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周刊:打造大马高收入国 转型成败在公平
信息来自:南洋商报 · 作者: · 日期:02-05-2010

2010/04/12

大马首相拿督斯里纳吉提出“新经济模式”,要在10年内把人均收入提高一倍,达到1万5000美元,并加强包容性,公平对待各族群;但为避免政治冲击,不取消为人诟病、已实施40年的保护马来人的新经济政策。

2010年4月3日是纳吉上任一周年,在庆祝顺利接任一周年前夕,纳吉提出了为大马经济转型而制定的新经济模式,试图为大马人民勾画一个美丽的愿景,希望在10年后,打造大马为“高收入国”,同时实行一个更公平的经济政策,不以肤色作为扶持弱势群体的基础。

最新一期《亚洲周刊》撰文指出,只有政策架构而没有具体落实方案的新经济模式具有三大目标,即在10年内把大马人民年均收入翻一翻,从现在的7000美元水平拉抬至1万5000美元水平的高收入目标、加强包容性,公平对待各族群,使所有族群皆能从国家发展中受惠、从2011年至2020年间,取得每年 6.5%的成长率,以达到永续发展。

新经济模式概念的提出已有一段时间,市场对这项政策给予很高的期待,不过,由于此次纳吉公布的只是政策架构,没有触及如何落实的具体内容,这让市场感到失望。

无具体内容人民失望

人们最大的关注点是纳吉是否会如人们寄望般废除推行已经40年的新经济政策,并以一套惠及全民的政策取而代之。

在 1970年推行的新经济政策目的在於扶持被视为在经济上较其他种族落后的马来人,有关政策原定推行20年,不过至今仍未取消。这项政策虽然成功制造大量的马来中产阶级,不过它却被其他族群感到被边缘化,以致阻碍大马的经济快速成长,造成大量人才外流,同时引起外国投资者的诟病。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40年前制定新经济政策的首相拉萨是纳吉的父亲,目前人们却寄望他能取消父亲所制定的政策。在英国诺丁汉大学修读经济系的纳吉显然也非常清楚新经济政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过在考虑到取消该政策所将产生的政治冲击,他显得非常谨慎,并选择按部就班。

党内外保守势力施压 经济改革显小心翼翼

在内面对党内保守派势力的压力,在外面对在野党势力膨胀的威胁,可是又希望在来届大选获得华裔及印度裔选民支持的纳吉在推行经济改革时显得小心翼翼。

他承诺在新经济模式下政府将重新检讨扶弱政策,以“迎合和容许更多竞争的经济政策”。

由纳吉的经济智库国家经济谘询理事会拟定的新经济模式报告建议扶弱政策应转向注重机会,而不是结果;现有的种族固打制应逐步废除。

纳吉表示,新经济模式重点将放在提高所有弱势群体的收入水平,尤其是月入只有1500令吉的收入家庭。根据2008年的家庭收入调查,58%的家庭收入每个月低于3000令吉,其中四成家庭收入每个月低于1500令吉。

纳吉承认,过去的扶弱政策没有帮助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甚至有人认为非土着至今无法在有关政策下受惠。他认为必须改变这种看法,再也不能容忍等待恩赐的思维阻碍新经济模式的推动。

纳吉也提出八大策略以改革经济,即激活私人领域,引领经济增长、开放优质劳动力,减低依赖外劳、创造具竞争力的国内经济、突出公共领域、履行透明而对市场友善的扶弱政策、建立知识为基础的建设、开拓经济增长来源及确保永续成长。

在新经济模式下,政府将把重点集中在金融服务、石油和天然气、棕油、电子和电器、旅游业及农业领域,寄望这六大领域能为国家经济创造新成长。

人才短缺·政策朝令夕改 大马外资日益萎缩

随着中国、印度、越南及印尼等国的经济崛起,流入大马的外资日益萎缩,在2008年,外资有回流大马的现象,不过这些外资主要是注入金融服务及分销领域,两者需要高水平的革新力及人脉网络,这都是本土投资者所缺乏的。

为了吸引外资重返,纳吉在新经济模式中把负责到海外招商的工业发展局改名为投资发展局,同时赋予更大的权力直接与制造业及服务业投资者进行洽谈,即时批准奖掖申请。

大马曾是外资的最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流入东南亚的外资一半是流到大马;不过,随着东南亚其他国家的经济开放,保护性质的大马投资环境渐失吸引力。在 2008年及2009年,大马的净资金流出达610美元。大马外资减少外因是邻国崛起,内因则是劳力短缺、人才缺乏、政策朝夕令改。

劳工法令已经过时

马美商工会主席尼克勒斯表示,劳工问题是外资不愿来马投资的主要障碍;他指出,大马有15至20条,与劳工相关的法令,有些是在1965年制定,它已不符合今天的局势。

由于薪金不高、工作时间长,制造业也面对劳工短缺的问题,各类工厂生产线需要依赖大量外劳;大马目前有200万名外劳及100万名没有准证的外劳,由于外劳人数不断增加,威胁国家保安,政府曾多次限制外劳的进入,不过在外资的压力下不得不多次改变决策。

求变过程必有阵痛 经济转型靠执行力

首相拿督斯里纳吉日前提出“新经济模式”,要在10年内把国人的收入提高一倍,达到1万5000美元,而关键就是进行经济转型,使到我国在2020年迈入先进国行列。

根据国家经济咨询委员会公布的《首阶段马来西亚的新经济模式》报告书,该委员会在新经济模式下,为政府拟定了一个涵盖八大策略性改革行动的经济转型计划,以协助大马在2020年达到先进国的愿景。

这八大策略性改革行动包括重新带动私人领域、发展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减少对外劳的依赖、创造具竞争力的国内经济、强化公共领域、落实透明与市场导向的扶弱政策、建立知识导向型的基础建设、加强成长元素,以及确保可持续性的成长。

《亚洲周刊》报道,经济师对新经济模式也许感到兴奋,不过普罗大众对该政策则没有任何感受,这也许是因为有关政策目前仍没有具体的落实内容。

再不改革经济恐滞涨

对政府提出在10年把国民人均收入从7500美元提高至1万5000美元,普罗大众皆持保留态度。

从事国际贸易的郭成伟对此表示难以想像,网络论坛则怀疑会有雇主愿意为僱员每年加薪百分之七,因此持有“听听就好”的态度。

经济分析师普遍认同新经济模式,不过,他们也认为,有关政策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如何执行。

报道说,大马在过往有许多很好的政策,不过因为执行力不彰,以致最终黯淡收场。

纳吉要求120万名公务员支持新经济模式,以确保该政策成功落实。

他表示,新经济模式在短期内将引发一些异议,一些领域可能面对冲击,然而,求变过程总会有阵痛。

他强调﹕“为了国家的长远力量,我们已不能再回避这些课题。”

联昌证券首席经济师李兴裕表示,大马经济基本面的改革已拖延过久,需要做出决策性的行动,以加速经济的转型,因此,整顿对大马来说不是选择,而是必须;他警告,大马经济若无法彻底改造,将可能面对经济滞涨的痛苦。

外资建议开放居留权 允许外国人才进大马

《亚洲周刊》报道,人才缺乏也使大马欲走向高增值经济体步履维艰。

槟城首席部长林冠英就指出,曾有外资欲在槟城投资,不过因他无法向外资保证能提供足够人才,以致外资转到其他国家投资。

大马劳动力百分之八十只有中学教育水平,根据当局公布的数据,在2007年,大马劳力市场七成五是低技术劳工,二成五则是高技术劳工,而邻国新加坡劳力市场的五成一是低技术劳工,四成九是高技术劳工。

马美电子产业协会主席王寿苔认为,政府需要解决人才外流的问题,因现有的很多政策不利年轻一代。在过去15个月,约15万名大马人到海外留学或工作。

王寿苔建议政府放宽永久居留权的申请,以吸引外国人才前来。

另一方面,政府在新经济模式下有意实行的限制聘用外劳政策,也面对劳工密集型领域,尤其是高度依赖外劳的领域,如种植业者的反对压力。

其中,马来西亚棕油局主席沙布里阿末近期向媒体放话,指原棕油领域目前最大的隐忧在于外劳短缺问题,即使油棕收成有所改善,但是,在外劳短缺的情况下,原棕油产能可能无法达到1810万公吨的全年产出目标。

此外,砂拉越的油棕种植业者也向政府申诉,指该州油棕业者受到劳工短缺的负面冲击,直接对棕油收成造成影响,这些业者表示,劳工短缺导致油棕鲜果串收成下跌10%至15%(没有收割或遗漏在园丘),这促使业者一年内亏损高达马币10亿令吉。

短期寻找转型利基 长期须靠培植人才

新加坡经济学家蔡全闵博士接收《理财第一》电访时透露,马来西亚要经济转型,新加坡和香港的转型经验值得借鉴。

他说,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本世纪初网络经济泡沫的破灭,新加坡政府居安思危,保持忧患意识,明确经济转型方向和目标,采取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大胆改革创新,如今已取得骄人的成绩。

后来,香港政府也借鉴新加坡的成功经验,改变思维,转变经济模式,所以在2008年的金融海啸打击下,这两个原本脆弱的经济体,很快就恢复元气。

他说:“新加坡和香港就是因为‘经济体质’已经改变,才能够承受得住金融海啸冲击。”

蔡全闵表示,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2005年决定转变经济模式,实现改革创新,寻找新加坡经济的新利基,包括鼓励更多外国创新产业到狮城投资,加速发展医药和生化科技,甚至还允许开赌场,拓展旅游业,都是在创造“利基”。

“马来西亚也应该找出自己的新经济模式和利基,不能再依靠旧模式和旧思维。”

他还表示,人才是一个国家经济转型的最大支柱,如果没有人才,一切都是空谈。

“加速培植人才,发展高科技产业及服务业,10年可以收效,这是转型的根本之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