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荟:让无形文化遗产再现风华
信息来自:东方新闻网 · 作者: · 日期:04-07-2010

陈亚才

关注世界遗产保存趋势的人士都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 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国际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宗旨在于保护散布全球各地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尤其是那些因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因经济发展而牺牲、或者惨遭战火蹂躏等因素而饱受摧 残,甚至濒临毁灭的人类文明的成果。

在“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之中又分成两大类,即“有形文化遗产”(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和“无形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无形文化遗产是一个相对新颖的概念和范畴,其涵盖的范围和名称在不同的阶段经历了一些变化。

日本在1950年5月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相对于“有形文化财”,第一次提出了“无形文化财”的概念。1954年以后,日本在保护无形文化遗产 项目的同时,也关注到并且要认定该项目艺术或技艺的代表性人物,这些人物被称为“人间国宝”。我国马来西亚在2005年所颁布的《国家文化遗产法 令》(National Heritage Act 2005)也有健在的国家遗产人物的设定(法令的第67条),即俗称的“国宝级文化人物”。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廿四节令鼓创办人,已故陈徽崇老师曾 经荣获此项殊荣。

无形文化遗产早期称为“非物质类遗产”(Non-physical Heritage);后来又采用“口头与无形遗产”(Oral andIntangible Heritage)的名称。近年来则通称“无形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10月17日所通过的《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公约》(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无形文化遗产包括:(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 礼仪、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5)传统手工艺。

根据2005年马来西亚《国家文化遗产法令》第2条的诠释,所谓“无形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Warisan kebudayaan tidak ketara),指的是:“与马来西亚遗产、马来西亚任何部分遗产或马来西亚社群遗产有关的成语、谚语、语文、口述资料、乐曲、音符、歌词、歌曲、民谣、 诗歌、音乐、舞蹈演出、舞台戏剧演出以及防卫术。”

过去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无形文化遗产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民俗、民间技艺和表演艺术,没有受到适当的重视。甚至到如今,恐怕还有人对无形文化 遗产的偏见和轻蔑并没有完全消除。

中国自古就已经有保存无形文化遗产的传统,例如《诗经》就是对民间歌谣进行记录整理的诗歌总集。汉代的“乐府”,属于国家机关,负责采集民间的诗歌 加以保存。后来的“乐府”变成诗歌词曲的总称,而不再是机构的名称。

近年来,中国的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人的木卡姆艺术以及中国与蒙古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先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第一、第二和第 三批“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代表作”项目名单。韩国的“宫廷宗庙祭祀礼乐”也入选首批无形文化遗产。其他入选的项目还包括柬埔寨的皮影戏、韩国江陵端午祭等 等。马来西亚的玛咏舞剧(Mak Yong)在2005年也入选为世界无形文化遗产。然而,知道这项讯息的国人不多,似乎也没有激起任何强烈的荣誉感。

当然,我们也知道无形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众所周知,依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文化遗产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失传;大量 具备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和资料静悄悄地、不经意间遭到废弃、散失。就以玛咏舞剧为例,吉兰丹州政府基于宗教理由,在1991年宣布禁止州内团体表演 玛咏舞剧。近年来便有文化界人士呼吁吉兰丹州政府解除此项禁令,以免曾经盛行北大年和北马的玛咏舞剧逐渐没落。华族各方言群的“大戏”,也同样面临承传的 严峻危机。

让乡音重新走进人群

回头来看吉安近年来所从事的工作和努力。从庸俗的角度来说,他在进行相当冷门的行业,一些人甚至还有点忧虑他从事的工作以及他主持的节目到底能撑多 久。用“撑”这个字眼恐怕是俗人的视角,实际上未必如此,因为吉安相当乐在其中,而且越做越起劲。

讲得伟大一点,吉安通过发掘、整理、重新再现以及流通的方式,为我们的国家、社群,乃至为全人类抢救和保存消失中、逐渐为人们所淡忘、甚至即将失传 的本土无形文化遗产。从这个角度出发,视野开阔了,意义和价值当然不能等闲视之。我对吉安由衷地肃然起敬。

吉安通过爱FM这个平台,从2008年开始推出《爱FM乡音考古──思想起》,这是马来西亚到目前为止唯一推广乡音的电台节目;之后他又发起《乡音 考古──民俗演祭》。礼失求诸野,乡音采集大体也是如此。作为节目的主播,吉安遍访全国各地,到各乡镇社区走访各个籍贯的民间艺人,让
他们的风华得以再 现。

吉安以高度的热忱投入相对冷门的领域,做出本身的风格和特色。不论是乡音采集、民间技艺和民俗、华乐、戏曲、福州闽清人的“打房诗”、客家山歌等 等,他让乡音重新走进人群中,通过在各社区寺庙、乡团的巡回演出和呈现,以及电台的平台,把即将被遗忘的声音重新启播,让似曾熟悉的表演艺术再现舞台,呼 唤人们的记忆和人文素养。

吉安这本《乡音考古:采集、行为、民俗、演祭》,容纳了文字、口述、摄影、声音以及跨界创作,多媒体并用。传统的素材,新颖的呈现手法,的确让人耳 目一新。感谢吉安的用心,祝愿读者享受阅读与聆听的喜悦。

(备注:本文原是张吉安著《乡音考古:采集、行为、民俗、演祭》的序文,略加增订。)

http://www2.orientaldaily.com.my/fread/2bUQ0BB8183g0zXZ0A3X7QmM0tUE4hxM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