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槛虽低但竞争激烈 新零售商创业易守业难
信息来自:e 南洋 · 作者: · 日期:27-05-2021

2021年05月26日

杂货零售“战国时代”(完结篇)

独家报道:李治宏

所谓创业难,守业更难,杂货零售新业者能否永续经营?

单打独斗、零零星星的小型新业者,能否撼动那些老树盘根的连锁超市和便利店巨头?

对于传统杂货店,新业者又会否抢走这些老店的生意?

杂货零售市场的入行门槛低,新业者容易加入战围,但能否永续经营才是关键。

KK Mart集团业务营运控管高级经理李沾升指出,杂货零售业竞争激烈,所以生存不易,因为必须有庞大的分店网络和分销管道,才能有强大的议价力量,有能力和众多供应商“讨价还价”,从而压低来货成本。

毕竟,如果来货成本高,业者只能贵来贵卖,那如何和其他同业,尤其是财雄势厚的大型业者竞争?

“举例说,大型或有强大集团为后盾的便利店或超市,可以低于同行平均价位的成本取货,或由供应商为它定身打造某些商品,而得以比其他业者低的价格售卖同样的产品,无形中就有很强的竞争力,因为可以吸引追求价廉物美产品的消费者。

供应商不给赊账期

“例如,一瓶1.5毫升100 Plus精力饮料,外面(其他杂货零售店)售价一般介于3令吉至3令吉50仙,但他们只卖2令吉10仙,原因是他们卖的的是供应商量身打造,瓶装较小和容量较少的同一个饮料。

“然而,消费者一般上都不介意,只要是100 Plus就可以了。”

他说,新业者面对的第二个问题是,如果没有强大的股东为靠山,供应商可能会要求他们支付现金,不会给予赊账期。

“原因很简单,供应商不熟悉他们的背景,也担心他们做不久。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他补充,那些原本已在零售领域,但刚跨入便利店或其他杂货零售商店市场的业者,则不会面对这样的问题。

“例如在东海岸已有数十年的青苗连锁超市(TMG)或在雪隆地区营运多年的Hero Market,他们都有雄厚的资金和取货管道,进入便利店市场是锦上添花,因为已有庞大货源、成本低等先决条件,找店、开店、招聘和管理都不是问题,可以轻易的在一年半载开设很多分店。

“其次,这类新业已掌握市场的需求,所以可轻易在便利店领域扩充。”

网购最大挑战运输及发货

针对李沾升的上述说法,周俊良不约而同的认为,新业者要在杂货零售业永续经营并不容易。

回顾5年前刚开始搞网购平台,要如何说服供应商,赢得他们的信任,是初入行时最大的挑战。他直言,网购最大的挑战是运输和发货,一定要让供应商了解和建立信任。

“毕竟网上开店和实体店差太远,供应商传统上熟悉的是实体,他们要了解,我们的客户群是谁?

“因为我们2016年创设网购平台时,真的是一切从零开始,挨门逐户去敲众多供应商的门,逐个跟他们讲解,什么是电商、我们要设立的企业是什么模式等等。”

经过5年在网购平台取得的成功,Potboy如今已拥有逾600家供应商,网购平台售卖的产品超过2万个品种,供应商都信任该公司,并逐一转介绍更多的供应商给他们。

方志民:一窝蜂开店

削价恶性竞争如“自杀”

新的杂货零售店雨后春笋般涌现,对传统杂货店又带来怎样的冲击?他们如何看待和应对?

马来西亚杂货商联合会总会长方志民受询时就直言,他担心当前这股一窝蜂开店的现象,就像当年的珍珠奶茶店、咖啡店风潮一样,犹如一阵风,在兴起若干年后就消失无踪。

他接受本报电访时指出,去年MCO过后确实出现许多新的杂货零售业者,形成杂货零售店四处林立的现象,但一旦出现不健康的竞争,例如削价战,届时将是新的业者顶不住而被淘汰。

他强调,业界之间因竞争激烈而掀起削价战,是一种“自杀”行为,而新的业者还没开始赚钱就面对削价战,肯定将“出师未捷身先死”。

零售倒闭批发遭殃

而一旦目前大家抢吃杂货零售大饼的一阵风,转变成相继不支倒闭的另一阵风,遭殃的将是批发商和供应商。

“新的业者不是不能做,而是有好些是‘半途出家’,例如电器店业者也来开杂货店,但杂货零售其实是蝇头小利的生意,谁能做得好,数十年后仍生存下来,关键在于服务素质。

“如果说新的业者不断涌现,传统杂货店不受影响是骗人的,但这些新业者没有传统杂货店业者的一些优势,例如营业已久家喻户晓、顾客群都是忠实顾客且允许赊账、老板和家人亲自顾店而和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和亲切感,以及调整价格无需等管理层批准等。”

传统杂货店也在转型

方志民补充,传统杂货店大多是家庭式的生意,杂货店是业主自己的产业,不用租金,营运成本不比一般租店营业的新业者高。

何况,传统杂货店也在转型,因此纵使面临不良竞争,传统杂货店不会因此倒下,反而有信心在“马拉松式”的竞争中持续生存。

“很多转型的传统杂货店生意越做越好,他们的转型包括从传统的人手方式收钱改为采纳销售终端系统(POS system),也接受顾客用电子钱包付钱,他们的店面装潢和摆设也更现代化,货品方面也包装得更好。

“转型后的传统杂货店,一般上顾客逗留的时间会更久,购买量更大,而且购买的物品种类也更多。”他补充,传统杂货店长期在社区经营,已有固定客户群,生意不会被新业者尤其是市场定位大不同的便利店抢走。

“杂货店一般清早7时已开门营业,晚上7时或8时左右打烊,新业者只能做到那些晚上才购买杂货和日常必需品的消费者的生意。”

大马过去5年零售市场规模

迎战来势汹汹新人

旧业者拟全渠道应对

面对新业者来势汹汹的挑战,其他原有业者也已拟订本身的一套策略应对。

其中一套策略就是之前已提到的全渠道(Omni Channel,意指结合线上和线下的全方位销售管道)模式。

KK超市集团的李沾升就指出,KK之前已往线上发展,通过与一些应用程式合作,将客户网购的物品送到客户家门口。

KK将设网购平台

此外,KK也设立本身的KKMart应用程式,甚至计划不久后设立本身的网购平台,让消费者可在线上买到KKMart实体店的物品,。

除了往线上发展,结合线上线下业务,KK也重新调整产品组合,推出新的产品种类,例如现在可以在KK店买到新鲜蔬果。

“我们的一些分店4月中已开始卖蔬果,6月起所有店都会卖蔬果和冷冻鱼。”

“除了产品,我们也从服务方面着手,包括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和提高服务素质,例如消费者可在KK店内还水电费、用Bonus Link积分卡购物、用保险积分到KK买东西等等。”

他强调,KK已有本身的重视客户群,面对市场愈加激烈的竞争,除了保住现有客户群,也要吸引新客户,但绝不会不打削价战来留客和拉客。

“消费者已有固定的消费习惯和模式,甚至固定光顾某个店家,例如习惯到KK购物的消费群,不会轻易流失到新的竞争对手那里。

李沾升:网购仅占4%

实体店未来仍是主流

面对网购等线上杂货对手的竞争,李沾升也有信心,实体店未来仍是市场主流。

“网购只占整个杂货零售市场3-4%,即使是电商和网购盛行的中国,网购也只占整个市场12至15%,台湾也只有不到10%。”

MYNEWS控股(MYNEWS,5275,主板消费股)创办人兼集团总执行长郑大禄同样认为,便利店尽管是传统的实体店,但仍在市场上处于良好位置,并已深入社区的每个部分,它继续为所在社区提供服务。

如今便利店四处林立,就在消费者左右,因此,尽管电商网购是大势所趋,实体店未来仍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郑大禄指出,随着人们日益富裕和生活忙碌,现代的消费者讲求便利和各种利益,他们愿意付出稍高的价格来换取这些。每个小时都有成千上万的消费店光顾便利店,而他们未来也会继续这样做。

疫情加速电商发展

“冠病疫情和无现金/电子钱包的可行性,加速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如今它确实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实际上,便利店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与电商交付合作伙伴携手合作,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以CU为例,它是一间适用于大部分市场目标群的便利店。 便利、优质的产品和有趣的购物体验,是每个人日常购物消费的选择。”

其目标是5年内开设500间分店,今年是CU登陆大马的第一年,预计将开设30至50间分店,将先专注在巴生谷城市地区范围内开设分店,过后再逐步扩张到全国各地。

“经过一年的孕育期后,我们预期CU将从明年起加速增长。”

周俊良:新常态延伸

零售业转小格式商店

疫情过后,本地杂货零售业又会呈现怎样的面貌?不同营运模式、市场定位和目标客户群的零售业者,是否各有各做?还是那一类业者可能会被淘汰出局?

Potboy创办人兼总执行长周俊良认为,疫情新常态下,人们都是没有必要就尽量少出门,如果这种现象延伸5年10年,形成一种习惯,人们会偏向住宅区邻里便利店、杂货店或专卖店购物,这将导致大型卖场如购物中心、霸级市场走下坡。

myNews的郑大禄同样认为,市场已转向小格式商店的经营模式,这股趋势会持续下去。

他说,过去,零售业发展缓慢且落后。

入行门槛变更高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型业者最近开始进入零售市场抢滩,业界竞争将变得异常激烈和充满挑战。

新晋业者的入行门槛将变得更高,它们必须具备强大实力,并已为面对艰难而且充满震惊的体验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所谓有竞争才有进步,杂货零售业晋入“战国时代”,这样的发展对国家却是好事,并可以造惠消费者。

毕竟,消费者除了有更多选择,也可在业界竞相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举国上下都将可感觉到肉眼可见的发展。”

业者各施各法消费者受益

周俊良认为,杂货零售业有更多业者,各施各法的竞争,消费者最受益。

“就如我们的模式,消费者上门买可以、上网买也可以、要送上门也可以,打电话订购也可以,最重要是为消费者提供各种便利和选择,最终受益的是消费者。”

他补充,没有任何一个商业模式或策略可以吃下整个市场,笑到最后,因为每个消费者的习惯和消费模式都不同,就看个别业者要走怎样的路线和市场目标。

“我的看法是业者必须见招拆招,因为每个事件的发生,都会令一个行业有所改观,例如去年MCO,就令消费者的消费模式产生很大改变

“作为业者,如果我们自己不改变,去适应新的消费模式,再好的策略也会被淘汰。”

零售商
便利店
杂货店
KK Mart
MYNEWS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