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下功夫 挽救足下绣珠鞋
信息来自:http://www.bizfinmag.com大马财经网 · 作者: · 日期:18-05-2017

2016-05-23

 
峇峇娘惹,是大马独特的一族及文化。

谈起峇峇娘惹文化,最让人熟悉的是他们的服饰及饮食文化,而当中最为众人所知的莫过于娘惹鞋,也称为绣珠鞋。

作为该文化的遗留特产,目前在马六甲及槟城一带尚可找到一些仍然在制作绣珠鞋的门市。但同样在马六甲从事绣珠鞋制作的Colourbeads负责人侯夙薜却语重心长地表示,绣珠鞋是门传统手艺,缝制过程相当复杂及费时,如今已没有太多人懂得绣珠鞋的手艺,濒临失传的危机。

手工的辛酸

侯夙薜表示,虽然峇峇娘惹文化渗入马六甲生活已久,但随着时代改革,许多固有的传统文化已不多见,绣珠鞋是其中仍然还被当地市场认同的文化遗产之一。但遗憾的是,目前许多在马六甲当地从事绣珠鞋行业的,大部分都不拥有娘惹血统,包括他们的家族在内。

“早期,峇峇娘惹都是生长在比较富裕的家族,属于当时社会阶层较高的族群,具有权势和地位。随着时代变迁,尽管峇峇娘惹族的后裔仍然存在,但他们也较少经营需要付出手工、时间及劳力来经营的绣珠鞋业。”

“过去的娘惹,自小就得学会刺绣手艺,能把绣珠鞋缝制得越细致及精细,就越显得娘惹的贤惠。出嫁时,一般都会亲手缝制几双绣珠鞋送给婆家及先生作为礼物。而绣珠鞋的文化则是从当时就一直广传迄今。”

侯夙薜表示,过去只有娘惹才会缝制绣珠鞋,但时代背景不同,现在绣珠鞋的缝制手艺早已外传,甚至变成一门行业。

她说,绣珠鞋都是一粒一粒串上去的,非常吃力不讨好。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太喜欢手艺的工作,尤其绣珠鞋的制作过程相当辛苦。

“鞋面非常难缝,虽然面积看起来不大,但因为珠子很小,又必须一粒一粒串上去,非常耗时。”

“绣珠鞋所采用的珠子为玻璃珠,有别于一般市面上看到的塑胶珠子。玻璃珠在灯光反射下,缝制时会非常刺眼,眼睛容易疲倦及感到不舒服。缝了几年后,眼睛就会开始出现老花和近视现象,这是这门行业需要付出的辛酸代价。”

“除了眼睛的疲劳外,缝制过程也枯燥乏味,尤其是要整天坐着,眼睛盯着针线,手工还要很巧,才能把众多珠子串连进去。这反复枯燥的工作,加上还得背上近视度数加深或视力下降的风险,以致缝制绣珠鞋的传统手艺,越来越难获得年轻人的青睐。而留下愿意做这门行业的,大多是中年妇女,有者为了兴趣、有者为为了谋生。这让这门手艺面临了青黄不接的局面。”

侯夙薜说,目前马六甲当地虽然不乏缝制人员,但若按照发展状况来看,绣珠鞋的手艺恐怕在未来几年就会面临失传的可能性。为了避免绣珠鞋失传,她也计划着要开班授课,把这门传统手艺传授出去,吸引更多年轻人来认识及接触这门手艺,以培养更多接班人。

光鲜的代价

侯夙薜表示,过去娘惹们讲究绣珠鞋珠子的大小、质量、颜色、设计等,使得所呈现出的珠子鞋能够与众不同,展露特色。一般上,目前珠子鞋所采用的玻璃珠主要来自于日本及捷克,因此价格比较昂贵。

“由于是玻璃珠,故鞋子重量会较重,而表面也比较光滑和发出亮光,珠子颜色也比较耐久。”

她说,现在市面上可看到各式来自中国、越南及台湾的珠子鞋。要如何分辨真的绣珠鞋,从缝制功夫可看出端倪。

“市面上的珠子鞋,大多数使用塑胶珠子,由于都是机器生产,所以珠子都是整串式的连接着,只要掉一粒珠子就会整串散落,鞋子报废。但绣珠鞋则不一样,强调的是手工一粒一粒绣上去,珠子都是单独分开的,即使掉了一粒珠子,对鞋子本身影响不大。”

“此外,塑胶珠子若放久了或泡过水,会变黄或脱色。但玻璃珠子则较耐久,可以穿上好几年,鞋面的珠子还是光鲜亮丽的。”

侯夙薜坦言,过去生产的珠子质量非常好,很多由长辈留下来的绣珠鞋,即使过了60年颜色还是很漂亮。但对于现在玻璃珠子的制作过程还是有所担忧,她无法向顾客确保珠子100%不会脱色,但可以拍胸脯保证颜色绝对可耐上好几年都不会脱色。

另外,侯夙薜也表示绣珠鞋的珠子有大小之分。大粒珠子价格较宜人,而小粒珠子由于串的手工比较费时及具有难度,所以售价会较高。

她接着说,一双绣珠鞋的品质高低,一般都是以珠子的大小粗细之分来衡量。

“其实,很多顾客不会察觉到所谓珠子的大小,要非常仔细地观察才可看到不同之处。小粒珠子也分为好几个size,甚至有去到非常细小,要慢慢研究来分辨。使用越多的小粒珠子,鞋子价格则越高。”

另外,最高级的绣珠鞋,所使用的珠子大多为Potong珠。侯夙薜解释,幼珠及普通珠是有所差别的。幼珠又分为Potong珠及不同大小的幼珠。

“所谓的Potong珠,不是圆形而是Cut(切割)形。Potong珠有特定的切角,缝在鞋面上可增加鞋子立体感。但由于需求量不大,现在已很少人在卖,较难找到,所以珠子价格也非常高。目前可找到的Potong珠大多来自捷克,但颜色选择性不多。”

文化的失落

侯夙薜认为,尽管绣珠鞋是峇峇娘惹的代表性文化遗产,拥有百年历史,是我国非常值得保留及推广的文化特色之一,然而,政府却没有大力地协助这个行业及给予补助,这不仅让这行业陷入被淘汰的困境,甚至有许多国内人也对这项手艺的认知非常低。

侯夙薜说,3年前跟随丈夫从吉隆坡回到马六甲,从一位广告设计员转行至绣珠鞋行业,刚开始接触时对这行感到非常沮丧及失望。原因在于,她看到许多当地购买绣珠鞋的顾客都是海外游客居多,鲜少本地人购买。

“本地人不支持本地文化的产品,反而是外国人在消费,这对于具有丰富历史价值及文化精髓的绣珠鞋而言,是多么让人难过的一件事。”

她坦言,许多本地人不购买绣珠鞋,主要在于价格方面。

“许多本地人认为珠子鞋的价格太高。但他们不了解,绣珠鞋背后的制作过程。他们不懂得珍惜文化、更不了解手艺的价值。很多时候,顾客进入店里劈头第一句话,就是质问我为何卖那么贵?需要赚那么多吗?但他们根本不了解整个手艺的制作过程,就先批评和下定论了。”

“他们花百多令吉去购买一双由机器生产出来的鞋子,但却不觉得贵。但若用同等价位来购买一双纯手工制作的绣珠鞋,他们却频频嫌太贵。”

侯夙薜表示,从事绣珠鞋另外最大的挑战,在于要如何说服别人去了解手艺的价值,并且不断提高自我的价值。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