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送子女进入独中就读 ?
信息来自:张灿泉 · 作者: · 日期:19-11-1989
时间:19-11-1989  来源:张灿泉   作者:

1989-11-19

从现代教育趋势谈到中华文化优良传统

众所周知,美国人一直都倾向于通过正规教育解决许多严峻的问题,包括期望能适合各种不同需要,特别是传授能够导致一种更美好的生活方式,以及提供今天和明天的社会政策所必需的行业知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出现了纷扰动荡的局面,进一步推动了教育思想的蓬勃发展,也确认了教育在未来时代中所肩负的重大使命。一切有效的教育哲学又必须具有一个可望而又可即的崇高理想,通过正确可行的教育制度,实现配合现实需要的教育目标。

现代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培养“慎思明辨”的思想习惯,使人类从各种环境的挑战中创造智慧,并以所具的思想和智慧解决社会上的一切困难。

随着人类社会、各国经济和世界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及其所具的特殊功能已经普遍受到重视。教育不独将对一个人的前途,也对一个民族,尤其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教育学家曾经这么指出:一切社会的价值,不独反映在物质方面,也体现在教育方面,教育甚至为社会最高的价值。今天,人们希望通过独中的教育,培养一群能以天下为己任,并且具有强烈社会意识和时代使命感的优秀青年,使他们能为国家,特别是为本身所属的社会,在各个领域施展各自的才华,为族群服务,便是为了体现教育的价值,达致社会和文化的目的。

更具体地说,现代教育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经济上:教育事业不是一项消费性而是具有多元生产性的活动,是国民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的基础教育和研究部门,可为国家提供无数的“通材”和训练有素的“专材”。教育事业是一项长期性而且也是战略性的“智力投资”。

二、文化上:不仅具有传递人类生产经验、技能与科学知识的文化功能,在精神文明方面也能发挥无比的威力,使年轻一代的国民接受和创造文化的意识,配合人格教育,使他们具有优良的文化素养、知识技能和完美的人格。既能为国民德育、智育和体育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又能为国家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业科技的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三、政治上:教育可以协助建立起有利于一定社会政治统治的民众思想意识倾向。孟子说: “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汉代董仲舒也述说了教育与维护社会政治统治的关系。他说“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

此外现代教育功 能也致力于促进人的身心多方面协调发展的功能 包括体能 , 心智的发展功能。

谈到独中,也就是为什么要送子女进入独中就学的问题。

让我们先引述《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的部分说明:

“华文独立中学是华小的延续,为衔接大专院校而提供六年完整的基础教育,既是维护和发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堡垒,由于兼授华英巫三种语文,以吸收国内外文化精华,又是塑造马来西亚多元种族社会新文化的重要熔炉。” 可见独中所负的使命是任重而道远的。在办学方针方面,既坚持以华文为主要教学媒介,也强调在不妨碍母语教育的原则下,加强对英文和马来文的教学。

独中的教育目标,正是为实践现代教育的上述功能而努力,特别是在文化功能方面,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虽然它限于人力物力甚至客观的困难而存在着许多不可否认的局限性,但它毕竟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一股重要的力量,是教育森林的树木。

什么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

中华文化具有许多优良传统,如能继承并发扬光大,当能更好服务华社。这些传统举例来说:

一、善疑好问

孔子主张“不耻下问”;荀子提倡“不知则问”,“不能则学”。可见不学不能,不问不知。《中庸》则把“审问 ”, “ 博学”、“慎思”、“明辨”和“笃行”作为学问的五个条件。

二 、识德才学兼备

世上有四种人:有德有才者,有德无才者,无德无才者,有才无德者。上为有德有才者,中为有德无才者,下为无德无才者和有才无德者,且以后者尢甚,因有才无德者其破坏力较无德才者更大。故应以识而兼德,以识德而兼才、学。

三、在吃苦中立志奋斗

古今贤哲和有成者多从苦中来。像苏秦悬梁刺股,匡衡凿壁偷光等,这些千年传颂的苦学故事,充分说明了“梅香自苦寒来”的道理。“苦中奋斗”才可取。又如司马迁所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足修列《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遂书《说难》,至于《诗》三百篇,又大抵是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四、同时问竞赛,分秒必争

古今对时间之宝贵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明代文嘉《今日诗》中日:“今日复明今日,今日何其少 ! 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 ? ”。《明日歌》中云:“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 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数学家华罗庚有诗曰:“树老怕空 , 人老怕松。不空不松,从严以终。”再如谚云:“少小不努力,老大徒悲伤。老大不努力,临死悔莫追。”

五、实事求是的精神

实事求事应成为我们做事的原则。无论是为人处事,经商做生意,还是治学治史做学问,都应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具体落实在治学治史上,那就力求要严谨。这里严谨 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做学问的功底,二是做学问的态度。前者是治学的必要条件,而后者则是充分条件。没有深厚的功底,做学问就如水上浮萍,浮于表面;有深厚的功底却没有正确的态度,如急功近利或趋炎附势,其结果只能是害人害己并为世人所不齿。中外历史上,许多御用文人的所作所为即属后者。

六、善于办学与培养人才

中华文化渊远流长,人才荟萃,这与历代重视教育,勤予办学分不开。被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就兴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才施教,号称有三干弟子,七十二 贤人。

清末谭嗣同与黄遵宪在湖南长沙设时务学堂,梁启超应聘讲学,给青年灌输新思想。再如蔡元培清末办男女爱国社,民初又在北京大学倡导并推行兼容并蓄的学术研究风气,使之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

七、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在古代,能以身作则的文化人不胜枚举。墨子生平最贵实行而不尚空言。他认为言而不行是“荡口”,言义而不行义是“犯明”。清初陈确说得好:“为学原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近代蔡元培作风正派,生活严肃廉洁,不用私人等,备受人们赞赏。

八、重视体育锻练

中国古代教育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射”与“御”即体育。六艺所提倡的,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要德、智、体全面发展。

从经济价值上看,随着局势的演变,世界经济的重心已逐渐转移至亚洲太平洋沿岸,而这一地区可是以中国、日本、台湾、南 韩、香港和新加坡这几个与中华文化渊源极为有关的政体为领导核 心,大大提高了华文的国际地位。这是令人高兴的。

我们也需向传统的教育挑战。对待传统,我们应持“扬弃”的态度,既要继承发扬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同时更要敢于打破传统。人类发展史表明,人类的进步从某种意义讲,就是不断打破传统的结果。

(1989 年 11 月 19 日,在雪隆芙中校友会主催家长座谈会上发言大纲。 )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