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再区分全津和半津
信息来自:南洋商报 · 作者: · 日期:06-07-2010

2010-07-05 

太平华联小学二校赞助人大会通过把该校新校地申请转为全津校地,董事长林炳栋博士在大会结束前,当众宣布辞职。华联二校事件,反映出我国诸多华小在面对应保持半津贴或是转为全津贴的尴尬窘境。

何谓半津和全津学校?根据 1996 年教育法令,我国只有政府学校和政府资助学校,没有所谓全津和半津之分;半津学校就是教育法令里的政府资助学校。

根据教育法令,政府学校的定义是教育部长下令设立及负责其所有经费的学校;资助学校是指得到教育部资助拨款及固定资本拨款学校,也就是发展拨款和行政拨款。换言之,这 2 种形式学校都能享有政府拨款。

除此之外,教育法令也没有以校地拥有权来区分政府学校和政府资助学校,但是,教育部却以校地属于政府或是民间团体来区分,更严重的是,政府在拨款资助这 2 种学校存有不公平现象,例如政府资助学校在获得政府电费最高补贴 2000 令吉、学校课室处于不足情况等,名副其实的全津和半津。

华小应转为全津或保持半津课题纠缠不清,僵持已久,利与弊众说纷纭,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定论,一些人认为转为全津,一切由政府负责,可以减轻董事部和华社负担,一些即不认同。

主张华小维持半津者认为,半津的董事部拥有一定程度的权力,可监督学校行政,能协助及支持学校主办活动、维护教师福利、学校发展能迅速展开等,但是,它却形同华社的第二课税。

半津贴华小转为全津贴华小,往往存有其他隐忧,因为全津贴和半津贴这 2 个名词在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过,所以当官员继续运用这个字眼来归类华小,必然会令部分华小原本应获得的权益不受保障。

例如沙巴州山打根政民小学,学校设备不完善,家长宁可把子女送到其他学校,它已从原本 2000 名学生跌到 300 余人;这情况只能归咎行政偏差,与全津或半津是毫无关系。

全国约有三分之二的华小属于半津贴学校,华小自 1959 年就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这些年来,华小奉行有教无类精神,就读华校的土著人数增长,沙巴州华小的土著学生人数已高达 33% 。由此可见,华小不是团结的绊脚石,而是种族大熔炉。

长期以来,华小就如 “ 乳牛 ” ,吃的是草,挤的是奶,华小都是依靠华社一分一毫的捐助成长,为国家培育无数栋梁,但是待遇却无法与国小相比。

我们希望政府应以法治角度出发,根据法律和条规行事,切莫再以人治方式自行诠译华小的归类,不论是全津或是半津学校,大家的共同目标都是为国家培育栋梁,就让学校安心的培育国家栋梁大业。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