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和声: 大马经济的出路
信息来自:当今大马 · 作者:孙和声 · 日期:07-03-2011

2011-03-04
为了在不进行政治改革的条件下,提高经济效率与成就,以便巩固政权,纳吉政权提出了高收入国的目标,以期能把大马的人均收入从2009的约6700美元,倍增到2020年的1万5000美元。

对于人均收入,应认识到,这只是单纯以各自(Nominal)国民总收入除以总人口数所得之数字,它并不等于每个男女老少均获得等额的收入。伸言之,若一国的分配结构很不均,人均收入的增加也可能加剧贫富两极化。

生活困苦者或超过五成


NONE就大马而言,以衡量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来看,从1985-2009,均大体在0.45间徘徊,而0.45则是个不均偏高的警戒系数,西北欧国家则大体在0.30上下,较大马、中国、泰国等平均得多。

因此,就大马言,较实用的衡量法应是个人或家户的月均总收入。在2007年,有57.8%的家户月均总收入低于3000令吉(而其中38%低于2000),而在2005年,家户月均支出则为1953令吉(一户平均4.4人,全国有约580万户)。若考虑及这几年的高通膨,生活困苦者应会超过50%!

症结在于产业无法升级

何以大马人的家庭收入难于显著提升?原因是多重的,既有思想心态的成因,也有政策与制度的成因,如土著对非土著的二分法;寻租者只兴趣搞虚业与快速致富而不爱搞脚踏实地的实业(如在1984-2005,曾配发540亿令吉的股份给土著,可最终只剩20亿留在土著手中),政联公司高层多按政治恩庇(patronage)分配职位而非量才录用、以才取人;国家的产业政策,如汽车政策无助于强化本国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法治与治安日趋恶化,朝令夕改等。

从纯经济的角度看,问题的症结在于无法从高人力资本与物资投入型经济,转入创新与知识推动型经济。约言之,就是产业升级(industrial upgrading),失败与生产力增长缓慢。众所皆知,持续稳定的高薪资,是建立在高生产力与高增值产业的基础上的,如日本、德国等便是以生产高增值的制成品与高自动化来维系其高薪资。

引进外劳导致进退失据

NONE反观大马,虽也是世界上主要的贸易国,且制成品通常可占到出口的70%以上,可却是以以进口养出口的来件装配型加工贸易为主。若不能把这些低端的经济活动提升到中高端的经济活动,自也难大幅提升员工的薪资水平。

按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规律来看,随着一国工业化的深化,人力供给会出现短缺,而逼使产业升级,可大马则力图用进口大量非技术性廉价外劳,来延续低薪资,低端的高劳动力投入型产业。这种落后于形势的政策,正是大马卡在中间,进退失据的主因。

说起来这也与大马的教育政策与培训风气不盛有关。比方说,大马一贯以来就不够重视技职教育与专科教育,使得人才供应出现长期的短缺趋势,这难免大大地抑制了产业升级的动力。反观德国,以及仿效德国的台湾,就很重视技职与专科教育,遂使德国能快速超越英国这老牌工业国,而台湾也能快速地推进产业升级,进入高收入国。

大马重朋党驱动大型建设

NONE历史地看,就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及缺乏天然资源的国家言,他们能够赶超 (catch up)老牌工业国,关键在于快速的工业化,及工业化的高度化与深化;而要实现这一宏愿首先须把单纯的劳动力转化为有专门技能、知识的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以及持续地重视研发与创新。

反观大马,却常偏重朋党驱动(clony drive)的大型硬体建设,且常是实用性不大的威望项目(prestige project),徒然消耗了许多宝贵资源,甚至是政府债台高筑。若不彻底转向,改变这些不良行径,就只会被重视利益、实力与效率的区域化与全球化所边缘化,成为消失中的中等收入国 (missing middle)。

转向服务业或是一大失策

此外,在工业化尚未深化便已退化的大马,过早转向注重消费取向的服务业,恐怕也是一大失策。目前,过度重视消费与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的英美,已因吃了金融海啸的苦头,而重新思考再工业化(re-industrialization)的可能性,大马的经济转型计划ETP却偏重消费与服务业,显然是避重就轻,逃避必要挑战的回避策略,它恐怕只会加速家户债务危机,而非提升普罗大众的实质收入。易言之,是个短视近利的掂轻怕重的政策。

进而言之,由于土地、劳动力供应递减,以及年轻一代的择业观的改变,棕油业的创业创富创收利,也将很快走到其极限。总而言之,产业不能升级,生产力不能大幅提升,一切都是空谈。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