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和声 : 大马工业化的成就与局限
信息来自:东方日报 · 作者:孙和声 · 日期:02-05-2011

2011/5/2

18 世纪英国发生产业革命以来,工业化便成为各国追求国富共强或国富民强的主要途径。 二次战后各国的经济增强,大体上也是以工业化优先为策略重点,一直到 1980 年代信息技术开始普及化时,服务业才被视为重要的发展策略。 只是,历史地看,对具有相当人口规模的国家或地区言,成功的工业化依然是富国裕民的最有效与快速的途径,如德、日、台、韩,甚至是 1980 年代前的新、港。

跃过工业化阶段而能成功全面脱贫的国家,只限于一些小国寡民的经济体,而不会是中、大型经济体。 即便是以信息产业闻名的印度,也只有百多万人从事相关的服务行业,在 5 亿多工作人口中,算是质高量小的精英行业,这也是何以,印度的人均收入远低于中国的主因之一。

此外,从技术等级决定国家等级的角度看,工业化的成败也是决定性因素;毕竟,软实力也要有硬底子来支撑。 尤有进者,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环境,如有效地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加速都市化与人口集中化,人均收入普遍提升等基础条件,基本上均是靠成功的工业化促成的。 有句话说,无农(粮)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而成功的工业化,正是提升农业生产力(土地整合与生产机器化)与开创商机的中枢。

快速致富心态揠苗助长

那么,要如何才能实现成功的工业化? 这涉及了多种国内外因素,如国际环境、政府政策、市场容量等。 基本上,对非共产国家言,冷战时期( 1950 - 1990 年)是搞工业化的最佳时机。 之后,由于政治、军事与意识形态在国际社会上的作用递减,更多的国家转向注重务实主义与经济竞争,逐渐激化了竞争环境。

就政府政策言,如何适时适度地扶持本国具有竞争力与比较优势( comparative advantage )的产业,也具有关键作用。 可以说成功的工业化国家,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程度地扶持过本国的幼小产业,使其有壮大的时机。 只是,这政策也易于阻碍进一步的发展。 菲律宾工业化失败,主因便在于初期的被扶持者,成了进一步工业化的阻力。 在大马,受扶持的产业与赢家,也常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就市场容量言,对大马这类中小型经济体来说,出口创汇是个重要策略;况且,出口、创汇与产业升级是互为因果的条件。 首先,出口有助于扩大产业规模,产生有利的规模效应( scale effect ),尤其是像汽车工业这类产业;其次,做为发展中国家,其工业化本质上应是种“赶超型工业化” ( catch-up industrilization ),也就是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赶上先进国,或缩小二者间的差距。

要赶超,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向先进国购买先进或适用技术与生产设备,中间产品与技术服务等,而这是要花钱的,若没有足够的创汇,便会导致不可持续的长期赤字与经济危机。 日、台、韩能够在很短时间内赶上先进国,便因为他们花了巨资购买先进技术与设备,而后在这基础上借力使力向上提升。 若只一昧依赖外资的技术转移,其成就将有限。

于此,也涉及了产业链( industrial chain )的课题,即在研发、设计、采购、生产、批发、零售、物流、仓储等流程中,有能力抓住价值较高的环节与否。 即便在同一个生产流程中,也有中、高、低端与增值的环节,若只安于低端、低阶、低增值环节,那就只能安于低收入,而非中高收入国。 大马的问题,便是长期安于束件装配的层次,而无法提升其价值链。

为何台、韩能,而大马却不能提升价值链? 这应与族群主义、教育与培训政策、政联公司的作用及快速致富心态有关。 比方说,除了有名无实的国产车或有限的资基企业,如顶级手套等外,大马举不出几家具有国际知名度与竞争力的大型制造业。 此点,也反映在大马股市中,主力股均是银行、建筑、种植、通讯等传统产业,富豪也多靠这类经济活动发达致富,且多与政治关系有关,基本上可以说没有“科技新贵”。

反观台湾,则是科技新富新贵辈出,以至大马科技产业若想有大作为,还得到台湾寻找出路。 实则,大马股民对科技股认识也颇有限,在创业资金( venture capital )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这也限制了科技产业的发展。

实事求是地说,发展制造业,尤其是中高端的制造业,确是需要长期的努力与耐心,也需要积累技术与有勇闯天下的勇气;相比之下,搞传统产业,尤其是建筑、服务业等,就相对轻松得多,只要搞好政商关系就行,如经由政治或行政关系,拿个垄断性执照,或大工程项目,便快速致富,何必去搞那些伤脑筋的科技产业。

因时制宜打造催化条件

只是,从富国裕民的角度看,这种有利个人或特殊利益集团发财的行径,却有损国家的经济实力,进而危及国家财政与创造体面就业机会的创造力。 若不改变这种不当的发财方式,大马迟早会沦为消失中的中层( missing middle ),成为另一个菲律宾。

除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因时制宜的政府政策与市场容量的课题外,要实现成功的工业化,尚需用人佳才的实绩制及追求卓越的文化,如台湾人“爱拼才会赢”的勇闯天下的拼搏精神,韩国人的求胜心切与赶超日本的竞争意识;而这些精神,只能经由实际的企业与企业家来实现,政府应做的,则是打造适宜的催化条件,让具有开创新的企业与企业家能一展所长。

大马是个高度开放的中小型经济体,在 2009 年,其出口总额在世界排名第 21 ,进口总额排名第 27 ;在 2001 年,制成品出口额也占世界出口总额的 1.5 %。 可惜,过于依附逐水草而居的外资,而缺乏如日、台、韩那种以内资为主力的企业群,这个结构性弱点,是大马工业化搞得不汤不水的主因之一。 也难怪纳吉政权提出的经济转型计划,旧态依然地特别着重石油天然气、能源、棕油、金融与服务业了。

从结果论来看,在 2000 - 2009 年,大马制造业中最重要的电子、电器、电机确也呈现出 8 %的负增长,是所有部门中“一枝独萎”的部门,与台湾电子产业一枝独秀(甚至导致过度依赖)形成了强烈对比。 显见,制造业,尤其是电子产业依然是如日中天的朝阳产业,且带动其他产业,如机械加工、塑料,甚至是服务业如医疗等的带动力也很大。

大马的问题是,虽然电子、电器、电机产业的起步与台、韩相当,可差距却日趋扩大而非拉近。 其结果自然也制约了大马制造业、出口与投资的增长动力,迫使大马不得不转靠油气、棕油、服务业基建与扩大消费来弥补之。 这就是大马的经济现状。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