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能脱离现实
信息来自:张灿泉 · 作者: · 日期:31-03-1985
时间:31-03-1985  来源:张灿泉  作者:

1985-03-31

过去两个星期来,华人社会又一次为了切身的教育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先是文教界为开拓新境界而在吉隆坡举行了一项意义深长的教育课题研讨会,接着又为独中高中统考究竟应以中英文或是纯华文出题,展开了迄今仍未停息的论争,值得人们的关注。

这项事实上是触及教育本质的考试媒介语文之争,尽管有人把它说成是独中办学的方针和路线的分歧,是支持贯彻母语教育或是提倡“殖民地语文”的两条路线的问题,甚至有人危言耸听,绘声绘影,认为独中运动可能从此分道扬镳,走向分裂,必须“慎防别有居心人士”兴风作浪,混水摸鱼。这些看法,显然都是值得商榷的。

华人社会秉承民族先贤爱护华教,热心办学的光辉传统,一向对于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以及促进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不遗馀力,并且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累积了许多丰富的办学经验,特别是涌现了无数具有献身精神和令人钦仰的教育工作者,为民族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意味着华人社会今后将有更好的条件,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

我们必须珍借华社这项热心教育的优良传统,确认教育是一项关系民族前途的千秋大业,并以更现实的眼光评估客观环境的现实,把握一切已然出现的有利条件 , 动员华社的群体力量,不分彼此,共同为民族教育事业而努力。

在看待具有争沦陛的问题上,意见分歧往往是免不了的,今天人们为独中统考的媒介语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也是很自然的,只要出发点是善良的,态度是诚恳的,言论是有根据的,我们应该欢迎和助长这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自由讨论的风气,没有必要为此而耿耿于怀。

事实上,从连日来各界所发表的言论看来,人们几乎都对董教总一路来推动母语教育,维护民族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给予崇高的评价,也没有人否定董教总强调以母语作为教学媒介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观点。这是首先必须加以肯定的问题。其实人们所普遍关注的是,随着独中高中统考试卷将于 1988 年起,统一以华文出题,华文作答,全国华文独立中学从 1986 年起,将逐步把历史、地理、普通数学、高级数学、生物、化学、物理、商业概论及簿记等学科,改用独中华文统一课本,并以母语作为教学媒介,由于改变考试媒介牵动到教学媒介的变更,华文独立中学为了让学生参加统考,必须使用华文课本,一些为了照顾学生深造的需要而使用英文课本的独中,只能在鱼与熊掌岂能兼得的情况下牺牲英文教学媒介,甚至放弃以马来文为教学和考试媒介的国内公共考试。这究竟是不是一项现实的作法 ? 一般独中学生家长接受得来吗 ? 这对今后华人弟子接受高等教育和培养华社专门人材,甚至对于整个民族的前途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 这显然都是必须加以深思的现实问题。

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既然指出华文独中兼授三种语文,以吸收国内外的文化精华,并且为了“配合客观条件的现实需要”,在不妨碍母语教育的原则下,加强对英文和马来文的教学,拟议中的教学语的改变,是否有碍独中原本为配合这一客观

现实而提出的办学方针 ? 虽然语文教学和通过语文媒介去接受学科的知识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在理论上,一种语文的训练必须通过学校和语文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法来达致训练的目标,但是以母语之外的其它语文来学习学科的知识,并不一定就不能有效地掌握有关学科的知识,却能在不断学习和应用这种语文的过程中提高了语文的能力。虽然这仍然是一项具有争论性的问题,我们不妨借用各华文独立中学参加统考成绩的统计资料,来看看那些以英文作为教学媒介的理科考生,是否比那些以纯华文为教学媒介的考生来得逊色 ? 这或许有助于我们判定教学媒介语在接受学科

知识尤其是理科方面,所产生的妨碍。

现实主义的教育观点认为:教育是生活的历程,是为准备生活的一种手段,也是延续社会的工具。教育应该本着现实的需要来从事教育,为人类生活的需要而服务。真正的教育便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的组织和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任何脱离社会生活和客观现实的教育,都是不切实际的教育。

美国是一个先进的国家,建国两百多年来,历经过诸多变革,在教育方面也出现过不少的问题,它的解决方案大致都是来自实事求是的基本哲学方面,值得我们借鉴。新的教育趋势也强调一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课程,其目标在于使学生获得充实的生活内容,为适应未来的社会作好准备。如果我们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足以应付继续深造的学术挑战,或是适应多元种族社会的现实生活,这可能并不是我们所追寻的教育目标。

(31 / 3 / 1985 《星洲日报》 ( 星期评论 ))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