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台湾产业升级面临的挑战、机遇与未来发展方向
信息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 · 作者:胡石青 · 日期:06-10-2015

2014-08-18

  台湾自上世纪80年代信息电子产业兴起后,一直在探索新的产业升级与转型方向,尤其是近8年来,先后提出了“两兆双星”产业与“六大新兴产业”等目标,虽然发挥了延续产业发展动力的作用,但真正能够替代信息电子产业的新产业支柱至今尚待确立。当前全球产业发展在金融危机后出现了新特点,台湾产业升级面临着难得的良好机遇,而在制造业占台湾经济的比重日益退缩的趋势下,未来的支柱产业必将跨越工业与服务业两大领域,并带有更深的服务业特性。

一、台湾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与机遇

  台湾经济近10年不仅陷入了超低增长期,甚至还有两年出现了衰退①,正是产业升级迟滞的结果。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一时期也是其累积增长动能的产业调整期,决定良窳的关键在于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继续向下萎缩还是反转向上突破。目前台湾产业发展已经到了十字路口,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良好的机遇也已逐渐展现。

    (一)台湾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台湾产业发展除受到前执政者短视政策的深刻干扰与滞碍外,更重要的还是被过去成长过程中长期存在的软肋所拖累,其中主要有以下几项:

    1、浅碟型经济,基础薄弱,对外依赖过大

  台湾经济历经战后60年发展,始终没有建立稳固的产业根基,被形象地称为“浅碟型经济”,90年代后兴起的高科技产业也未能在深化产业基础方面有所突破,代工模式仍然是其制胜的法宝。另一方面,服务业占台湾总产值的比重已超过70%,但其中技术含量低的零售批发业始终是最大的产业部门,而专业与技术服务业作为新兴的服务业门类,虽然是台湾目前少数能够保持持续增长的产业部门(见表1),但规模依然较小,加上自有技术有限,难以达成井喷式增长。台湾擅长的产业群聚作法虽然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快速降低成本,但所掌控的产业链优势依然集中在制造端,产业纵深不足,所能产生的衍生效果与附加价值正被快速压缩,更无法摆脱严重依赖外部市场的命运。因此从总体产业方面来看,与制造业面临产业基础浅薄及外在环境变迁等挑战,增长动能递减的同时,服务业也受困于规模分散,技术进步缓慢,经营形态保守等弱点,难以实现超越式发展。

        表1 台湾专业及技术服务业历年营业额变化表[单位:新台币亿元]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营业额
2908
3024
3357
3465
3807
4241
4396
4547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网站,www.moea.gov.tw。

    2、长期集中在少数明星产业,风险高,发展空间收窄

  台湾经济过去50年获得快速发展的经验之一是依靠众多中小企业发挥经营灵活性,实现支柱产业的快速转换,能否及时转换及过程的顺利与否都直接影响着发展风险的高低。90年代以来,以半导体产业及21世纪后崛起的液晶面板构成了制造业的领军产业,不仅在制造业产值中占有较高比重,出口占比更高,已成为维系其外向型经济延续的主要支柱。不过液晶面板取代原有的电脑制造业成为龙头产业,是投资向上游产业转移的结果,新兴的产业链并未能及时出现与壮大,以零部件制造业为主构成支柱产业虽然有助于提高附加价值,增强灵活性与适应能力,但仍无法跳脱产业单一化所带来的高风险。同时新一轮的产业转换滞后又加剧了支柱产业增长速度衰减造成的影响。

    3、后继产业未能及时跟进,产业发展梯度不足

  目前台湾产业在大陆经济不断崛起,东盟国家后发优势加大的引力作用下,制造端加速外移,而留在岛内的产业发展梯度又明显不足。迄今为止,台湾虽然陆续发展出一些新兴产业,但都不足以承担起后续支柱产业的使命,即使是2001年台湾当局提出的“双星”产业,即生技产业与数位内容产业,也都未能实现快速增长,与半导体业和液晶面板产业发展存在着过大的发展时差。未来10年台湾如果仍不能蕴育出新的明星产业链来填补此一缺失,其既有的产业优势就会加速流失。

  台湾以上这些困境有些早就存在,目前只是更加突出,主要原因不仅在于外在环境变化加快,制造端外移呈加速度发展,更在于岛内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见表2),降低生产要素成本的可能性不复存在,内需市场规模再扩大的空间有限。

        表2 台湾人口老化指数变化情况[年底数。单位:%]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65岁以上人口比重
9.02
9.24
9.48
9.74
10.00
10.21
10.43
10.63
0-14岁人口比重
20.42
19.83
19.34
18.70
18.12
17.56
16.95
16.34
老化指数
44.17
46.58
49.02
52.05
55.17
58.13
61.51
65.05
 
注:老化指数=65岁以上人口/0-14岁人口×100。

 资料来源:台湾“内政部”数据   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3779。

  台湾产业发展的弱点在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暴露无遗。面对国际市场大幅萎缩,台湾产业难以及时应变,出口大幅下降,加剧了支柱产业的调整幅度,造成投资锐减,最终导致经济发展出现全面性倒退,陷入了1950年代以后的首次连续5个季度衰退的困难局面。

    (二)台湾未来产业发展的机遇

  从另一个角度看,台湾产业难得的发展机遇期也正在形成。两岸经贸关系的理顺,产业转型调整的最大阻碍得以消除,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产业新变化提供的新机会,将可以与岛内日益成熟的人才与技术储备相配合,发挥促进产业升级的作用。

    1、两岸产业合作有望深化,资源可以更合理配置

  两岸经贸关系历经30多年的发展,产业分工逐渐成型,但一直无法达成最基本的双向交流,关系无法正常化,资源要素配置长期只能以单向形式流动,岛内产业优势随之逐渐流失。2008年以后两岸关系取得了重要突破,“三通”全面实现,以此为契机,两岸更深层次的产业分工合作有望逐渐达成。除大陆土地与劳工、市场资源外,通过将大陆丰富的基础研究和广大的产业规模,与台湾开发市场经验及灵活经营手段更好地结合,台湾产业将可充分利用两岸间的资源优势,作最合理的配置。而且更具关键作用的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已经完成商签,将推动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化建设顺利进行,也为台湾产业提供实现跨跃式发展的机会。

    2、后国际金融危机全球产业出现新的变化,为台湾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国际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打乱了旧有的世界产业分工格局。一方面,中国大陆持续地经济发展提供的巨大市场需求对加快世界产业复苏的作用日益明显,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对中国大陆的出口依存度都有所上升。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首先冲击的是虚拟经济,世人重视实体经济的程度上升,全球产业将进一步加强对科技的研发,云计算的概念逐渐推广;苹果公司凭借iPod、iPhone等一系列新产品已经成为全球产业发展新的领军企业;美国医改方案的通过对生物医疗业的促进作用;节能减排新概念日益深入人心,势将成为下一波产业发展的原动力……。所有这些新变化都为在全球科技产业分工中占据较为有利地位的台湾产业提供新的成长空间。

    3、可利用既有的产业与优势基础与累积技术储备

  台湾产业尽管发展后劲正逐渐趋弱,但已累积的基础与技术储备仍相当雄厚。在高科技产业部分,不仅拥有半导体与液晶面板两大明星支柱产业,更打造出以电脑为核心的完整电子零部件制造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生产技术的深入开发建立了自己的专利技术保护网,拥有多项足以跻身世界先进水平的产业部门。在传统产业方面,台湾的石化、钢铁、机械、纺织等工业也都有部分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4、岛内服务业发展已相当成熟

  目前金融服务业与批发零售业是台湾服务业的两大支柱,虽然与先进国家相比竞争力稍逊,规模也相对不足,但和大陆与东南亚地区相比,仍拥有不少独到的优势。尤其是金融服务业基本已完成了现代化改造过程,经营型态趋于优化,可以为新兴产业提供充沛的资金供应。另外,长期培养出来的文化软实力与发展环境具有较好的潜力可供利用与发掘。

        表3 台湾三大产业占GDP比重表
 
年份
GDP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制造业
金融保险业
批发零售业
2005
100.00
1.67
31.26
26.53
67.08
7.65
17.63
2006
100.00
1.61
31.33
26.46
67.06
7.28
17.88
2007
100.00
1.49
31.38
26.52
67.12
7.26
18.22
2008
100.00
1.60
29.25
24.98
69.16
7.24
18.80
2009
100.00
1.55
29.86
24.78
68.59
6.35
18.49
 
资料来源:台湾“主计处”网站,www.dgbas.gov.tw。

二、台湾产业发展重点的递进与变化特点

  21世纪初台湾科技产业逐渐由下游的终端产品电脑向上游的零部件转移,台湾当局据此在2003年提出了发展“两兆双星”产业的目标,成功培育出“两兆”产业作为支柱产业。2009年在内外形势不利的双重打击下,台湾出现了60年来最大的经济衰退,“两兆”产业遭遇了首次衰退。经过半年多时间的酝酿,2009年台湾当局提出并制订了发展“六大新兴产业”的计划,代表着新的台湾产业发展重点,从中也可看出台湾产业发展的若干新特点。

    (一)“两兆双星”—由口号带出的产业发展新方向

  2003年5月,台湾“行政院”在其“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中首次提出发展“两兆双星产业”目标,即推动半导体产业与影像显示产业(以液晶面板为主)在2006年前年产值分别超过1万亿元新台币(兆元),成为新的产业龙头;另扶植生物技术产业与数位内容产业作为未来产业发展明星。计划还提出将通讯产业作为后续重点产业加以培养,以达成第三个“兆元产业”。该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时台湾产业发展的主流与方向,虽然该计划倡言实现“产业高值化”的总体目标并未达成,但“两兆”产业发展成功,成为支撑后续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1、“两兆产业”的地位与作用

  “两兆产业”的成功发展与壮大,是台湾21世纪头8年产业发展的主要脉络,其地位与所发挥的作用无可替代。

  一是构成台湾产业发展的龙头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依靠代工与技术引进及自身研发突破,2004年台湾半导体产业产值率先突破1万亿元新台币,并持续扩张到2007年。影像显示产业中的平面显示器产业也在2006年跨过1万亿元新台币大关。另外,两大产业每年数千亿元新增投资与基本两年一代的技术进步频率更成为引领岛内高技术产业成长的主力。

            表4 台湾“两兆”产业产值历年变化表[单位:新台币亿元]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半导体产业
6529
8188
10990
11179
13933
14667
平面显示器产业
3006
4162
7150
9550
12720
16900
 
资料来源:台湾《工业发展年鉴》(2007年),台湾“经济部工业局”编2008年11月。

  二是延续了台湾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并累积了雄厚的发展基础。虽然半导体产业早在1990年代后半期即已成为台湾科技产业的明星,而液晶面板产业也是奠基于1990年代末期,但真正使其成为岛内无可替代的产业支柱的原因是3项主要条件的迅速成熟:(1)顺利获得产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技术与设备;(2)自身开发的制程技术迅速完善,并形成有力的专利技术保护网②;(3)1990年代的主要支柱产业电脑制造业外移让出市场。由“两兆产业”所带动的出口与上下游配套需求为台湾产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三是再次验证了正确的产业发展方向所可能创造出来的巨大动能。事实上当时台湾当局规划的“发展重点计划”包含了许多产业发展项目,但其中多数不是当时条件不成熟,就是发展基础不够扎实,只有“两兆产业”获得了成功。而正是借由“两兆产业”的发展成功,台湾产业走出了2001-2002年间由网络泡沫化后造成的低谷,到2007年重新恢复了活力。

            表5 台湾2001-2007年间经济增长情况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经济增长率(%)

-1.65

5.26

3.67

6.19

4.70

5.44

5.98

 
资料来源:台湾“主计处”网站,www.dgbas.gov.tw。

2、“双星产业”失落的原因

  明星产业未必等于未来的支柱产业,台湾发展“双星产业”的结果便是一个活的例子。历经5年的曲折发展,数位内容产业产值从2002年的1537亿元新台币增长到2007年的3600亿元③,生技产业产值更是仅从2003年的1250亿元新台币增长为2007年的1309亿元④。“双星产业”发展迟缓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技术掌握度不足。台湾产业发展的长处在于引进跨国公司发展出的成熟技术加以再利用,以低成本与规模化快速达成应用面的普及化,OEM与ODM是其典型的成功作法,完善后续的制程技术是台湾企业的最大优势。生技与数位内容都是需要品牌与前期技术高投入的产业,台湾既缺乏培养品牌与应用品牌的经验,又不习惯投注资源用于先期技术开发,这就注定了台湾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创造出新的产业链。

  二是缺乏跨国公司的配合与支持。生技产业至今在国际上都属于高精尖技术产业,数位内容也属前沿科技,连其具体范围都还没有完全界定清楚,5年来,台湾始终无法从跨国公司手中获取成熟技术与充足供应的设备,其开发的新技术与新产品也寥若晨星。台湾生技产业的两大支柱中医疗器材业至今只能生产家庭用小型设备与低端的辅助设备;而医药业更是在跨国公司专利网的夹杀下艰难生存。数位内容产业则离不开雄厚的中文文化背景与产品认同感,在两岸关系无法突破,并时而紧张的5年中就更不可能做大市场规模了。

  三是与岛内既有产业优势脱节。虽然台湾当局在设想“双星产业”时也设想过利用已有的电脑与通讯产业基础,但总起来看,发展生技产业必须要打破台湾已经习以为常的做法与经验,而数位内容产业就更注重创新开拓精神。时机的不成熟与条件的不具备最终使双星产业陷入了低速发展的徘徊中。

    (二)“六大新兴产业”—产业发展思想的成熟与产业根基的延伸

  2009年2月台湾当局根据形势的发展与外部条件变化情况,首次提出发展“六大新兴产业”的思想,随后分别制订了完整的发展方案。仔细分析整个过程可以看出,台湾产业发展思想较以前已趋于成熟。尽管未来发展不可能如当局所宣称的达成多项产业的茁壮成长,但只要其中两、三项产业能够达成发展目标,便可以盘活目前台湾经济,并使台湾产业突破目前优势集中于少量零部件产业的困境,开创出新的发展格局。

    1、“六大新兴产业”的配套关系

  台湾“六大新兴产业”指的是生物技术产业、绿色能源产业、精致农业、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休闲业与健康照护业。从其选择过程与发展规划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产业发展从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核心转移。6项产业中不仅有4项属于服务业项目⑤,即使以制造业为主的生物技术产业与绿色能源产业也加入了许多服务业的内容。以台湾目前的经济结构来看,此种选择符合了台湾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将可充分发挥提高消费层次,满足老龄化社会发展需要的作用。

  二是充分利用台湾既有的优势产业提供技术支撑。除生物技术产业直接继承自“双星”产业规划外,其他5项产业都是在“两兆双星产业”之后技术或需求有了较大的飞跃。6项产业的发展规划都提到了利用ICT产业(指通讯、信息、光电与半导体产业)累积的经验、技术与产能,目的就是要实现高起点发展,既能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又能抢占国际相关产业链靠前的位置,缩短发展成熟的时间。

  三是6项产业互有关联,可以互相促进。其中绿色能源产业与生物技术产业直接根基于ICT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又将提供发展精致农业、健康照护业直接的技术与产品支持,旅游业则可以借力精致农业与健康照护业,加大对外吸引力,并充分发挥台湾软实力的优势,实现加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可以直接吸收ICT产业的技术精华,实现高起点发展,并从其他5项产业的发展中获取发展的灵感与助力⑥。

    2、选择“六大新兴产业”的意义与可能产生的作用

  “六大新兴产业”并非台湾当局的一时起意,或单纯追赶时尚的产物,当今台湾无论谁执政,或许具体项数有所增减,名称会有不同,但其产业政策必然都是围绕着此6项产业推动,这从6项产业中关于生技、文化创意与观光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就直接承接自前民进党执政时期的发展大纲就可看出⑦。不过,正如“新兴”两字所阐释的,该6项产业目前在岛内的规模都不大,形成最早、技术最尖端的生物技术产业目前岛内年产值不过1800多亿新台币,其中医疗器械与制药产业产值就超过1000亿元。其被选定为重点扶植目标,主要是因为其发展潜力巨大,产业关联度高,而且国际上的相应产业链也迅速成熟。

  “六大新兴产业”体现出台湾有关部门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产业与技术发展方向和重点的判断,实现了几大突破。首先它明确了台湾产业未来转型升级的方向与策略,即依托优势产业技术与产能,抓准国际产业发展所能提供的机会,及时切入国际产业分工链,争取占据较高端的位置。其次是强调整体产业的发展,以扩大产业发展的衍生效益。台湾产业过去不是负责中端的零部件制造就是提供整机装配服务,附加价值比例日益下滑,而“六大新兴产业”更强调整体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培养个别产业,更着重于岛内的相互配套,相互促进,可以使台湾产业根基向下扎根。三是打破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壁垒,使产业发展更具可行性。台湾当局的产业政策过去受制造业与服务业严格区隔的限制,选择范围较为狭窄,但随着高技术产业中的技术服务业不断壮大,此一区隔已经模糊化,今后以制造业支撑服务业发展将成为台湾未来产业发展的新现象。四是反映出当局促进产业升级的主要手段开始从强调租税优惠向低税赋为主调整。具有当局指导产业转型方向作用的“产业创新条例”作为当局产业政策的主要体现,几经修改内容,最终取消了国际营运总部得享受15%优惠营利事业所得税率的特殊条款,而统一将该税率由25%降为17%,众多奖励优惠项目也缩减到只剩研发一项,力图建成“低税岛”的投资环境⑧。

  “六大新兴产业”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台湾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如能获得突破,台湾就可以充分发挥其对大陆及东南亚地区软实力的优势,将劳力与资本密集型的制造端外移,而将技术与脑力资本密集型的开发端留在岛内,扭转高技术产品附加价值走低的趋势,进而完成其多年来一直努力达成的地区营运总部计划,克服老龄化社会到来后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缓解产业基础薄弱,增长动能递减等困扰多年的痼疾。

    3、“六大新兴产业”成败的关键

  “六大新兴产业”发展的成败,关系着台湾未来产业发展的命运。要避免重蹈“双星产业”的老路,关键在于以下几方面的配合。

  首先是两岸关系及两岸经贸关系的调整与完善。目前台湾产业转型已严重滞后,经济表现掉到了“四小龙”末尾,其症结在于10多年来台湾在产业定位方面进退失据。在大陆经济高速发展,亚太地区土地与人力等生产要素价格大幅滑落之际,香港与新加坡先后以金融中心与转运中心取得了新的发展定位,而韩国则凭借内需市场的支撑,在制造业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缩短了与日本之间的差距,只有台湾仍徘徊在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框框内,无论是工业还是服务业都面临困境,进一步扩张的阻力越来越大。未来台湾发展只能依赖两岸经贸关系的调整,通过加强两岸经贸与产业合作,实现两岸产业与资金的双向往来,以填补新兴产业壮大前的空档,并为新的支柱产业提供足够的市场与资源支撑。

  其次是国际相关产业技术的突破与成熟情况。台湾目前发展“六大新兴产业”在制造端的准备较为充分,但在技术储备方面依然相当欠缺,这首先要归因于其历来不重视基础技术研发投入与人才培养。长期依赖从先进国家引进成熟技术再发展,将会持续受制于跨国公司严密的专利技术保护网,而且只有国际相关产业技术取得明显突破及产业达到一定成熟度后,台湾才有机会切入,并凭借自身优势将其坐大。

  第三是后国际金融危机的国际产业生态变化。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使各国更加重视实体经济,对科技产业的偏好将更加突出,为科技产业尽快实现突破性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也对风险性投资造成很大冲击,其投资将更趋谨慎,台湾新兴产业有可能遭遇更严厉的检验,加速其完成优胜劣汰的过程。

三、台湾产业发展的方向与特征

  目前台湾产业转型已不容再耽搁,以“六大新兴产业”为例,虽然规划的蓝图美好,但真正做起来仍要受制于众多外部因素,内部条件也不尽成熟,岛内不少人就抨击其为“拼装车”。具体到未来台湾产业升级转型的方向,仍在探索阶段,总起来看,未来的图景将会有几个主要特征。

  一是必定建立在台湾目前最强的ICT产业基础上,这是台湾目前所能掌握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国际新的ICT应用技术如云运算技术仍在不断涌现与深化中,揭示出ICT产业仍然有广泛的发展潜力,台湾雄厚的技术与产能基础将可持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众多新兴产业也都根植于ICT技术,例如最有希望成为台湾未来支柱产业之一的绿能产业,可以说是直接继承了ICT相关技术与产能。

  二是新支柱产业在岛内的关联性将会加大,产业链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但主要品牌与关键上游技术仍将掌握在跨国企业与欧美日等国手中。以台湾“六大新兴产业”规划方案中,其中3项提出了具体的产值目标,包括绿色能源产业提出了2015年达成“兆元产值”的目标⑨;文化创意产业更以4年达成“兆元产业”为期许⑩;生物技术产业提出“四年倍增”计划,争取早日达成“兆元产值”⑾。尽管如此,岛内仍有不少学者专家建议,应放弃以产值作为产业发展导向,而改以技术进步为发展重点,以夯实新的支柱产业基础⑿。

  三是不仅制造端将主要仰赖大陆等周边地区提供支持,市场端也将在欧美之外更多地依赖大陆。岛内人口老龄化与生产要素成本长期升高的两大趋势都已固化,将制造端不断外移是不可避免的最终选择,消费市场也只有向岛外推展,其中大陆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与消费潜力更是不能忽视的行销对象。台湾既然无法在品牌与先期技术开发上取得明显突破,新兴产业只有做好产品开发端才有可能赢得足够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应用技术的创意更是不可欠缺,否则就只能逐渐丧失核心竞争力而沦为弱势产业。

  四是未来支柱产业的服务业性质将更加明显。由于制造端的进入门槛会随着产业的发展成熟而快速降低,台湾要想保住产业竞争优势,就只有更多地向应用开发与技术服务领域延伸,以延长其在岛内发挥支柱作用的时间。台湾既往的成功做法主要集中在开发产品的新应用,但在高技术产业链中,各环节相互间的技术差距缩小,台湾产业初始领先的优势很容易被赶上乃至被超越,必须靠加强技术服务,向产业链的后端拓展,这是台湾产业过去发展的弱项,未来会有所加强。

  台湾未来产业的实际发展未必会局限在“六大新兴产业”内,如已经孕育10年以上的通讯产业现在又得到了云计算运用技术的带动,完全有机会继续壮大。另外,从战后台湾产业发展史来看,当局的产业扶植与优惠政策达成最终目的的机率并不高,只有该产业能够获得持续的民间资本参与和投资,成功降低成本以扩大消费群体后,才有机会茁壮成长为支柱产业。绿能产业就是最新的例子,其能够列入“六大新兴产业”,并非当局倡导的产物,而是因为在此前民间技术开发与应用已经积累了相当雄厚的基础,众多企业先期投入与扩张更使其发展超越了当局原先重视的生技与通讯产业,成为“六大新兴产业中”最大也是最有希望成功的产业,当局的扶植政策可说是对既有现实的追认。

  总之,历经30年的坎坷,台湾产业转型迄今仍未摆脱艰辛坎坷之路,目前只能说是看到了一线曙光,未来10年将是决定其是持续衰退还是重写辉煌的关键时期。后国际金融危机的全球产业发展趋势相当有利于台湾的产业发展,只要全球产业未来的突破包括了生技与节能减排这两大重点,台湾未来的产业升级就可以有很大的成功空间。

注释:

①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2000至2009年,台湾人均GDP仅增长3%,还落后于日本6.3%的增长率。引自杨玟欣,《杜英宗:台湾勿再陷失落的10年》,台湾《工商时报》2010年3月2日。

②如友达公司最近在与韩国LGD公司专利权互诉官司中,依靠自身开发的技术专利赢得了胜诉。详见萧君晖,《友达告赢LGD 拟求偿310亿》,台湾《经济日报》2010年5月3日。

③台湾《工业发展年鉴》(2007年)第452页,台湾“经济部工业局”编,2008年11月。

④⑾见台湾《生技起飞钻石行动方案》,台湾“经建会”网站www.cepd.gov.tw。

⑤参见台湾《服务业发展方案》(2009年7月9日),www.cepd.gov.tw。

⑥http://www.boco.com.tw/ColumnistDetail.aspx?bid=B20100203000004。

⑦具体内容可参考《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2002-2007)》(2002年5月31日台湾“行政院”核定),见台湾“经建会”网站,www.cepd.gov.tw。该文件并已将绿能产业中的电动车产业与服务业的健康照护业一并列入了“产业高值化计划”项目。

⑧徐碧华,《招商投资,梦幻投资岛 宣告诞生》,台湾《经济日报》2010年4月17日。

⑨详见台湾《绿色能源产业旭升方案》,台湾“经建会”网站,www.cepd.gov.tw。

⑩详见《创意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案》,台湾“经建会”网站,www.cepd.gov.tw。

⑿曾志超,《台湾科技产业的问题与对策》, http://www.npf.org.tw/post/2/6142。

(原载《台湾研究》2010年第4期)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