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成为大马新宠
信息来自:亚洲周刊 · 作者:林友顺 · 日期:27-09-2009

2009/10/04 亚洲周刊

林坤新是马来西亚著名绘测师,在美国留学及工作一段不短的日子后,数年前举家返马定居。虽然他在大马的事业取得不俗的成就,不过他与一般的家长一样,面对孩子求学的烦恼,必须在以马来文为教学媒介语的国民学校、以华文为教学媒介语的华文小学、以英文为教学媒介语的私立学校或以英文为教学媒介语,不过却是根据外国课程上学的国际学校作出选择。几经衡量、实地考察了多间学校,林坤新最后决定送孩子到国际学校求学。他对亚洲周刊说:“我对马来西亚的教育制度没有信心。虽然让孩子到国际学校求学是很沉重的负担,不过为了孩子的将来,我宁可自己辛苦。”

林坤新的情况并不是孤立的案例,由于经济地位提高、国立教育体系水平滑落及英文不受重视,许多与林坤新一样的中产阶级开始把孩子送到私立或国际学校求学,以加强孩子的英文水平及竞争力。

大马对教育领域的管制非常严格,不过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政府为了吸引外汇,决定把大马打造成区域教育中心,因此开放教育领域,尤其是大专教育,成功吸引不少国外学生就读,这包括中国、印尼、中东及非洲学生。零六年,政府决定进一步放宽教育领域的管制,允许国际学校招收更高比率的本土学生,以减少本土学生前往国外接受小学及中学教育,为国家节省外汇。在过去,许多经济上有能力负担的家长从小就把孩子送到国外求学,尤其是到邻近的新加坡,主要是要让孩子接受英文教育,面对全球化的竞争。

在条例放宽前,政府规定只有父母其中一人是外国人、在国外生活不少过三年或经营的事业可以吸引外国投资的人士,方能送孩子到国际学校求学。当政府在零六年允许国际学校招收本土学生比率提高至四成后,大马的国际学校从原有的三十二所增加至目前的四十所,另有二十所在兴建中。

大马家长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的原因很多,娶了台湾籍太太的建筑商张文震指出,他的小儿子原是在华小求学,不过因华小压力太大、课业多,孩子学习得不开心,在孩子及太太的坚持下,他最终“投降”,把孩子转到吉隆坡台湾学校。他指孩子在新的学习环境很开心,该校的教师也很有爱心,这让他感到放心。

不过,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更大的原因是希望孩子接受英文教育。大马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因此延续英国的教育体系,从小学至大学的教学媒介语也是英文,直至七十年代马来民族主义的兴起,政府才逐步把中学至大学的教学媒介语改换成马来语。随着这项改变,大马的英文水平也明显的滑落。

零三年,前任首相马哈迪有感于大马的英文水平每下愈况,因而不理会社会的强烈反对,决意在小学至大学阶段推行以英文教数理的政策,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年轻的一代掌握英文。不过在马哈迪退位后,政府在民族主义团体的压力下,今年决定修改马哈迪的政策,恢复小学及中学以马来文教数理的政策,这让许多中产阶级感到不满,以英文为教学媒介语的国际学校则成为中产阶级的转校对象。

国际学校的收费非常昂贵,每年学杂费介于一万至六万马元(约三千至一万八千美元)之间,另加一万马元的注册费,这不是一般家长可以负担;国立学校则免学费。马华公会青年团教育局主任张盛闻表示,国际学校有越来越普及化的趋势,不过该局也处理不少案例,因家长的经济情况出现变化,无法再承担孩子高昂的学费,因此要求让孩子从国际学校转换到国立学校。张盛闻也担心,国际学校蓬勃发展可能冲击国立学校,同时造成社会两极化,国际学校成为有钱人孩子的精英学校,国立学校则成为中下阶级孩子求学的地方。 ■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