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车扭曲大马经济发展
信息来自:东方日报 · 作者:孙和声 · 日期:23-01-2010

 2010/1/22
据报导,大马普腾汽车经销商协会主席阿敏说,自去年 3 月政府宣布报废国产车回扣 5000 令吉的措施,因政府未拨充足款项,以至多达 3 万 2000 多项的申请中,只有约 1 万 5000 项申请获批(东方日报, 1 月 11 日)。

又按阿敏的说法,粗略地说,政府每年可从约 50 万辆的汽车销售量中,得到约 25 亿令吉的收入。这则新闻,让人联想到许多相关问题。根据统计局的资料,在 2007 年,大马人口为约 2700 万人(其中外籍占约 200 万),可注册的机动车为约 1681 万辆,其中,摩多车占约 794 万辆,其他各类私家车占约 741 万辆,余者为计程车、巴士、卡车等。由于近几年,每年汽车销售量为约 50 万辆,总数应已超过 800 万辆,平均约每 3 人一辆,可与发达国家看齐。

大马碳排量偏高

问题是,汽车拥有率虽不输于发达国,可大马人的人均所得却尚未挤入 60 多个高收入国的行列,且汽车售价高于国际市价(因有国产税 Excise Tax 以保护国产车),进而占用了国民收入的可观比重。其结果则是,加重了国民的生活负担与抑制了他方面的消费,如书籍的购买力等。

此外,大马虽是石油净出口国,然对汽油的日耗量也接近产量,估计再过几年,就会成为石油净入口国。届时,燃料津贴必成为一大课题。由于大马人均所得不高,国内油价若跟著国际市价走,国民必吃不消。众所皆知,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它的价格应会随著需求量的增加与供应量的减少而上涨,若替代能源没有重大突破,长远来看,油价高涨不易避开,而那时,大马可能已无多少石油可采掘。

或许也出于这一考虑,目前纳吉政权也要采取措施提升公共交通的便利性与使用率,间接的,也可减少对燃料的津贴额。说起来,提升公交不仅可节能,也可减碳,而大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偏高的。

按美国能源部发表的国际能源年度报告,在 2005 年,大马每生产 1000 美元 GDP (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 1.23 公吨,远高于美国的 0.50 、香港的 0.33 、台湾的 0.77 与韩国的 0.86 公吨。在西北欧,其数值则为 0.25-0.35 公吨左右。显见,大马在节能减碳方面,尚有待努力。实则,在 2004 年,大马的排放量占世界总排放量的 0.7 巴仙,世界排名第 27 ,远高于荷兰( GDP 约 8000 亿美元)、比利时等(前 3 名为美国约 22 巴仙,中国约 18 巴仙与欧盟约 14 巴仙)。

这显示出,大马经济不但已掉入低薪资、低技术、低产业层次的陷阱,也是个高耗能经济与高劳动力密集经济。它不但不能向上提升,反而得依赖进口大量廉价外劳来延续其低端、低增值产业,是个典型的“内卷化经济”( Involutional Economy )(即在原地踏步打空转的华而不实经济体),而汽车拥有率则是其特征之一。

在台湾,汽车一年的销售量也不过是 22 万辆,摩多车则为约 80 多万辆,而大马则是汽车与摩多数量相当,可台湾的人均所得是 1 万 9000 美元,而大马只是近 8000 美元。也难怪阿敏估计,市面上有约 270 万辆车的车龄是超过 10 年的。实则,有不少人本就是因公交不便而不得不买车,若有能力换新车,早就汰旧迎新了。

内需扭曲大马经济路向

国人已为有名无实的国产车牺牲了 20 多年,还要牺牲多久来延续其生存?

汽车工业是个资本、技术与研发密集的产业,若无一定市场规模,是不易存活下来的──除非国民愿意为其继续牺牲。然这也产生了道德危害( Moral Hazard ),如安于国内市场,使规模无法壮大,进而也无法降低研发成本与加速推陈出新。外加上入口车的竞争与市场日趋饱和,它的问题只会日趋严重。依我看,大马的国产车政策从一开始就已误入歧途,它不应以市场换技术,而应以外资主导的出口取向政策来代国产车政策,即借鸡生蛋政策而非催谷国内市场。不当的催谷政策,刻意制造的“内需”,只会扭曲大马经济的发展。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