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一个,也嫌多——大马华裔少子化探讨
信息来自:星洲网 · 作者:叶洢颖 · 日期:01-08-2016

2016-02-25

在小学的课本、对外的旅游宣传口号上,经常能看到“马来西亚有华巫印三大种族”诸如此类的内容,但随着华人的生育率逐年下降,这一句话在未来的数十年后是否会被改写呢?


国家统计局在2015年12月31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华人的生育率从2000年的平均每1千名母亲生下2千505个婴儿,下跌至2014年的1千414个。

尽管三大种族的生育率均有下降,但是华人的跌幅却是三大种族中最多的。

究竟是甚么原因,让马来西亚的华人对养育孩子说“不”呢?

生育率低于替代水平

马来亚大学经济与行政院,应用统计学系副教授郑乃平博士表示,根据2010年的普查结果,我国人口是2千800万人。

其中巫裔占了1千400万人,沙巴与砂拉越的土著为330万人,印裔是190万人,登记在册的非公民是230万人,而华人的人口近640万,直至2016年约是700万人。

他指出,其实华人的人口一直在增长,但速度已经放缓,如今平均每100对华人夫妇,生育140名孩子的比例并不足够。

“每100对夫妇须生育210名婴儿才能达到替代水平(replacement level),因为有些会死亡。”

替代水平指的是一对夫妇生育的子女数量,恰好能替代了夫妇本身,这也意味着,目前的生育率远低于替代水平。

迟婚、不婚、不育、人口移居、经济负担、缺乏办公室托儿所及通婚等,是造成华人出生率下降的因素。

男女教育水平差距

职业女性宁不嫁

早前,国家人口及家庭发展局公布“第5届马来西亚人口及家庭调查活动”的报告,调查发现,单身人士中有86.8%想组建家庭。

其中有结婚意愿的男性有90.7%和女性有80.3%,并希望能在介于30至32岁期间完婚。

由此可见,愿意走入婚姻的女性要比男性少,也不会选在30岁之前组织家庭。

“现在华人妇女结婚的平均年龄约为27至28岁,大多数是接受过高等教育,可是在高等学府里,男女比例为4:6,以女性占大多数,你无法要求女性选择教育水平比她们低的男性作伴侣。”

因此“宁可不嫁,也不要下嫁”,男女教育水平的差距成为迟婚、不婚的原因之一,加上比较重视个人生活质量,“养儿防老”的观念已经改变,“孩子”对某些人的价值也随之渐渐消退。

秦静晶:养老靠自己更实际

记者访问几位年龄介于30至35岁的已婚女性,发现她们的想法和情况与专家的分析不谋而合。

在电讯公司任职业务分析的秦静晶(30岁)认为,防老靠自己而非靠养儿。

她的女儿刚满7个月,出于时间、经济等因素的考虑,打算生育最多不超过3个小孩。

“加上保姆的费用,现在每个月宝宝的开销大约800令吉,以后上学的话,我是打算让她到离家近,收费便宜的学校而已,所以我觉得经济不会是个问题。”

她说,与其希望孩子去精英学校念书,以后赚大钱回馈父母,倒不如自己养活自己。

“我希望她以后可以自由去做自己想做的东西,就算不是赚大钱也无所谓。”

“至于她的教育费,小孩收到的红包钱或每个月多余的钱,我会用来投资股票,其收益将作为她未来的教育费,因此我现在会更着重在于退休的规划。”

韩金云:孩子多体力顾不来

婚后转为全职主妇的韩金云(30岁)表明,曾经计划生育4个孩子,但因为年龄和体力的缘故,暂时改变主意。

“我最多只生2个,不仅是经济的原因,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孩子太多的话,体力会跟不上,照顾不过来,能分配给孩子的爱和关注也会变少。”

因吉隆坡的高消费水平和治安问题,而返回砂拉越生活的黄女士(30岁)育有两名分别4岁和1岁的孩子。

“吉隆坡的生活费很高,幼儿园的学费,每月约380令吉,砂拉越是120令吉;每月的生活费从原本5千令吉,减少到现在的1千到2千令吉。”

“还有西马最近越来越多玩弄种族课题的政客,和治安的考虑,才让我们下定决心回来东马。”

“小孩子很难照顾,如果有太多孩子,就无法工作了,近来经济也不好,担心养不起。”

周志强:包括生活教育费

养育开销宜占收入30%

迈悦理财教育机构首席导师周志强指出,养一个小孩的费用多少是取决于家庭背景。

“我国大多数的家庭收入是3千令吉以下,尤其是印裔家庭,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能把孩子养大,不过能不能上大学是另一个问号。”

他表示,在吉隆坡,一个小孩在上小学前的费用包括托儿、教育保险、医药卡、奶粉等,一个月大约1千500至2千令吉,对于一个家庭收入1万令吉的夫妇来说,税后到手的净收入7千多令吉左右,孩子的费用就占了30%。

“以中产阶级、城市人的方向来看,孩子的费用占家庭收入的30%至40%是比较普遍的情况。而城市人面对的最大问题是,收入的三分之一要给房子、三分之一给车子,再加上个人开销,那给孩子的部份呢?”

养育至18岁总费20万

他说,从理财角度而言,养育孩子的开销是家庭收入的30%是最理想的。

“孩子的费用分为生活费和高等教育基金,若生活费超过30%,另外还有其他负担,这个家庭会很有压力。如果是有两个,那就要共享这30%。”

他粗略计算,基本的2年学前幼儿园、6年的小学和中学,仅仅是教育花费就约4万5千令吉,加上每月生活费500令吉、医药保险,培育一个孩子至18岁需要12万到20万令吉。

“而一般的私人大学,和很一般的科系学费预计要30万令吉,这些还没算上通货膨胀。”

养不起沉重压弯腰

于是,我们不得不提出一个疑问:那为何父母一辈即使生养5、6个孩子,在面对如此巨大的经济压力下,却依然能拉拔长大,甚至送进大学完成学业?

尔今的年轻一辈,仅是生养一、两个孩子,就被压得透不过气?

对此现象,理财专家周志强解释道,我国现在面临M型社会(M-Form Society)的问题,即原以中产阶级为社会主流,但中产阶级逐渐消失,转变为富裕和贫穷两个极端。

“简单来说,就是工资的涨幅跟不上物资的增长速度,因此会出现失衡的状态。”

他认为,城市人不愿意生育,出于两个原因:一是经济负担,二是不敢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

分辨需要与想要

“其实`钱’是一个借口,怎么规划端看你想要甚么样的生活方式,夫妻俩收入1万令吉,如果想要2个小孩,就往这个方向规划,可能就不要住那么好的房子;早期的教育不要投入太多;可能要把车贷的份额挪到孩子的用途。”

“先分清楚甚么是`需要’和`想要’,这是能伸缩性处理,没有绝对的方程式,并不能从`养一个孩子要多少钱’来决定生不生,钱不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

他提到,理财应以人为本,看本人的需求和理想生活状态,就比较容易取舍,同时也建议开源是最好的方式。

“在计划生小孩之前,可先预算生育基金是多少,每月花在孩子身上的钱是多少,这样就比较容易规划。”

“然后,小孩的开销单独由一张信用卡支付,就知道一个月花费多少,以防超支。”
 

下期预告

华人家庭生育孩子的数量逐年减少,没有小孩的双薪家庭被称为“丁克一族”(DINK,Double Incomewith No Kids),他们成为加剧人口数量下滑的因素之一。

究竟为何不愿生小孩?又或是为何无法生育小孩?华人人口逐渐减少后,会对华人在大马各领域的前景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特别报导:叶洢颖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