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风雨路专题系列 2: 谁偷走巴士王国的乳酪? 华资企业从极盛到没落
信息来自:南洋商报 · 作者:许世平、陈绛雪、冯运达 · 日期:12-03-2011

2011/03/09 

位于芙蓉邓普勒路路边的“和合巴士有限公司”修车厂,多年前笛声与引擎声浪喧闹,现在却野荆山棘丛生,沦为萧瑟荒林。

这么一家华资企业由极盛转衰,以至颓败收场,令人不胜唏嘘。

英殖民时期,一般公共交通为火车与德士,至 1937 年,政府策划推动一批人合资创设巴士公司。

初创时期,和合注册资本仅 8 万令吉,缴足资本约 4 万令吉,据悉,当时也只有股东才能受聘为公司职员。

隆芙路线和合火红

独立后,和合注册资本增至 200 万令吉,共有 197 名股东。当时巴士服务路线遍及吉隆坡、芙蓉、士毛月、蕉赖、加影及瓜拉冷岳等。

二战期间,该公司巴士全被日军征用,受严重破坏,光复后,才从蝗军手里取回一辆巴士及从森林处拖回另一辆巴士,从新启业。

每天载客 7 万人次

七十年代及八十年代的全盛期,和合拥有 130 多辆巴士,川行路线多达 50 条,员工超过 300 名,高峰期每天载客超过 7 万人次。

当时隆芙旧路载客路线挺火热,一些搭客要从窗口挤进巴士内抢位,和合几乎就是一个路标和一个时代的缩影。

然而,该公司在 1994 年每月亏损近 10 万令吉,债台高筑,继而面对清盘抵债厄运。

被遣散的员工向政党求助,通过法庭兴讼,追讨拖欠的薪酬、公积金、超时津贴及退休金,后来该公司全部资产,包括残旧巴士都悉数拍卖。

官联机构抢线竞争

2002 年后,一切成为泡沫和历史。

是谁偷了这个巴士王国的乳酪?有人说,周遭环境的改变导致它颓败,隆芙大道及南北大道全线通车、私家车愈趋普及,均使公巴业陷入发展瓶颈,加上官联机构创立的新巴士公司抢线竞争,更加速其衰败。

对于和合不体面的结局,很多前股东或员工至今仍不想重提伤感的往事,既感叹“是非成败转头空”,更对这个行业的艰困处境唏嘘不己。

和合前股东陈绍基 靠和合薪饷分红生活

住在芙蓉美嘉威花园的 67 岁和合前股东陈绍基,还保留着父亲于 1954 年在芙蓉端姑慕纳威街巴士终站拍摄的一张全体照,以及一张持股证书,当时其父在和合巴士担任总书记。

他说,当时参一份股的资金为 300 令吉,虽然今天已折损殆尽,变成一张废纸,但他仍认为当时是挺好的一项投资,最好的时期,一年分红两次,最高记录一次获得整千令吉红利。

辉煌期日收 4 万元

他说,那时候很多家庭,就靠和合提供的薪饷及股东分红生活。

“我在 1966 年应聘为剪票员,后来连迭升任司机及计银员, 1987 年后还先后升任副站长及站长。”

他说,七十代是和合的辉煌期,那时的周末或星期日,一天总收入约 4 万令吉,的确是遍地黄金的时代。

“那时有十多家公司的员工都搭和合巴士上班,川行路线延伸至首都各花园区,包括宝敦花园、宜力花园、六里村等……”

他说,由于客源超多,公司必须从芙蓉调动巴士支援,平均每隔 5 分钟就有一趟服务,生意简直超好。

“之后,公司沦落至拖欠薪酬,员工的退休金或恩俸金也都没着落。

“我与和合维持 35 年宾主关系,最后一切归零,的确很可惜。” 政府没保障经营权

他说,因为政府没有给予保护及奖掖,不像殖民政府早期给予巴士经营者特定载客路线的经营权保障,以致和合的载客路线频频被其他公司干扰和抢客。

“只有严格管理,才可能永续经营,公巴服务是一项现金流动庞大的生意,搭客没法赊账,一上巴士就要掏钱。”

他说,较难忘的是,当时每逢农历元旦,大家仍需要照样工作,他须订购蛋糕、煲粥,慰劳和他一起打拼的员工同僚,然而到了今天,大家都已失去联络。

塞车是巴士死穴

一名前股东说,和合固然是给时代淘汰,然而,更大的因素是环境形势所迫,因为政府一直严厉管制车资,业者要涨价,必须向政府申请,巴士票价低,营运开销大,管理粗疏及缺乏系统,都是弱点。

此外,因为没有大股东,多数属散股,每次召开股东大会都是吵吵闹闹,莫衷一是。

“很多员工对和合的倒闭清盘没有多少留恋,也没留下什么记录,甚至连照片也没有。”

他强调,经营巴士需投入巨额资金,需电脑化及培训员工,更需要政策支援,而吉隆坡交通严重堵塞,是公巴业最大的死穴。

早期施政业者称道

三十年代至今,公巴业历经数次巨变和严重冲击,然而,比起近年饱受业者非议的政策,早期独立初期的施政,至今仍为业者称道。

成立执照局管制

泛马巴士业者公会执委陈子和说,二战前,称为“蚊子巴士”的小型霸王车由个人拥有,不受法律管制,二战后逐渐失控,衍生各种问题,业者各自为政,随意调整车资,而且只挑赚钱路线载客,也没有学生巴士服务。

独立后,当局在 1958 年实施交通法令,规定各区个人巴士业者合并为巴士公司,业者开始推出小巴载客。此外,当局也成立执照局,负责管制公共巴士业。

为了规划服务路线及整顿杂乱的巴士业,当局只发一张综合准证予每家巴士公司,划分出个别载客范围和路线。不论赚钱与否,都必须提供服务,业者可用赚钱路线的盈利补贴亏损的路线。

开辟路线先听证会

在法令下,大家各踞“地盘”,谁也不能越界,新巴士公司若要开辟新路线,当局便先召开听证会,听取该区原有业者的意见,再审查申请者背景,决定是否批准申请。

泛马巴士业者公会主席拿督欧斯法说,当年的政策以业者与乘客利益为先,发出准证前做好审查工作,诚属公道。

华人领航互不侵犯

雪兰莪联成巴士有限公司总经理洪桢良也说,六十年代前,巴士业是华人领航,虽有竞争,但互不侵犯,各有各赚,皆大欢喜,不但赚钱,还能向银行贷款,是非常蓬勃的生意。

“以前的联成巴士,还自行在厂内组装巴士呢!”

前机合巴士公司掌舵人童玉锦 : 机合招德士司机入股

前机合巴士公司掌舵人丹斯里童玉锦说,过去巴士公司创业不易,非常辛苦,靠大家艰辛不懈的奋斗,才把巴士业经营好,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

这位华团耆宿说,机合巴士由其父亲一手创办, 1936 至 1937 年间,其父招德士司机入股,筹措一笔款项,以当时 1 万 8000 叻币组织巴士公司。

早期的德士司机属个人操作,没有公司或公会,因此,一批华裔及印裔司机响应其父号召入股。

当时童玉锦虽然尚在念小学,但一路见证父亲努力创业、组织公司,有关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机合投入操作一段日子后,日军南侵,迫得暂停操作 3 年 8 个月,至和平后才复业,继续为公众提供巴士服务。

战后赚钱更难

不过,战后赚钱更难,公司上上下下都做得很辛苦,可谓一步一脚印的走过来。

童玉锦离校后,便到机合巴士服务,一做 40 多年。

“当年在吉隆坡川行的巴士,都来自八家巴士公司,除了机合,其他七家是东方、和合、联成、联志、雪兰莪、 JTC 及斯里再也。”

他说,到了八十年代,由于政府要市区巴士公司合并,机合也得到某家公司献议,虽然价格不太理想,但在迫不得己下,也只好接受。

童老指出,原有八家巴士公司,目前只剩下联成及雪兰莪还在提供服务。

隆路窄交通不完善 迷你巴士一炮而红

吉隆坡在 1975 年道路狭窄,交通系统不完善,迷你巴士“一炮而红”,它仅收费 40 仙,每辆只载 16 人,川行路程最长 6 里,比起停停走走,动辄耗上一个多小时、川行路线长的公巴省时方便得多。

后来,靠载客多寡赚取佣金的制度,导致迷你巴士司机和剪票员罔顾职业责任,鲁莽超速驾驶、超量载客,引来市民强烈不满。政府最终于 1995 年冻结迷你巴士执照,改以“城市小巴”取代,但后者寿命亦不长。

迷你巴士及城市小巴令传统公共巴士业者经历一场“艰苦战役”,尽管撑到现在,但原本有条理的公交系统已被破坏殆尽,至今仍翻不了身。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