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文薈:文物與歷史-談文物館或博物館的設置與經營
信息来自: · 作者:詹緣端 · 日期:29-11-2011

如何測量歷史的深度?除了傳統的文字文獻史料,我以為,文物就是就好的標尺。

什麼是文物呢?文物就是文化之物。凡是那些經過歲月洗禮,歷經滄桑,時間積澱,並能遺留下來,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徵的物件(objects),或專

屬某位重要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有關物件,都可以算是文物。

文物又分作幾類範疇。大範圍的看,可以包括有文字和無文字的,或者廣泛的分作物質與非物質兩類。非物質文化則是指如節慶、飲食及藝術音樂

表演等等。具體的說,舉凡衣食住行、文化藝術與科技物品,都算是文物,只要它具備某一時代或人物或歷史事件的特徵,皆可列為文物。

文物類別和功能

人類歷史文明所創造的器物,遺留迄今,就是文物。我們將這個文物的定義具像化,約可分作數項:

一、文字文獻的史料:文字印刷品,雕刻鏤鐫的文字如泥板、石板、木器、布帛、甲骨、金屬青銅器、陶瓷器和摩崖刻字皆是,是一般最容易理解

的文物內容。

二、衣食住行的器物:衣食住行和其相關器物,如服裝首飾、食物食單及餐飲器物、各類空間建築以及交通與通訊器物,等等。乃至於生老病死所

需的物件,如家庭學校、中西醫療、宗教信仰和墓葬禮俗;如士農工商行業,早期的小販行當、黃梨、甘蜜、胡椒、橡膠、錫煤礦業、打金典當的

相關物件。

三、文化藝術:工藝美術和繪畫,包括各種材質媒介的藝術創作。

四、科技器物:非人力運作,人類思維研發之機械器物。

五、影像記錄:舊照片、口述訪談、繪畫、圖表。

文物的器物分類則多不勝數,統稱為「博物」。根據一般文物館或博物館的創設與搜藏宗旨,不外分作文字文獻與工藝美術、歷史人物、事件以及

以動物和植物為收藏對象的自然博物五種專門類別。

文物能記錄與反映特定時代之歷史、人物或事件的發生過程、作用及其意義,彰顯一個時代的精神。因此,文物的意義與作用恰如法庭上的「證

物」(evidence),即是作為見證歷史、人物、事件直接訊息的證物。

文物館與博物館之設立,正是通過這類文物,展現與弘揚發生在歷史的人、事、物的作用、貢獻和意義,使下一代懂得欣賞與理解過去發生的事件

與人物,以便得到良好教育和啟迪新知。

談博物館的主題及經營模式之前,首先得先瞭解華社還留下什麼文物?回看華社在努力於保留新山柔佛古廟、吉隆坡蘇丹街和茨廠街時,我們還有

多少文物、留下什麼文物?早期建築物是否還安好如初?前面述及的文物類別中,哪些已有一定的蒐藏和保存?

文物之搜集、保存和研究才是博物館存在意義的硬道理。博物館之存在,正是因為文物之存在;如果沒有妥當保護文物,則博物館就不能存在,即

便存在,也失去意義。

我們要怎樣的文物/博物館?

博物館(museum)原來即是擺放藝術品的地方,它的詞根源自希臘神話中的藝術女神繆斯(The Muses),原是指女神繆斯的家鄉,後來變成貯藏藝

術品的地方。

文物館(relic centre)一詞,則是中國近30年流行的博物館學中的概念,指的應是比博物館稍小或專門類的搜藏中心。因此,文物館在博物館學

中被看成是「類博物館機構」(quasi-museum instutitions)的文物單位。博物館的客觀存在,是基於它是作為搜集、整理、保存、研究與展示具

有文化價值的物件或標本的機構,這也是博物館最基本的定義。

從文物館與博物館的定義推演,其基本功能不外乎搜藏、保存、研究、展示、教育、觀光與行銷。傳統博物館一般都會重視前五種功能性角色。近

30年來,主要的綜合性博物館則同時重視觀光與行銷的功能。

在體制內建立的國家博物館或文物館,都會講究其政治社會功能。博物館與文物館經常是合理化現實政治,記錄歷史的機構,具有強化與團結社會

的功能與目的。這種基於現實政治與強化社會的目的,卻經常是被篩選的結果,而不必然是經過學者們客觀研究之成果。民間或私人或非營利機構

創設的文物館與博物館,其形 式及經營模式,顯然不應該淪為現實政治的附庸。

如何經營博物館?

隨著檳城和馬六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兩地原有海峽僑生博物館、鄭和文物館等館院水平尚屬可喜。檳城韓江公會;新山中華公會、福建會館、廣

肇會館;霹靂務邊、怡保;雪蘭莪巴生客家公會、加影商礦公會、呀吃;吉隆坡新街場大同學校等近年也紛紛設立民間文物館,一時蔚為風氣。這

些民間文物館水平參差,多為 固定陳設,策展活動和產品經營的空間尚待開發,才能激發地方會館社團與學校主動參與。

文物館或博物館的經營模式將如何開展?我認為它涉及行政管理、活動策展、研究開發與行銷四方面。

行政管理人員除了對館院的維護與人事工作,重要的是要能跟策展人員和研究人員配合,按目標管理方式,定期編採購置重要文物,建立良好的文

物登記和管理保存政策。博物館的策展人同時也須考慮到到文物展示的教育作用,配合展覽活動而設計主題展示活動的行銷方式,推出文化產品,

發揚博物館的觀光與文化生活 美學的價值。研究人員則在搜藏品的目標管理中進行研究,對館藏的建制與展示主題不時提供專業建議。整體的看,

博物館在必要時也可以更新汰換館藏,使博物館藏品在制度規範下得以有機轉售與添購,有利於提升博物館的專業水平。

鑒於傳統博物館的搜藏品之龐雜,與管理和儲存保養空間之困難,專門或專題博物館或文物館的建置是現在博物館學較重視的課題。現代專題式的

博物館通常是社區文化生活記憶/記錄和教育的重要載體,甚至其建築美學也必須充分反映當地社會的傳統與現代建築格局的融合,使博物館能與

社會脈絡緊密結合。因此,經 營一家博物館的同時,必須顧及行銷與推廣休閒的需求,發揚其文化產業和觀光價值,如此才能有效提升進而保障博

物館的永續經營(sustainability)。

在這樣的情況下,諸如「參觀博物館」(visiting museum)或生活博物館(living museum)這類新的博物館經營概念應運而生。參觀博物館經常

跟觀光朝聖的宗教熱情結合,出名的如梵蒂崗、麥加和陜西法門寺等。

較適合一般民間非營利博物館應是生活博物館的經營概念。生活博物館的概念不僅能與社區歷史文化生活有機結合,同時在目標管理上,應該更有

利於推廣休閒觀光(leisure tourism)與文化遺產觀光(heritage tourism)平行發展的行銷策略。

以舊市場廣場(Market SquareMedan Pasar)到蘇丹街和茨廠街為例,這一帶原是吉隆坡先民最早抵達開發的民生商業區域。左近的各個鄉團會

館、餐飲行業、商會行當(如洗衣行、雜貨商行、建築行,乃至於媽姐行當)、寺廟、書院義學學校、醫院(同善、華人接生院)、喪葬(原積善

堂、各籍貫義山)、育樂(精武體育會、人鏡白話慈善劇社),乃至於 關押罪犯之半山芭監獄,這片方圓45平方公里的歷史場景,整體地的構成

一部華裔先賢生老病死的生活史。迄今,茨廠街一帶大部分的生活形態有斷裂也有延續(不少空間被外勞侵入了),整個社區活脫脫是一座生活和

活動的博物館。(客觀地說,檳城喬治市老城區、馬六甲老城區、關丹林明、吉蘭丹話望生布賴村及一些 地方老街坊更像是生活博物館。)

這片歷史場景不僅僅是葉亞來一人的功績,也不僅是廣東或福佬或惠州等各籍貫先賢們專屬的單一故事,而是早期華人整體地參與吉隆坡開埠史的

歷史現場與史詩記錄。未來的雪隆華人博物若能保存與展示這類題材,相信容易與社區人民有機結合,也將有利於文化產業的推廣與行銷。

馬來西亞華人研究的課題需要放寬歷史的視界。小至鄉鎮,大至州屬城市,華人如何透過會館、學校、行業、建築、義山、報紙與出版譜寫自己參

與馬來西亞建國的歷史故事,述說華人百年史的業績,應是馬來西亞華人研究的首要任務。

http://www2.orientaldaily.com.my/fread/2Rld0TV51S581u951vzB16dt2y6X7dMc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