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与逻辑性的理财规划
信息来自:南洋商报 · 作者:叶德利 · 日期:11-11-2010

感性与逻辑性的理财规划 2010/11/03 当我们发现钞票开始赚得多、花得也越多时,心想可能是需要理财师的时候了。不过,我们真的需要理财师吗?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了,毕竟理财师有其在市场上生存的道理。理财杂志上发表的人寿保险规划师、理财规划师的众多言论。一个人的生活规划、多少岁结婚、多少岁买房子、多少岁退休,这些理财师的意见似乎让我们觉得,我们的生活规划应该由别人主宰。 生活本是一门艺术,每个人都是自己舞台的主角和导演。对于那些抱着“天生天养”想法的人而言,生活就更加不可预计了。例如,两人未来的结婚典礼上大概需要多少费用、未来孩子的教育费用会花多少费用,这样子的理财算法似乎有点节外生枝。这是因为我们一生人应该在有生之年,按照自己的意愿过好我们的生活;未来结婚、未来孩子的教育费用等需要多少钱,就好像把人的生活禁锢在一个程式化的步骤。 回报高而非投保高 若说我们按照全家人的年龄,进行一种可以跟进的理财规划,那么,是有一些事情可以被定下来的。例如,自己的年龄、妻子孩子的年龄都可以按照规划进行,只要不突然死亡或者离婚的话,都能按照预定进行下去,但估计也没有人愿意把离婚写到计划里吧? 相反的是,理财师又总会说投保额不到多少就很危险这样的话,极大化金钱投保和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了解理财或保险行情的确重要,但是这样说的话就有点把顾客当成傻瓜看待了。这是因为,既然理财师们能算出风险的几率有多高,那他们就更应该确实的说,投资或投保回报有多高才对。风险和回报总是正比的,理财师应该更多给人投资回报高的策略,而不是一味的教人要投保高。 但是这也难怪。因为依靠理财规划师、寿险规划师给建议生活的人,你若不是家财万贯金钱没地方投,那就是不爱动脑筋的人。无论如何,理财师总可以对我们提点建议,只要代价不是高昂的理财费就行。重点的是,与其教人为各种不幸的事做准备,还不如叫人如何多赚一些钱,才是关键的。 “开源节流”还是钢铁一样的理财规律。因为我们的生活总受到通货膨胀、经济不景气的困扰,通往财务自由的境界就是“开源”,即是多赚一些钱。细心的观察市场需要,动动脑筋想些创意点子赚些钱,哪怕多一份兼职也好;相反的,对于老年人而言,重要的是管好自己的养老金,一定要保持身心健康,没必要投资那些自己看不懂的产品,除非自己愿意相信可以投靠的人。 人生财富的积累,有时好比买福利彩票。在某些人看来,要推算中奖的概率本来就是傻到家的事情,但开奖前几天的发财期待偶尔总是让人陶醉。我们可以选择相信中奖几率绝对不是零。关键的是,我们是在用逻辑性思维来衡量感性的事物,还是在用感性思维来衡量逻辑性的事物。 衡量自身财务情况 对于“节流”,它就是这样介于逻辑性思维与感性思维之间的消费选择。消费者在购买感性商品时格外有逻辑性。例如,我们的确凭感性购买了商品,但过程却是逻辑性的。例如我们会常说:“这个花瓶不错,就是没有地方放”、“这衣服实在漂亮,就是和我不搭配”、“真想买这辆车,可是买了也用不上”此类的话。 购买房子即是一种既感性又逻辑性的行为。我们若是用感性思维,来购买需要逻辑性思维的股票投资或金融产品,那么,风险就会产生了。重要的是,消费者可以通过感性的内心想法,与逻辑性的现实之间的对话衡量,最后才决定是否要购买,即可达到“节流”的效益。 我们日常消费中的许多事情事物,即可能是感性也可能是逻辑性的。所以,结婚生子、教育费用、生活开支、退休生活当中,哪些属于感性消费、哪些属于逻辑性消费,相信理财规划师们也是很难给予准确答案。毕竟,春江水暖鸭先知,自己的财务情况还是先交由自己来衡量一番为好。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