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产逾900公斤 种稻技术大跃进
信息来自:南洋商报 · 作者: · 日期:16-04-2012

2012-04-04 
2011年,世界粮食供应有着一次“大革命”!
 
随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2011年成功主导“南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平均亩产达到926.6公斤,创下了中国大面积水稻亩产的最高纪录,也标志着种稻科技又跃进了一大步。
 
水稻,是世界上人口食用最多的农作物,是全球共有25亿以上人口的主食大米,主要是来自亚洲人口,而亚洲也是生产水稻主要地区,全世界90%以上的水稻是产自亚洲。
 
中国、印度、孟加拉、印尼、泰国为亚洲的5大产稻国,占世界稻谷收获面积的70%以上,在各种不同气候和土壤的条件下,稻的栽种也各有不同。
 
近数十年来,随着耕种稻米的科技进步,促使了全世界粮食产量的大幅度增涨,提升了产稻能力,也为缓和人口对粮食、资源、环境压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大旱 泰国大水 世界大米产量仍创新高
 
2011年,中国和泰国等主要大米生产国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和洪灾,欣慰的是,2011年世界大米产量仍创下历史新高。
 
联合国粮农组织助理总干事小沼宏之接受《新华社》访问时说,尽管中国经历了严重的旱灾和洪灾,但是大米产量仍大幅度增涨,推动2011年世界大米产量增长3%,达7.12亿吨,打破了去年7亿吨的历史最高纪录。
 
至于洪水对泰国大米生产影响有限,对越南大米生产影响甚微,尤其是泰国,经过去年受洪水影响,大米出口减少300万至400万吨,但也因为土壤水分充沛,下一季泰国大米产量会大增,抵消至少100万吨的损失。
 
小沼宏之相信,随着全球大米的增产,从供需关系上对2012年全球大米价格造成利空,不过大米价格走势还会受主要生产国的政策、汇率、油价、农民生产成本等其他因素影响。
 
中国,现为世界上最大的产稻国,产量占世界稻米中产的三分之一。中国稻的资源、传播和稻作技术曾经直接影响东南亚、东亚的稻作进步。
 
在过去的50年期间,以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应用,对提高中国粮食的生产有着很大的贡献,减少了中国对进口大米的需求,也为粮食问题带来了解决的方案。
 
袁隆平授技推广杂交稻
 
谈及杂交水稻,就无法忽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技术。他实现三系配套、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成功研制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为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随着中国在种植杂交水稻的成功,引起世界的关注,杂交水稻也开始在世界各国试验试种,而袁隆平近年来,先后应邀到菲律宾、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埃及、澳洲8个国家讲学、传授技术、参加学术会议或进行技术合作研究,推广杂交水稻。
 
杂种稻优质高产
 
杂交水稻本来应该指的是水稻的杂交育种,但现在一般意义上是指杂种优势利用育种得到的杂种稻。杂交水稻是利用遗传关系较远的纯合亲本杂交得到的杂种一代种子的杂种优势来获得优质高产的水稻。
 
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始于1964年,1973年利用三系法成功制得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并于几年后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之后由袁隆平主持的两系法超级杂交稻育种项目,自1997年启动以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迄今为止,两系超级杂交稻已累计推广了近6000万亩,大面积生产每亩增产50-100公斤,并且打破了超级杂交稻优质不能高产、高产不能优质的观念,实现了高产与优质的统一。

正当全国农业界还在为两系法兴奋不已之时,袁隆平又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研究超级杂交稻,这是水稻育种的“第三次革命”。
 
2000年,超级杂交稻达到中国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以上;2004年,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标;百亩示范片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标也成功在2010年提前实现。
 
6000年前就有水稻   世界上谁先发明水稻种植?
 
这问题其实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不过按照一般的说法,水稻的栽种出现在6000多年前,由居住在印度边境阿萨姆地方的民族开始。
 
但是在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遗址的发现,使中外学者不得不重新下结论:最早的种稻人就是长江下游的中国先民。

最初,人们是收集食用水边的野生稻,慢慢地掌握了有关野生稻的生长习性,学会了如何播种、栽种和收割,当然栽种的地方只是仅仅停落在低湿的沼泽地,采用最简单的直播方式。
 
随着经验的累积,人们开始懂得水利技术,从河川湖波中引水,区划田块,小规模生产。之后金属技术使用于农业生产后,稻米生产有了进步,进入专业化较高的栽培阶段,成为今日稻作的基础。

整理:陈秋錂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