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地区经济潜能与中国投资机会
信息来自:张灿泉 · 作者: · 日期:08-06-1985
时间:08-06-1985  来源:张灿泉  作者:

1985-06-08

亚洲和太平洋盆地已经崛起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地区,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亚太地区不仅在国际交通和全球战略上占据重要的地位,而且由于特殊历史条件和深具经济潜能,使它逐渐成为当代国际舞台上一个新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一个深具经济潜能地区

 

亚洲和太平洋盆地,陆地面积共51,971,000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35.31%,人口超过世界人口总数40亿的一半,整个地区具有许多极其独特的条件和发展潜能。在亚洲,代表东方文化的中印两大古老国家,便一直在这辽阔的土地上发放着璀灿辉煌的文化光芒。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和印度,人口众多的巴基斯坦、印尼和日本,也分别矗立在亚洲,任何在本地区所发生的重大变故,都将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整个世界的安危。世界最大的产米区、产茶区、胶产区、锡产区和棕油产区,无一不在本区之内。在东南亚,几乎所有国家都以农立国,盛产各种热带和亚热带经济作物,外汇收入可观,农业基本上成了这些国家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在浩翰的太平洋上,由澳洲、纽西兰以及东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群岛、中太平洋的密克罗尼亚群岛与西太平洋的美拉尼西亚群岛所组成的大洋洲,更蕴藏着大量的矿物资源,主要矿产有分布在澳洲、巴不亚新几内亚、斐济群岛和所罗门群岛的金矿,瑙鲁的磷酸盐,以及分布于澳洲和其它大小岛屿的镍、锡、银、铬、铅、锌、铀、锰、钴、铝等,煤和石油则是大洋洲重要的动力资源。太平洋诸岛也盛产椰子、甘蔗、可可、咖啡和橡胶等热带作物,森林资源 相当丰富。

 

由于亚太地区拥有如此丰富的天然资源和地下宝藏,也生产各国所需的粮食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经济作物,庞大的人口所构成的人力资源,又为本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繁荣提供重要的动力,使它成为一个深具经济潜能的地带。

 

世界经济重心渐向东移

 

有种种迹象显示,世界经济活动频仍的地带,已经从西欧逐渐转向亚太地区,世界经济的重心,亦然从传统的地中海沿岸,大西洋两岸,甚至是印度洋一带,逐渐移向今天世界上经济最蓬勃发展的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正当世界各国继续困扰于经济不景气所带来的种种经济难题,特别是国际利率走势依然偏高对各国经济复娃所产生的窒息作用,一些工业化国家竞相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造成世界贸易停滞不前,石油削价竞销和大部分原产品价格节节败退对原油和原料生产国在经济上的打击,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债台高筑以及由于美元汇价高升加剧了国际债务危机,使国际经济情势依然困难重重,险象环生,亚太地区则由于深具经济发展潜能,许多具有高瞻远瞩的投资家,都纷纷涌向本地区寻找投资的机会,使本地区大部分主要国家仍能取得可观的经济成长率。

 

根据美国银行亚洲分行副总裁尼克逊最近所作的一项预测,中  国将在本年度取得10%的经济成长率,台湾8.5%,香港7.2%,南韩7, 马来西亚6%,泰国5.5%,新加坡5.9%,日本4.5%,印尼4.5%,。澳洲3.1%,菲律宾则将后退1%。就整体而言,亚太地区的经济表现确然不俗,今年平均经济增长率将达4.2%,比美国、拉丁美洲、中东和欧洲都来得好。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民族主义浪潮汹涌澎湃,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许多原属于西方列强的殖民地,纷纷摆脱了殖民地主义者的统治,并且致力于其国内的工业和经济建设,使这些地区成为生机旺盛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事务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以剥削其殖民地为能事的西方列强,由于失去了以往的殖民地作为倾销其工业产品的市场和取得廉价工业原料来源的双重经济利益,经济地位早已大不如前,陈旧了的工厂设备和高昂的生产成本,又使其产品不足以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日本和韩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使这些国家不再具有支配世界经济的影响力。随着西方列强失去了以军事力量强行夺得的殖民地及其既

得的经济利益,亚太地区的政治和经济秩序,已经逐渐从军事和政治控制转变为从事经济合作的局面。在某种程度上,代表当年掠夺亚太地区广大殖民地的西方列强的欧洲共同市场,也不得不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而同本地区的东合六国和倡议中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有关国家,进行双边和多边的合作关系。随着形势发展的现实需要,亚太地区同本地区以外的国家和经济集团发展更密切的经济合作与贸易联系,必将是时代的趋势。

 

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动向

 

在亚太地区中,日本早已创造了经济奇迹,并且崛起成为世界超级经济强国之一,正当世界掀起了新产业革命浪潮之际,日本已经走在前头,提出“向廿一世纪高度信息社会进军”的口号,并且把旨在进一步推动其经济发展的新工艺技术革命,订为日本的一项国策。西方经济观点认为,所谓新工业技术革命,便是通过科学与技术研究来达致先进工艺技术所产生的威力,并且必须毫不犹豫地采用更新型的、性能更好的机器来代替现有的生产工具;新工艺技术革命也不单纯是以往为取得各种技术进步的延续,而是人类为征服环境,增加资源而努力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的变革,是社会的一种变革,正如农业社会让位予工业社会一样,工业社会必将为信息社会所取代。

 

一个拥有十亿人口而且是地大物博的中国,则在“务实政策”的指引下,致力于推行现代化建设,并且采取借石他山的作法,设法引进外国先进工艺技术,迎头赶上当前世界新产业革命的潮流。  随着中国在1979年开辟了厦门、汕头、深圳和珠海四个经济特区以及在去年4月另外开放了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

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十四个沿海的重要通商口岸,以吸引海外投资和引进外国先进工艺技术,特别是通过同外国进行联营企业,共同开发国内资源,吸取西方先进管理方法,决心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上另一个经济强国,并且使中国成为一个庞大的和具有潜力的国际商品转销市场。

同属亚太地区的南韩、台湾、香港和东合六国,也分别致力于经济建设和追随世界技术革新,其中有的国家和地区甚至被誉为本地区新兴的“经济小龙”,足见它们在经济上所取得的非凡成就。

 

加上亚洲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斯里兰卡四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以及太平洋上的澳洲、纽西兰和为数达一万多个大小岛屿所组成的国家与岛群,使亚太地区成为一个“世界最繁荣的经济地带”。另一方面,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的经济发展重点,也分别移向西部濒临太平洋东岸一带,有利于亚太地区接受这两个工业强国先进工艺技术的转移,使亚洲和太平洋盆地既拥有丰富的经济资源,庞大的人口动力,又有先进的科技基础以及广大的消费市场,特别是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特殊的历史因素,将使本地区有足够的能力负起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在另一个更富挑战性的世纪中,领导世界经济走向更光明和更繁荣的境界。

 

中国推行经济开放政策

 

必须指出,亚太地区的经济繁荣及其经济前途,既系于区域内部各国的共同努力,也和人多地大物博的中国致力于经济发展计划息息相关。卅五年来,中国一直受到苏联经济模式的束缚,以致流弊丛生,经济发展受阻。

 

1978年,中国开始推行经济改革计划,对外实行经济开放政策,对内实行农村改革计划,使农村恢复某种程度的私有制度,农民多劳多得,农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改革三年后,农村果然面貌一新,六年来又迈进了一大步。接着中国推行了城市改革计划,以配合世界新工艺技术的潮流,基本任务则在建立富有生机和活力的

经济体制,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一切企业的活动力;突破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的传统观念,改革价格体系,放宽物价管制;工资实行多劳多得奖励制;实行政企职责分开今后各级政府原则上不再经营和管理企业;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坚持对外对内开放政策。可以肯定,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不仅将使中国

  的经济和企业发生重大的变化,它显然也将对亚洲、太平洋地区,甚至全世界的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国本身也把这项意义重大的经济改革,认为是1911年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在廿世纪内的第三次革命。

 

为了配合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引进外来的工艺科技和外来投资,中国已经先后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了诸多奖励办法和优惠措施,主要部分是:

 

 1.在开放城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凡属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生产企业,外资超过三千万美元而投资时限长的项目,同能源、交通、船坞和码头发展建设有关的计划以及一切具有生产性的事业,不论中外合资联营或全部外资企业,一律享有减税优待,所得税均按15%税率征收。            

2.外商所得合法利润可以自由汇出中国,免征汇出税。

3.区内企业自用的建筑材料、生产设备、原材料、零配件、交通工具、办公室用品的进口,均可豁免征抽关税。

4.中外合资联营或全部外资企业产品,原则上以外销为目标,倘由外商确实提供先进工艺和技术设备而生产的产品,也可允许一定比例的内销。

5.允许在十四个开放的城市内,开辟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还可使它发展为国际转口贸易的基地。

6.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企业,在首五年内可享豁免税务,亏损也可从较后的盈利中对销。

7.凡以企业所得利润,而在中国进行再投资为期五年,这些已纳税而再投资的资金,将可获得补偿。

8.一切联营企业,可以自行建立本身财政管理制度,编制预算案,分配利润与资源,有权聘用员工与拟订工资水平。

9.简化外国人、港澳与其它地区海外华人入境手续。   

10.在开放城市中,外籍工作人员享有在规定区内旅行自由、由有关企业所提供的免费旅行、花红制度、减少甚至豁免外国投资者用于教育、文化、科技和公共卫生福利的土地租赁费。

11.有关特区也为外资和合营企业尽量提供优惠待遇的土地,厦门特区土地使用年限甚至可以延长到六十年,而且允许转租转让。

12.在深圳特区,土地租用年限按使用性质而分:工业用途二十年,商业建屋、教育、科学研究或医院用途五十年,旅游用途三十年,农牧用途二十年,租金大幅减低。

 

推行经济开放政策以后,中国显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首先,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后,拥有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而耕地不到世界耕种总面积七分之一的中国,已经开始有了余粮出口。根据中国官方所公布的最新数字,1984年取得了四亿吨粮食产量历来最高的历史性记录,而且在今年中先后向苏联出口了五十万吨玉

米,日本二十至三十万吨玉米,以及间接输往南韩相当数量的玉米和高梁,使粮食生产迈向商品化的道路,并给世界粮食市场上传统的粮农产品供应国,面对着严峻的竞销压力。   

 

中国的经济改革和门户开放政策,既刺激了工农业的成长,也促进了对外贸易,尤其是进口贸易,外国汽车、电视机和雪柜等奢侈品的大量入口,已经造成外汇严重流失,外汇储备金从去年中的165亿美元降至目前的大约140亿美元,使中国不得不对金融外汇和非迫切需要进口项目进行严格管制。日本则崛起成为中国最大的贸

易夥伴,贸易额激增,去年中日两国贸易总额高达132亿美元,比前年增加了30%。通过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所提供的种种优惠奖励办法,也已成功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资参与资源开发和生产建设事业。外国银行和金融机构,更为中国提供为数达数百亿美元的各种低息优惠贷款。中国甚至向日本和西方证券市场发售债券,以取得所需的资金。在引进外国先进工艺技术方面,中国吸取了以往的经验教训,引进的不再是不切实际的成套设备,而是有助于提高生产力的工艺技术,可以说是一项明智的作法。

  

开放政策显然也促进了无形贸易的发展,增加了大笔外汇的收入,这些外汇主要是来自新兴的旅游业、保险业和航运事业。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国的经济改革和门户开放政策,既然为中国带来了种种实惠,而且在实践中证明了其可行性,那就绝对不是一项暂时性的权宜之计,而是必将坚持继续加以推行的既定政策方针。

 

评估在中国的投资机会

 

从亚洲、太平洋盆地所具的经济潜能,亚太地区所出现的最新经济动向以及在本地区具有重要地位的中国所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改革运动中,我们显然可以清楚看到,亚洲和太平洋盆地确然是当代最富朝气、最具活力和经济发展最为蓬勃的地区。由于国际环境中的特殊因素和当前经济领域中的客观现实,使中国推行其经济改革    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也具有超越其本身的国际意义。

 

不可否认,中国的经济改革运动及其所推行的一切经济发展大计,也已经成为本地区甚或是全世界经济活动的焦点。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评析在中国的投资机会,或许是更加实际的。

 

一向具有敏锐眼光和行动迅捷的美日两国,一旦摸清了中国急欲引进外国先进工艺技术的政策目标,马上展开了向中国输出技术的竞争,并且分别在不同省市同中国联营制造不锈钢、研究医疗新药、生产手套、联产不同吨级的卡车和小轿车、设制工业仪器和生 产电子计算机。

 

中国公布了以发展能源、运输和通讯等基本建设为目标的第七个五年发展计划以后,以美国、日本和澳洲为首的西方工业化国家,更亦步亦趋,竞相在这些新的领域,尤其是能源开发方面,参与岸外和岸上油田的勘探活动。中美两国,甚至可能在鼓励促进防卫体系的高科技领域进行合作。

 

东合国家亦然不落人后,纷纷涌向中国拓展市场,争取在华投资的机会。在东合国家中,新加坡的表现最为积极,采取了兼顾贸易、投资和技术性服务三方面并行的作法,但侧重于提供技术性的谘询服务领域。新加坡除在中国投资建造旅店、商业大厦、国际贸易中心、码头、仓库、面粉厂和饼干厂,还为海港提供谘询服务,组织电脑化管理,负责训练中国民航飞行人员。马来西亚的策略,则侧重于同中国发展以本地原料为基础的联营工业,并且正在研究一项由政府高层委员所提呈的调查报告,考虑是否能在青岛、大连、天津、福州、厦门和汕头同中国联合设立树胶、食品罐头和饮料加工厂以及在海南岛的棕油提炼厂。不失为另一有利于双方的经济合作领域。

 

在充分评估两国现时所存在的具体经济情况和条件以后,我们或许还可考虑在中国参与下列领域的投资机会:

 

1.配合中国引进外资与先进科技的政策,在中国设立包括银行、技术、法律以及企业管理的谘询服务行业。

2.介入诸如石油化工、煤气和发电等资源开发利用的能源工业。

3.参与包括来料来样加工和利用先进技术改造的出口产品巧目。

4.生产旨在取代中国短缺产品的入口替代工业计划。

5.为大量进口的原材料,例如原木、原糖和粮食等在有关港口进行就地加工。

6.海上和岸上石油钻井服务。

7.港口与交通运输的改进与服务。

8.发展外经外贸所必需的基本设施与服务。

9.利用中国转销贸易的市场潜力,发展国际化的商品交易。

10.参与旅游业、农牧业与建屋发展。

 

尽管我们在看待对华投资的问题上可能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因而由于在行动上的迟缓而失去了先机先夺的机会,我们虽然不能捷足先登,只要我们作出正确的评估、分析,特别是重新调整步伐,采取一切有利于促进在华投资的相应鼓励措施,我们仍然不会太 迟,仍然可以迎头赶上,为马来西亚的经济利益作出贡献。

 

 

 (198568日在吉隆坡“华社资料研究中心”举办的常月专题演讲会上,作者受邀发表专题演讲讲稿全文。)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