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
信息来自:东方日报 · 作者:孙和声 · 日期:31-07-2010

2010-07-30
个人借钱消费,政府使用赤字预算来维持开支与刺激经济,是当代经济常态;但债务多高才算是可持续的,却是众口难调的事。有看法认为,重点不在于举债,若是用在生产性投资,消费可能带来更大的收益,是无须过于担心的。韩国便是个靠举债投资快速发展的实例。若靠一点一滴的储蓄来发展,韩国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大多数实践不同程度的市场经济的国家,都沫上了预算赤字上瘾症。这除了政治因素外(如讨好选民),也有经济因素与道德变化在起作用。传统上,节俭是美德;但有些经济学家认为,节俭无足以启动与维持经济增长。

1705年,有位荷兰裔英国医生写了本名为《蜜蜂的寓言(The Fable of Bees):个人劣行即公共利益》的书,认为要促进工商业繁荣就应鼓励个人多享乐消费。据知,这本书当时很畅销,甚至因被指败坏社会风气被查禁。 90年代,美国也有人鼓吹贪婪是好事(Greed is Good),最终成为引发金融海啸的主因之一。

这种个人劣行为公益的理论,被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英国经济学家凯因斯定名为「节俭的悖论」(Paradox of Thrift),这成了他有效需求论的思想依据,提出了预算赤字拯救资本主义论。二战后到1970年,这一主张为大多数国家的官方经济理论。 2008年海啸后,更是主流中的主流。其结果是,主要国家的公私部门总债务,从在1995年占GDP约200%,剧升至2009年的300%。最近,英、法、德、意等均要大刀削赤,可又引发一番争论。一方认为,大刀削赤会使脆弱的复苏;另一方则认为,只有削赤才能让人有信心。在物价相对稳定情况下为可长久的经济增长奠基。典型的凯因斯主义者克鲁曼认为,在这关键时刻削赤字,可能引发历史上第三次大萧条。

凯因斯主义的基本主张是,在没有政府大力干预(如财政赤字)下,资本主义定会发生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其结果将是失业涌现、收入递减、经济停顿、社会动乱。

反之,30年代发生世界性大萧条前的主流经济思想则主张:供给会创造其需求,市场本身会有自我调节、修复的力量,不会发生生产过剩现象。政府只要把持好健全的财政政策与稳定好物价水平,失业就会自动化解。因此政府应少管闲事。当代已没有纯资本或纯计划型经济。凯因斯与非凯因斯有关如何对待国家、市场与企业三方关系,主要是程度的差距。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