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兴林是生态文明先行林区建设之魂
信息来自:中国绿色时报 · 作者:李娜 · 日期:06-02-2014

2014-01-10

     林业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开辟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新征程。在新的形势下,国有林区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载体,如何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现代林业建设,推动国有林区改革发展,实现富民兴林?针对这些问题,今年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期间,《中国绿色时报》记者采访了内蒙古森工集团董事长、内蒙古森工集团(林管局)党委书记张学勤。

     “作为全国最大的国有林区,为建设好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先行林区的目标,富民兴林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所在。我们要不断探索与创新生态文明先行林区建设的模式与经验,切实承担起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大使命,努力实现美丽与发展同步、生态与民生双赢。”张学勤首先向记者这样表述。

     统筹生态民生   建设生态文明先行林区

     建设生态文明先行林区的内涵是什么?有哪些具体内容?张学勤说:“国家林业局将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作为林业发展的总任务。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先行林区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森林要绿,产业要兴,职工要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所强调的那样,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这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广大职工群众的共识。保护好生态环境,让林区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这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建设生态文明先行林区的根基。”

     富民兴林是建设生态文明先行林区的核心内容。张学勤说,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相互依存、相互支撑。林区要一手抓生态建设和保护,一手抓产业转型发展,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如何开展生态文明先行林区建设?

     张学勤认为,生态文明先行林区的建设要从建立健全严格的生态资源保护制度入手。张学勤介绍,林区目前正在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以及“要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的要求,积极建立健全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和生态资源保护经营机制,先后制定下发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资源管护办法》,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森林资源管护责任书》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森林资源管护巡护记录》,完善了森林管护监督机制,做到管理有制度、工作有目标、考核有标准、奖惩有依据,明确管护责任,落实管护措施。

     在做好制度建设的同时,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从改善管护人员的工作、生活环境入手,结合林区管护工作需要,加强了管护站点的硬件建设。3年间,林区累计规划新建管护站168个,并有序、有重点地对原有管护站点进行维修和建设,同时配备必要的交通、通讯设备。截至2013年,全林区共安排管护人员21853人,对966.49万公顷林地全部落实了管护责任,管护责任落实率达100%。值得一提的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充分发挥科技对林业的支撑作用,2013年6月3日,全国首架森林防火无人直升机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投入使用。此外,远程监控系统、林火规律研究、森林火险动态监测、北斗跟踪系统等众多高新技术,都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防火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高科技手段应用在森林防火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

     续“三增长”之势   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屏障

     “在实现富民兴林目标的过程中,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建设生态文明先行林区的大前提。”张学勤说:“没有良好的生态,林区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石、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只有保护好林业发展的根基,林区才能实现富民兴林的目标。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独特而重要的生态价值,恰恰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先行林区奠定了生态基础。”

     张学勤介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森林面积和活立木蓄积量均居国有林区之首。在生态区位上,大兴安岭主山脉保障了呼伦贝尔大草原和东北粮食主产区的生态安全;在生态作用上,林区至今保存着全国最大集中连片的明亮针叶原始林,区域内779条河流和多处湿地是黑龙江、嫩江的发源地。

     张学勤介绍,2013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资源继续保持“三增长”态势,与2008年相比,林区林地面积增加90.24万公顷,达1014.98万公顷;有林地面积增加10.12万公顷,达813.51万公顷;森林面积增加9.49万公顷,达826.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76.55%增加到77.44%;活立木总蓄积量增加6257.76万立方米,年均增加1251.55万立方米;有林地蓄积量增加10455.86万立方米,年均增加2091.17万立方米。这一年,林区首次实现了“零”森林火灾。

     建设五大基地   承担林区民生福祉重任

     “我们的事业连着职工群众的家业,我们的事业就是要做实职工群众的家业。”在与记者交谈中,张学勤多次谈到要尽快提高林区职工群众的生活水平。

     张学勤介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地处祖国北疆,与俄蒙相邻的边境线长440多公里,境内有23个民族聚居,是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前沿。由于林区开发建设早,生活条件差,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形势一直非常严峻。多年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为建设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绝不能以牺牲林区群众和林业职工利益为代价,要把保障和改善林区民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张学勤说,近两年,林区把民生改善作为生态林业建设的保障,从解决好林区职工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利益问题入手,千方百计改善民生。

     张学勤告诉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林区进一步理清思路、找准定位,把产业发展作为衔接生态保护和改善民生的桥梁,把五大基地建设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先行林区的重要途径。林区在森林碳汇基地建设上,积极探索建立地企合作、群众参与的森林管护新格局,并通过生态移居工程,减少森林资源的隐性消耗;在商品林储备基地建设上,加快建设工业原料林、生物质能源林、特色经济林、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等商品林基地,增强林区资源战略储备;在绿化种苗培育基地建设上,建设一批绿化苗木示范基地,建立苗木繁育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和市场服务体系,实现种苗产业发展规模化;在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建设上,联结周边地区共同打造“岭”上文化,打造具有林区特色的大兴安岭森林旅游品牌;在生态绿色有机食品加工基地建设上,充分利用林间林下资源,采取企业连基地、基地连林户的方式,把林区建成内蒙古最大的绿色生态食品、特色畜禽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

     张学勤还说,棚户区改造工程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也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为改善职工群众住房条件重点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目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棚户区改造工程计划总规模13万余户,现已累计开工10.8万户,交付使用7.82万户,惠及林区20多万名职工群众。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建设生态文明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林区的创新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更实的工作举措,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进一步创新林业体制机制,不断探索建设生态文明先行林区的方法、理念,全面提升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水平,为建设生态文明先行林区、续写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创新发展新篇章而不懈努力。”张学勤表示。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