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华小变质隐忧?/利亮时教授
信息来自:e 南洋 · 作者: · 日期:30-03-2021

2021年03月28日

1955年,英殖民地政府在马来亚举行立法议会选举,逐步将政权移交给当地的政党——联盟(Alliance)。该阵线在选举中获得压倒性胜利,同年的9月,由当时的教育部长阿都拉萨为首组成一个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制定了1956年教育委员会报告书(Report of the Education Committee),并在1956年5月7日正式公布。

报告书主张废除1952年教育法令,第13章第132条阐明:“本委员会认为,1952年教育法令应予废除。本报告书之各项建议,应制定一项全新的立法,尽早提呈联合邦立法议会。”

对于小学教育,第5章54条将当时全马小学分为二种:“标准小学,应以本邦国家语文为教学媒介;标准型小学,乃用中国语文、英国语文及淡米尔语文为教学媒介。”

由此可见,该报告书在一定程度上,仍兼顾其他种族所办的学校。

华文小学(简称华小)成功纳入政府的体制内,主要在于独立前各族群间的相互协商和退让,才有如此成果。我国小学教育的特色,应该是发展的一大利基。

但是,某些种族主义者,一直希望教育能够由马来文来统一,从多元走向一元。因此从独立至今,已经逾一甲子的时间,华小永远都在面对师资不足、经费有限、学校搬迁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应该比“登天”还难,因此我们的政府历经数十寒暑皆无法妥善处理。

走入21世纪,华小出现一些变化,学生总人数逐步下滑,从2007年的64万3679名学生至2016年的54万2406名学生,十年间就锐减10万1273人。

非华裔生占20%

非华裔学生却是日益增多,2014年共有8万7463名非华裔生,占总数的15.4%;到了2020年,非华裔学生的百分比提高到19.75%。

这种变化对华小而言是好还是坏呢?保守者会认为,就读华小的友族呈增加趋势,这可能带来变质危机,包括校园文化、行政语言、三大机构成员结构产生改变,可能导致校园越来越伊斯兰化。上述忧虑不是杞人忧天,确实有发生的可能。

坚持素质教育

但从大趋势来看,华人社会不必担心。首先,我们的人口比率会逐步下降,试问我们有能力阻止这股趋势吗?其次是华小变质,华小不再是华小,这样对友族还有吸引力吗?如今,我们必须用更宽广的心胸,看待非华裔学生日渐增加的问题。只要华文的经济价值不断提升,华小办学的绩效远在国小之上,再加上华小师资的尽责和积极,这必然会让友族父母对华小更有信心。

我们必须信心满满地接待友族到华小就读,有他们才能让华小更稳固,也可以让族群间相互了解对方,而更希望多年的问题可以获得政府的重视。

友族是希望把孩子送到华小就读,而非欲将之变质;华小若成为国小,其吸引力也随着消散,所以不必过虑。我们期盼华小一直存在的问题,能够在友族协助下得到圆满处理,而华小未来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平台,这才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作者为台湾高雄师大东南亚暨南亚研究中心教授兼主任)

利亮时
华小
变质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