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仓告急?(系列1):房产吃了多少农田?
信息来自:南洋商报 · 作者: · 日期:16-04-2012

2012-04-02 
养燕业大好时,人居及燕屋林立,稻田“残缺不全”

北马游子或居民必然发现,这个西马半岛的大米仓,正一步步地被房地产“吞噬”,一栋栋、一排排的屋子将田地切得“残缺不全”。

孕育出丰厚稻谷喂养一代又一代人的农田,一望无际的美景不再,如诗画的田园风光只剩格格不入的突兀,人居与燕屋林立。

全球几度爆发粮食短缺危机,焦虑扰攘。温饱的我们可曾认真省思,披着经济黄金甲的房地产,究竟“吃”掉了我们多少的农田与稻米?
 
如何喂饱全球70亿人口或是饥荒那么大的课题,容后再谈,先把关注焦点放在马来西亚现有的稻米产量是否足够,比较切身和实际。毕竟,粮食是国家最重要的根基,事关全民温饱和国家未来,若不能喂饱2800万人口,如何奢谈发展与未来?

根据农业及农基部截至今年2月中旬的资料,目前我国的稻谷产量只足以应付国内70%需求,另外30%须依赖进口。
 
按照最近几年的稻米种植面积60万公顷,稻谷年产量可达230万公吨,平均每一季每公顷的稻谷产量有3.9公吨左右,碾成白米则约2.55公吨。
 
应付国内白米需求
虽然我国稻田单位面积的稻产量依然比泰国和菲律宾高,不过,这样的产量仍不足以应付需求,必须依赖进口,主要的白米供应国是泰国和越南。
 
马来西亚稻作学顾问兼水稻专家何乃健所掌握的资料也显示,我国现有的稻米产量,每年约220万公吨稻谷,出米率为65%,亦即白米产量约143万公吨。再以每个人每年平均消费80公斤白米来计算,大约需进口81万公吨白米才能达到需求。
 
按照我国目前的人口需求,每公顷单位面积的稻谷产量至少须提高1.6公吨或平均每公顷稻产5.5公吨,才足以应付国内的白米需求。大马农业研究发展的估计则指出,若全国人口达到2900万,全国白米需求总量将增加到224万吨,换言之,现有的70%供应量,将下降到64%,白米进口量则将增加到至少81万吨!

“过去的进口量大约40万吨至50万吨左右,目前的进口量已增加一倍!”

适耕庄产量增幅最高
目前国内的稻谷产量,每一季每公顷平均3.5公吨至4公吨左右,一年两季则有7吨至8吨左右。雪兰莪西北区的稻产区,平均每公顷稻谷产量由每季5吨增加到6吨,其中又以适耕庄产量增幅最高,现有年产量每公顷高达18吨,亦即一季9吨。

雪州农业局于2001年所做的一项调查也显示,1950年代时就被划分为稻田种植地的适耕庄,年产量大约2、3吨左右,直到1990年代灌溉设施大大提升后,稻米年产量增加到7吨左右。从1997年至2001年,适耕庄的稻谷年产量,从7吨提升到8吨、9吨,马来区Sawah Sempadan在同一时期的稻谷产量,则从每公顷4吨提升到5吨。
 
粮产不足
“发展吃了米”形容我国的农业与经济发展情况并不为过。若要以严重程度比较,温室效应所造成的影响是缓慢及不易察觉,但房地产“侵占”农田的人为影响,却是直接显露。
 
尽管农业部的数据显示,稻米产量有所增加,但却跟不上人口和粮食需求的增长速度,种植区面积“悄然”减少,进一步冲击未来的粮食生产及供应,离“自给自足”的目标将越来越远,甚至埋下粮食危机的伏笔。

稻作种植面积减少
农业部资料显示,1982年至1990年期间,国内的稻作种植面积减少了0.02%,1991年至2002年间再减0.06%,1982年至2002年共减少0.08%,稻作种植面积在20年间,从68万2100公顷减至67万8500公顷。

该部网页截至2010年的资料进一步显示,2008年稻作种植面积为65万6602公顷,2009年增加到67万4928公顷,2010年又下跌至67万3745公顷,略增2.54%,但这只是三年的比较,不是十年种植面积总和。
 
尽管如此,资料反映出2010年的种植面积比2002年少了将近5000公顷。农业与农基工业部部长拿督斯里诺奥马刚刚披露,过去15年来,西马约10万公顷发展为工业或房屋计划,稻田面积从1997年的37万2542公顷,减至去年的28万4441公顷。但国内人口及米粮需求却持续增加,供需差距越来越大。
 
没有多余土地 开发新农地
据了解,我国现有8大米仓或主要灌溉区,在西马半岛的慕达灌溉区(MUDA)内,北马居民最清楚,越来越多的稻田被用来充作屋业发展,每隔一段日子经过稻田区,就会发现又多了几排房子,或是正在施工中的新工程。

国内人口持续增加,良田非但没有扩大面积,反而用来发展。在吉打居住了40年,并在慕达灌溉区工作了28年的何乃健最感痛心,坦言“最反对这样的发展政策”。
 
北马米仓农耕减少
据他所提供的资料,慕达灌溉区的稻田面积记录原为9万6000公顷,经过这些年的高速发展和建设,虽然至今没有相关的正式调查,但他估计稻田面积至少“损失”了数千公顷。换言之,前后不到30年,北马这个最主要的大米仓,农耕地减少了约5000公顷左右。

“当我12年前退休时,部门有一位高级农业经济学家估计过,20世纪末的慕达灌溉区,至少失去了3000至4000公顷的农耕地。按照目前的房地产发展速度和规模,加上公路建设,甚至是正在进行的双轨铁路,我相信水田面积已显著下降。”
 
产量不足应付需求
除了慕达灌溉区,其他灌溉区也面对同样的问题,特别是着重经济发展的西马半岛,已经没有多余的土地可以开发新农地,特别是稻田种植区,西马的稻田地几乎都已用尽,仅剩东海岸的吉兰丹、登嘉楼及彭亨州尚有一些土地,但面积不多,种植量和产量都不足以应付现有的需求。

“还能发展的农地,只有东马沙巴及砂拉越沿海一带,但这些沿海地区同样面对冲击,环境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比起经济发展剥削农地是更大的威胁,所以要将扩展粮仓的方向转往东马,亦非长远之计。”

如此一来,我国能够发展的农耕地,若以面积而言,要应付未来50年的人口增长,绝对是令人非常担忧的问题。讽刺的是,政府一方面了解到国家的粮食生产情况以及种植粮地必须扩充的事实,但一方面却没有保护农地的土地用途政策。
 
发展不要侵犯农田
更讽刺的是,政府在196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慕达灌溉计划时,向世界银行贷款2亿3800万令吉发展超过1000公里的大型水利灌溉系统,建立了慕达水坝(Muda Dam)和柏鲁(Pedu Dam)水坝,以及庞然的灌溉系统。
 
“但在耗费这么多钱改善农田之后,又在改善灌溉设施的良田上建屋子!沃土变成屋地,令人啼笑皆非。”

1970年代末期,政府再拨款2亿6100万令吉,进行第二期的农业发展,进一步提升灌溉设施。
 
“为什么这些发展不能在灌溉区之外?为什么不在土壤比较不肥沃的非农耕地发展?”

“如果说亚罗士打是州首府,那也不一定要在州首府才能发展屋业,这是一个农业城市,可继续保持其农耕作业,周边还有其他的非农耕地可以进行商业发展。”

何乃健要说的很简单,也很清楚——发展,不一定要侵犯农田。

海外征地种水稻 非解决之道
据知,政府一度考虑到海外进行种植水稻的建议,但何乃健直言,这样的做法不是解决之道。问题关键不在于大量的投资金额,而是最现实、最严重也最难以预测的问题——一旦合作或协议国的其中一方,发生任何变数,尤其是政治局势,回收粮食将成棘手问题。
 
近年多次发生全球粮荒及粮价飙升问题已是最鲜明的警惕,谁能保证,一旦合作方本身粮食供应短缺,是否还会允许在当地种植稻米的我国,回收作物并运回我国?

答案不言而喻,面对缺粮的危急时刻,各国必然会先自保,确保国内需求充足,才会对外开放,即使有所谓的“合约”或“协议”,也无法确保对方遵守信约,而罔顾本身国内粮荒所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停止无节制发展
这就是为什么科学家一再笃定直言“水资源和粮食战争,是人类未来的两大危机和挑战”。不要以为饥荒只是非洲的事,全球粮仓告急,我国也将无法幸免。我国粮仓供不应求已是摆在眼前的事实,太平盛世我们可以依赖进口,然而全球的粮食安全问题一旦恶化,马来西亚肯定会受到冲击。
 
所以何乃健一再强调,政府首先必须停止在主要稻作灌溉区进行毫无节制的发展,改变重房产经济,轻农业未来的土地使用政策,尤其不能继续将农田区的土地改为房地产发展用途、建筑公共设施及其他私人发展。

报道:陈绛雪 摄影:姚春显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