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和声: 捷运系统应从长计议
信息来自:东方日报 · 作者: · 日期:10-03-2011

 2011/3/9

一向以来,大马政府的许多重大公共政策与工程,都给人一种太过精英主义,缺乏透明度,及缺乏公共参与的印象;也因此,常出现失误与腐败,如“利益归私人,损失归公家”的不良现象,这对全体公民是极为不公的。 同理,债留子孙也是既不公也不道德的行径。

由于这类事情频频发生,如巴生港口自贸区( PKFZ )事件,因此,耗费巨大的工程如巴生谷捷运系统( Mass Rapid Transit , MRT ),实不宜仓促开工,而宜从长计议。 自 1997 - 1998 年金融货币危机以来,大马的经济增长率日趋放缓,主因实在于制造业与出口已失去 1990 年代初期的那种强劲动力,使得经济增长不得不转向依靠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 然而,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毕竟有时而穷,而不可能在经济增长大步放缓的条件下长期持续。

若亏损等政府纾困

也因为这个因素,纳吉政权排山倒海式地出台了一系列的经济刺激计划。 这些计划中,许多大型项目,如对边际油井( Marginal Oil Fields ,油量少于 3000 万桶的分散式小油井),便经由所谓的“风险共担合约”( Risk Sharing Contract )方式,交由缺乏实力的本地私人公司去开采(而不是实力更强的国油本身去开采),明显地给人一种为某些人开财路的感觉。

至于 MRT ,表面观之虽为私营化项目,却是名为私营出资,实为政府担保的大工程,若中途出错,免不了又得用本应花在人民身上的钱来纾困( bail-out );更何况承建者没有经过公开投标就取得项目,给人的印象就是政官商之间在搞利益输送。

此外,大马公共工程也常出现最终成本远超出原定预算的常态,如吉隆坡大使路新国家皇宫,而这些突增的成本又常由政府,而非承建者来承担。 约言之,就是有赚就进私人口袋,赔钱就由政府承担。

从可行性的角度看,虽说捷运是项公共服务,可若是成本太高,完成后票价也订得过高,或者是客运量不足,而出现长期亏损,政府是否应长期补贴之?

如台湾高速铁路便出现了巨大长期亏损,以至于本应是政府零出资的项目,最后变得由政府来承担损失。 (据知亏损额到 2009 年已高达新台币 4000 多亿元,约 400 多亿令吉)。 同理,中国的高铁计划也出现巨额负债,且客运量也不足(原因之一在于票价太高)。

就大马来说,由于要发扶持国产车,大马基本上已形成了一个汽车社会,且即便在人口最多的巴生谷,人口密度其实也不算太高,排屋多,组屋相对少。 加上天气炎热、治安不佳,道路设计不佳,骑脚踏车风气不盛,人口分布不够集中。

目前郊区( Sub-urban )发展快速,某些情况大新兴地区会逐渐取代旧区,如在巴生便有人说“皇城”可能变为“荒城”(因有势力的发展商,可促当局把一些设施移到其发展区,以实现升值),这都可能影响到各地客运量。

提升巴士班次更实惠

实则,有人便提出巴士捷运系统( Bus Rapid Transit , BRT )来取代 MRT 。 我看,就现阶段言,多发巴士执照给个体户,以增加巴士班次频密度( Frequency )方便巴生谷交通往来,应更为实际实惠。

毕竟,政府已债台高筑,居民债务也日趋升高,且其他州、地区也更须得到公平合理的发展。 与其用政府担保,工程不透明,雇用大量外劳而非本地劳工的方式来搞“一级发展”,不如考虑更公平合理的多元平衡发展,尤其是“人力资本”的开发。

大马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主因,在于政策与制度缺陷,以及不能充分育才与留才,而非硬体建设。 实则“制度资本”如廉政,才是当务之急。 约言之,在政府已陷入财政困难的现阶段,捷运并非当务之需,而是个可从长计议的不急之务。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