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如箭在弦待起飞
信息来自:南洋商报 · 作者: · 日期:21-05-2011

2011/05/20     杨名万 著名时事及财经评论员

通货膨胀大势已形成;消费价格指数自去年最后一季开始,从底点抬头,到今年连续4个月节节上升之际,政府高官又高调喊话,欲合理化补贴,逐步减低直至完全卸下这沉重负担。

意味统制品物价将上升,通货膨胀已经如箭在弦,等待政府一声令下, 物价就万马奔腾般上升。

当然,这是从最坏的角度来揣测,一切还是要看政府如何将所谓的“不合理”补贴“合理化”。

应控制在5%以内
如果政府打算将全部补贴重任都加速卸下,用“万马奔腾”来形容这高速腾飞的通货膨胀并不为过,想来政府高官应该不会使出这样的“绝招”。

本栏上月分析3月份通货膨胀形势时,曾就当月份通胀率已经上升至3%,而根据过去经验分析这通胀率为“高风险关键门槛”。

踏入这门槛,通胀就可能会扶摇而上,当时本栏还特地提醒,这意味黄灯已经亮起,必须注意,避免不小心闯红灯。

闯不闯红灯就要看政府如何应对国际原油价格上升,有没有远见来决定如何处理燃油补贴负担。

当时本栏说了,飞腾的国际原油价格正考验决策者的忍耐力,仓促卸下补贴负担,像2008年中这样大幅度调高国内汽油价格,就会铸成大错,在国际原油价格迅速大跌时来个大回转,令经济遭受不必要伤害。

由于有过2008年的畸型通胀惨痛经验,相信政府此次不会大幅度调高国内汽油价格,而只是逐步调升,预料这将是2006年初那种将通胀控制在5%以内那种模式。、

当时,通胀在当年1月份越过3%而至3.2% 后,就在3月份上升至4.8%,这之后就逐步放缓至3%到4%之间。

经济未过热带寒
统计局周三刚公布4月份消费价格指数,很巧的是,4月份通货膨胀率刚好也是3.2%,这是自2009年3月通胀率3.5% 以来的最高水平,也就是两年来最高纪录。

此次通胀与经济过热无关,因为造成通货膨胀的因素主要是食物与非酒精饮料(胀4.9% ),餐馆与酒店(胀5.6%)及交通运输费(胀5.3%)。

食物主要是因为气候或其他因素造成的短期供求问题,餐馆与酒店则是好事,证明旅游业不错,最后交通运输则是油价上升引起的结构通胀。

从4月份的耐用物品价格接近持平(仅胀0.7%),半耐用物品反而稍微萎缩0.2%看来,经济完全没有火气,当然更谈不上过热。

今年首4个月的耐用物品价格持平(零通胀),半耐用物品(负0.1%),因此不管是4月份或首4个月份,通胀主要是因为非耐用物品尤其是食物造成,当然还有就是服务成本上升促成,再次印证了经济并没有过热,而且还带着寒意。

卸补贴操之过急
国家银行周三也已宣布,今年首季经济仅增长4.6%,比去年第4季的4.8%稍微放缓,当然更远不如去年首季的10.1%,次季的9%及第3季的5.3%。

经济明显放缓,或许促使政府心挂下半年经济,而急于卸下补贴负担,缓和财政赤字,方便政府筹款以加速展开经济转型计划下的基础建设,通过这基建发展,确保每年平均6%经济成长能达标。

不过,政府的动作稍嫌操之过急,首先宣布减低白糖补贴,每公斤调升20仙至2令吉30仙,接着更进一步宣布,9种运输工具的柴油补贴将于6月1日取消,不能再以每公升1.481令吉的补贴价购买柴油,而必须以每公升1.80令吉价格购买。

这意味着这9种运输工具如拖格罗厘、普通货柜车、货柜罗厘、货车、豪华德士、瓶装饮料罗厘、面粉罗厘、冷藏罗厘和水槽车等的燃油开销将增加21.54%。

这些运输业者已经纷纷表明届时会将成本转嫁给客户,最终可能会辗转的让消费者承担,运输消费价格指数恐怕会进一步扬高。

占指数比重逾半
4月份消费价格指数显示,运输消费指数涨幅仅排在酒精饮料与烟草及餐馆与酒店之后,涨幅高达5.3%。此次再加上柴油补贴取消,涨幅恐怕会飚高至双位数。

单单从已经宣布降低或取消补贴的领域变化,我们已明显感觉到通货膨胀已经如箭在弦,更糟的是首相拿督斯里纳吉人在外国时也高调表明,补贴如鸦片,政府必须逐步取消。

这引起人们对于其他诸如电费和汽油补贴的可能变化,感到担心。

无巧不成书,涉及的这些领域都是占消费价格比重最高的三大领域,首先白糖所处于的食物与非酒精饮料就占比重30.3%。

其次电力、煤气与燃料占22.6%,最后运输则占14.9%,这意味这些可能上涨的领域总和起来占了消费价格指数比重的一半以上。

政府高官已先在白糖和9种交通工具的柴油补贴中开炮,这一炮就已占了消费价格指数比重的逾45%或近半,同时政府高官又再口舌上喊话,山雨欲来风满楼,犯了兵家大忌。

通货膨胀恐怕已不易控制,这对未来经济增长可大不利,政府务需小心谨慎,莫要还未达到高收入国目标,人民先要忍受高消费。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