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风雨路专题系列1:日战工潮洗礼血泪交织 巴士也走过风光日子
信息来自:南洋商报 · 作者:彭秋福、陈绛雪 · 日期:12-03-2011

2011/03/08

先进国也好,发展中国家也罢,在世界各国的公共交通系统里,巴士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就像摩天楼需要稳扎的地基,万丈高楼平地起。

国内川行市郊城镇的公共巴士走过近80载岁月,从昔日的辉煌风光,到今日苛延残喘,兴衰起落的更迭过程,叫人不胜唏嘘。

听巴士业前辈叙述这个行业的发展史,堪比风雨华教,披荆斩棘,血泪交织。来到2011年,政府成立的公共交通委员会正要大展拳脚、大事整顿公交系统,状观夺目的捷运计划蓄势待发,准备奠立新里程碑,在这个大时代,公共巴士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马来西亚巴士业历史可追溯至三、四十年代。目前所知的最早巴士公司,是于1936年创立,2002年停驶的和合巴士,之后几年,一直到四十年代初期,国内巴士公司如雨后春笋、生机蓬勃的迅速发展。

早期叫蚊子巴士

最初的公巴都是由个人经营,只在主要城镇川行。泛马巴士业者公会执委陈子和说,最初的公共巴士,是小型霸王车,或称“蚊子巴士”(mosquito bus)。

雪兰莪联成巴士有限公司(Len Seng Bus)总经理洪桢良则指出,当时的公巴业主要是以槟城和新加坡为集中点,即海峡殖民时代最重要的港市,远比后来才发展的吉隆坡繁荣先进。

“当时吉隆坡这个内陆城市的地位次于槟城和新加坡,人口比这两个地方少,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重心才慢慢转移到吉隆坡。”

联成巴士有限公司就是于1938年在吉隆坡成立,70多年来一直都在文良港地区服务,与和合及雪兰莪巴士(Selangor Bus)算是雪隆一带历史最悠久的华人巴士公司。

该公司尚保留着的珍贵记录显示,第一代业者是几名合资股东,即Tai Hong、Chan Lee及Tee Sai等人。

资料皆以英文记载,三人中文名已难考究,但执业期只有几年。日军入侵后,巴士业停止服务,至1945年重新运作后,该公司由戴氏家族收购,目前的业者是拿督戴余庆(译音,Tai Ee King)。

隆仅剩两家苦撑

63岁的洪桢良追叙,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只有几个主要城市如太平、槟城、新加坡和吉隆坡有公巴,路线也只有两三条。

当时著名的吉隆坡华人巴士公司有联成、雪兰莪巴士、联巴士及和合。物转星移,如今只剩联成和雪兰莪巴士两家仍在苦苦支撑。

“那个时候,最大规模的公司,巴士最多也不超过20辆,一般公司只要几辆就已够用。当时道路系统不完善,住宅区很少,平均每30分钟一辆巴士,繁忙时段20分钟就有一辆,没塞车,巴士很准时。”

联成最初服务的路线只有热水湖、鹅麦及文良港,至今增至10条,其中以往返彭亨路及隆市中心的路线最悠久。

局势动荡的六十年代,公巴发展没有面对挑战,唯一的竞争者是火车服务(Komuter)。由于公巴属短途服务,而且载客量有限,乘搭火车的乘客反而比较多。

“巴士服务时间,从以前到现在基本上大同小异,清晨约6时开第一班车,至晚上11时末班车。不过,每辆巴士平均有3个人服务,一名司机,一名剪票员加一名技工,像赛车队那般有系统。”

日治时期全国全面停驶 车费2仙仍赚钱

联成当时成立仅3年,便在1941年遇上日军南侵,两个月不到即攻占吉隆坡,英军退守新加坡,马来亚沦陷于蝗军手里。

3年8个月的黑暗期内,日军极尽掠夺之能事。联成巴士公司的记录显示,该公司当时的7辆巴士悉数被日军掠夺,一些巴士公司的资产甚至被焚烧。至此,全国公巴全面停驶,日军统治多久,公交系统便断绝多久。

1945年日军投降后,联成于同年9月30日重新营业,但却一辆巴士也没有。全国各地的巴士公司,几乎“空无一车”。

重新运作的联成巴士公司为戴氏家族所有,时局虽然艰难,仍筹资购置3辆新巴士。

洪桢良说:“虽然只有3辆车,但在那百废待兴的年代,已非常足够。那时车费约1仙至2仙,已不算便宜;二战之后,车资上涨到5仙,算是挺贵的了。”

比起今天的生活水平,那个年代的巴士车资其实算不上“大众化”,能坐车的大多是小康阶级,毕竟当年的巴士业是一门“赚钱的生意”,不仅是为普罗大众提供便利的服务。

513冒险行驶老板跟车

1969年发生“五一三”事件后,巴士公司不敢投入服务,但业者和司机为了生活,不得不铤而走险!

联成巴士公司就在文良港,服务路线也集中于往返彭亨路及隆市中心一带,当时的中南区、秋杰路、峇都路等都是情势最紧张的地区,偏偏也是联成巴士的服务路线!

全城戒备、人心惶惶,全国陷入紧张状态,当时巴士业以华人头家为主,大部分司机也都是华裔,其他巴士公司尚且不敢“轻举妄动”,何况是近在咫尺的联成巴士?

老板司机华人为主

“当时根本没有人敢出车,但那个时候的司机,早已不是高薪人士,就像一般的劳工,手停口停。大家为了生活,也只好冒险和命运搏斗,老板还亲自跟车,大家都很紧张、很担心……”

洪桢良说,事发初期,每天只有一辆巴士服务,最多只行驶两小时。事发后两星期,也只敢出两辆巴士……事情虽然很快过去,戒严期也不长,但整个公巴业却在整整4个月后才恢复元气,平均蒙受两个月的亏损!

60年代罢工陷瘫痪

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初,政坛风起云涌,工人意识抬头,全国各地许多领域都掀起一阵“罢工潮”,巴士业也无可幸免。

“五十年代,工会力量强大,领袖很有影响力,老板也要敬畏三分。能当工会领袖者,必须得到众人一致推崇,不是谁要就能当,所以很多人都觊觎这个位子,既可呼风唤雨,心术不正者更能谋取私利,为自己挣一些好处。”

洪桢良形容,1965年的罢工潮很轰动,就像传染病一般,在全国各地蔓延开来,许多领域几乎陷入停顿状态,吉隆坡和几个主要城市地区的巴士业也陷入窘境。

“工人要求加薪,劳资谈判破裂,雪隆一带的巴士公司,比如联巴士(Len Bus)、雪兰莪巴士(Selangor Bus)、和合巴士……都受影响。”

老字号联成无影响

罢工潮蔓延,司机不开车,许多巴士公司只好暂停服务,情况相当混乱。所幸联成巴士的福利,当年在同业里算是数一数二,尽管也有强大的工会,却是极少数不受罢工潮影响的巴士公司,至八十年代,联成巴士这家吉隆坡老字号,依然很有名。

该公司成立至今只经历一次罢工,反而是在2004年,虽然没有六十年代那般“轰动”,事后离职的雇员却多达73名。

“后来就没有工会了,一直到现在……”

谙英语才有资格驾驶 司机薪水比银行主管高

70多年来,人事变迁极大,唯一不变的是巴士永远需要司机来驾驶,只是司机的身价已从早期的“高薪专业人士”沦落到“低于贫穷线”的低收入群,没人要当,逼得巴士公司不得不要求政府开放条例,让外劳当司机。

三十年代的巴士司机都是公司合伙人,即巴士拥有人,司机本身至少需拥有一辆巴士,才能成为司机或开设巴士公司。

当时一般人月薪平均6元至9元,洪桢良的祖父身为渣打银行的部门主管,月薪也不过18元,巴士司机月薪却高达39元,等同经理级收入,只有受过教育而且谙英语者,才有资格驾巴士,是甚具地位的“高薪人士”。

独立后地位下跌

好景不长,二战到1957年独立后,历经巨变,司机地位开始下跌,从人人称羡的高薪人士,变成挣钱糊口的普通行业。

洪桢良解释,此后,司机只是负责开车的雇员,不再是合伙人,不需要拥车,更不一定要受过教育才能考巴士驾照。

据了解,到了今天,巴士司机月薪仅850令吉,或一天约8令吉,要辛苦加班、载更多客赚取佣金,才有约2000令吉收入,在城市地区,这样的收入还低于贫穷线。

每月刊登征聘启事 本地没人要当司机

洪桢良说:“我们几乎每月刊登征聘启事,但没人应征。在中国,一登征聘司机启事,就有几十人应征,可见本地情况有多糟!”

在五十年代,国内巴士业大多由华人经营,司机也以华裔居多,至七十年代才成为马来司机的时代,八十年代之后,则是印裔司机居多,如今华裔巴士司机不到15%,其余都是巫、印裔,专业与否,则是另一个问题。

司机身价低是一回事,但洪桢良坦言,从过去到现在,司机一直是公司最重要的人,巴士由司机驾驶,乘客的生命也都操在他们手上,除了一纸驾照,还要面对种种问题。

“车夫是巴士的‘头’,要控制局势,要为生命负责,责任大,压力大,还要面对突发状况和各种各样的乘客态度,少一些耐心都不行。

公司盈亏看司机

“巴士公司盈亏,同样看司机,他们是为公司赚钱的重要资产,没有司机,公司空有老板和文员也不能运作。虽然现在采佣金制,但若司机不够积极,公司也没有钱赚。”

冀准雇外劳驾巴士

司机供不应求的今天,泛马巴士业者公会向陆路公共交通委员会提呈的建议之一,便是要求政府开放政策,允许业者雇外劳当司机,解决司机严重短缺问题。洪桢良认为这是暂解燃眉之急的可行方法。

“现在全国有15万辆公巴,若政府答应开放政策,允许我们请外劳,只要能请到1000名司机,就能填补至少30%的空缺。而且这1000名外劳司机,也只够应付城市地区的巴士,不包括外州。

无力高薪请司机

“没有司机,有巴士也没用,资金雄厚的快捷通虽然可以一次过购买几百辆巴士,但司机严重短缺,再多的巴士也是枉然!”

与此同时,巴士业者连年亏损,早已无力高薪请司机,即使把月薪提高至2000令吉,也未必请到人。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