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腾与“资源的诅咒”
信息来自:星洲网 · 作者:張慶祿 · 日期:12-08-2016

2016-04-11

普腾汽车(Proton)于1985年推出市场,走过31年岁月,当中不乏风光时刻。1993年,普腾在本地汽车市场占有率高达74%,那是艳阳高挂的七月,如今却是日薄西山的光景,仅剩下15%。

坊间有传闻指普腾或裁员,而最新消息是政府宣布提供15亿令吉低息贷款协助普腾。从无到有,从辉煌至落寞,普腾的发展之路,有不少教训待汲取。

1980年代,马哈迪出任首相之后,雄心勃勃,积极展开多项计划,重头戏包括打造国家汽车工业。当时我国的客观条件尚不足于支撑汽车工业,然而马哈迪却以强烈的政治意愿催生与发展普腾。

普腾在获得政府大力支持下,跨出一个好起步,外国汽车的高企税务,形成普腾的价格优势。遗憾的是(这似乎又是一种必然),在政府的保护下,普腾长期处于“舒适地带”,缺乏强烈的危机意识,没有强大的意愿去提升竞争力,也不愿展开深层次的改革,以因应新时代的商业环境。

这种情况有点类似经济学家常提及的“资源的诅咒”。所谓“资源的诅咒”是指一些国家虽拥有丰富天然资源,但却没有远见,不懂得善用资源,结果因福得祸,陷入困境。

普腾有政府这座靠山,“资源”丰沛,原来就处于优势,奈何人性使然,最终仍逃不过“资源的诅咒”。这30年来,政府通过注资和税务减免,在普腾身上消耗了139亿令吉,但还是未能把普腾扶起来。这些“资源”与优势,到最后反而拖累普腾的改革与成长。

以政治意志强行扶植企业,对抗“优胜弱汰”的商业规律,纵可取一时之效,却未能长久持续。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阵脚,就只能靠不断地自我提升,强化实力。

普腾的教训,并不仅止于政府所消耗的139亿令吉,以及即将借出的15亿令吉贷款。当年,因注重于发展国家汽车工业,政府未积极建构公共交通网络,留下一个烂摊子,让国人尝尽公共交通不便之苦。

高官总爱说,普腾是大马的骄傲,这固然是见仁见智,但我认为,一个企业凭己身实力,在全球化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才是真正值得自豪之事。我是否太苛刻了?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