱受风霜,千疮百孔。

从经济学来看,任何事情都一样、物极必反,甚么都有瓶颈期,马币也难逃这自然法则。因此,我们以经济周期的4大阶段——萧条、复苏、繁荣到衰退,来看看马币这17年是怎么走过来的。
 

马币浮沉17载   历经4大阶段

第一阶段

资金管制时代(萧条期)

说到马币史,1998年资金管制肯定占据最大篇幅。1997年7月2日泰铢重贬,掀起亚洲金融风暴序幕,而投机客目光也逐渐转向印尼、韩国、大马等亚洲市场,让区域货币血流成河。

其中,马币兑美元汇率从1997年7月的2.6360一路下跌到1998年1月的4.8850,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危机,但政府却拒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纾困方案与援助条件,反而采取紧缩性经济政策以对抗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问题。

政府决定采取外汇管制措施,限制资本流动,冻结外人金融投资一年,并采取马币兑美元在3.80的固定汇率来对抗金融危机的威胁,也是因为固定汇率的关系,马币兑美元已经没有“更低点”了,从此让3.80的马币心理水平根深蒂固烙印在民众心里。

若以20%熊市标准来看,马币对美元汇价从1997年3月的2.4790,在短短18个月即贬值53.28%至3.80,马币的表现岂能用“惨”字来形容。

第二阶段

汇率改革时代(复苏期)

随着马币兑美元绑定在3.80,马币没有进一步下跌空间,因此纵然2000年科技股泡沫爆破,对大马经济带来些许冲击,但国内经济在稳定汇率,以及种种资金管制措施帮助下,很快就走向复苏之路。

在2000至2005年期间,除了2001年经济增长受美国911恐怖袭击影响,仅按年增长0.3%之外,大马每年的GDP增长率都超过4%,其中2004年的经济增长率更是高达7.1%,3.80的汇价似乎已经无法反映大马日趋稳健的经济实力。

脱钩隔日扬0.46%

更重要的是,在千禧年后,中国经济腾飞,全球经济势力开始由西向东移,加上美元日趋疲弱,连累与美元挂钩的马币汇率呈现跌势,无法反映逐年表现强劲的经济情况,因此政府于2005年7月21日让马币紧随人民币之后与美元脱钩,改以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实施有管理之浮动汇率机制。

结果,马币兑美元在脱钩隔日,即上扬0.46%至3.7825,最终全年上扬0.54%至3.7779。

第三阶段

量化宽松时代(繁荣期)

虽然马币在汇改后开始走向复苏,但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袭击,特别是9月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后,外资加速撤离大马使得马币贬势加速,2009年3月最低贬至3.7265水平。

但是,为加快经济复苏脚步,美国联储局祭出一连三轮的量化宽松(QE),而QE的副作用就是美国长期利率下跌、美元贬值,以及带动股价与房价上扬,提振美国整体经济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这史无前例的宽松货币政策,在接近6年时间内释放了约4兆美元的资金进入市场,并流窜于具备强大成长潜能的新兴经济体,其中也包括大马在内,导致新兴市场资产价格普遍被推高。

以马股为例,富时综合指数从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爆发后的881.63点低水平,一路涨至2014年7月写下的1892.65点历史新高,6年年均复合成长率(CAGR)达到12.3%。

马币表现也不逊色,从2009年最低点3.7528到2011年最高点2.9398,上扬21.94%,堪称是马币近10年来的黄金时代。

第四阶段

后量化宽松时代(衰退期)

天地间的事物都是盛极必衰,马币在2013年登上10多年来高峰,想不到摔下来的速度会如此地快,如此地剧烈。

美国联储局在2014年1月迎来百年来首位女当家——叶伦,而美国经济日趋好转,也为其启动QE退市机制,甚至选定最佳升息时机备好筹码,结果美元涨势一发不可收拾,早前备受热钱宠幸的新兴市场成为外资提款机,拖累货币贬势不止。

更糟的是,受到美国页岩油产量大增、欧洲、中国经济疲弱抑制需求成长等因素影响,加上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绝不减产”,国际油价跌跌不休,外资预见身为石油生产国的大马将受到牵连,财政情况恐进一步恶化,纷纷脱售马币资产,更让马币跌势雪上加霜。

外围环境不受控,偏偏国内负面消息也连环爆,一马发展有限公司(1MDB)债务丑闻,加上惠誉(Fitch)“恐吓”可能下调大马主权信贷评级,进一步动摇投资者对大马信心,马币贬势也越发激烈。

最终,马币兑美元在7月6日跌穿3.80关口,创下1998年挂钩以来最低。今年以来,马币兑美元累积贬值9.34%,从去年杪的3.4965贬至上周五的3.8230。

3.80不合理

马币值多少?

一国货币表现可反映出一国经济表现,更反映出一国的国力和财富,看到马币浮浮沉沉17载,最终却落得一场空,不仅感慨难道我国过去那么多年的经济表现就那么不济吗?

其实不然,数据显示,我国经济规模从1998年的780亿美元扩大至2014年的3千269亿3千万美元,年均增幅达到19.95%,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从1998年的3千488美元,翻倍至7千304.14美元,整体表现堪称不俗。

难怪国家银行前副总裁丹斯里林西彦早前表示:“若你问我,以我们今日的经济基础,马币绝对不只值3.70或3.80。但经济可不是那么简单,何时情况会趋稳很难说,因没有人知道马币将走向何方。”

既然3.80反映不了马币价值,那么马币实际的价值应该是多少呢?

合理价应处于3.30至3.50

独立经济学家李兴裕认为,以大马的经济基础来看,马币兑美元的合理价格应在过去3至4年的平均3.30至3.50之间。

“政府不断落实经济转型计划,大马经济基本面持续改善,而我国去年GDP增长6%,表现比泰国和印尼等邻国来得强,但汇率表现却不如他国,这个值得我们探讨。”

那么,为何马币没有能力反映身价呢?

大马研究经济学家胡瑞玲说,马币兑美元,乃至区域货币都相对疲弱,主要是受到国内和海外因素打击。

“以现有经济情况来看,马币主要受市场疲弱的信心打击,而显著走跌。因此,马币估值显然遭到低估,也未反映其合理价值。”

内忧外患

马币承压

李兴裕也认为,马币兑美元汇率近2年来不断往下滑有其内外因素,美国QE退市后,市场热钱开始从新兴市场撤离,转向拥抱美元,带动美元汇价上升,导致区域货币普遍走跌,而日本推行QE也令亚洲货币贬势雪上加霜。

“此外,国际油价下跌,对仰赖石油收入的大马恐带来打击,加上大马政局不稳定、1MDB债务丑闻,都对马币带来很大压力。”

区域最差

时不予“马”?

在全球化时代,哪个国家能逃得了外围因素纠缠,因此区域货币纷纷走贬,但为何马币贬势就偏偏比其他国家的货币来得深呢?

数据显示,马币兑人民币今年共贬值9.61%,兑新加坡元缩水了5.31%,就连兑泰铢与菲律宾比索,马币也相继贬值2.45%及7.43%,区域表现最差。

今年为止,马币兑美元累积贬值9.34%,从去年杪的3.4965贬至上周五的3.8230,贬势冠绝亚洲。

更糟的是,虽然区域货币普遍走贬,但并没有几个像马币汇价般倒退至17年前水平。更别提和大马2005年一同脱钩的人民币,人民币兑美元自8.3元盯住期结束以来,已经升值了34%!

反映大马自身问题

那么,马币会沦落到今天的地步,真的只是“时不予我”吗?

经济学家认为,马币并非国际流通的货币,因此遭遇市场投机的几率不高,汇率走贬更多是反映自身的问题。

“自Q E以来,市场热钱充斥,并纷纷涌向大马等新兴市场,造成亚洲国家资产价格飙高、货币大涨,但随着QE退市,这些由热钱堆砌出来的繁华都将溃散,暴露出自身经济结构的问题。”

以大马来看,QE热钱吹胀了国内资产价格,但连带也曝露了大马家庭债务过高,政府财政秩序不足等问题。

李兴裕说,虽然政府已通过经济转型计划、负责任贷款指南,甚至是削减津贴等措施积极应对,但国际信评机构不断“威吓”将调降大马主权信贷评级动作,是不是意味着政府做得不够多,抑或不够快?

“虽然国家银行到政府官员们不断强调大马经济基本面有多强稳,外汇储备有多少,但这并不能够解决问题,重要的是经济基本面是否健全,外贸财政是否均衡,如果经济基本面本身失衡,外汇储备多也解决不了问题,更别提提振马币表现了。”

结语:

马币贬破3.80已是铁一般的事实,但各方人马还是不断安慰国民说“马币贬值对经济的影响有限”,但经济与货币走势向来关系密切,事实真的如他们所说般乐观吗?我们将在下一篇为你解答。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