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貼的前因後果
信息来自:星洲日报 · 作者:林瑞源 · 日期:02-06-2011

2011-05-25     作者:林瑞源《星洲日报》副总编辑
今天国家面对要“戒鸦片”(废除津贴),又举棋不定(担心民怨、加剧经济低迷及外围情况不明朗)的困境。这个困境的导因可以追溯至上世纪80至90年代的错误决策。

国家财务连续14年赤字,始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政府借钱来扩张经济,但这不是唯一的导因,需细说从头。

马哈迪在接掌国家后,把农业经济转为工业经济,这并没有错,不过却把全副心机放在制造业,忽略了农业。长达20年的忽视,导致粮食生产每况愈下,需要从外国进口;目前国际粮价高涨,所以国内食物价格指数上涨4.9%,是全球的两倍。在世界气候异常的冲击下,粮价还将持续上涨。

第二个错误是在大量引进外劳、吸引外资,发展劳工密集工业后,无法让工业经济转型为高增值经济。为了维持低水平的工资、留住外资,创造经济繁荣的景象,政府提供大量补贴;只要汽油各种必需品保持低价,工人就不会要求加薪。这形同饮鸠止渴。

此外,当局也为土著、公务员及企业家提供辅助,譬如让F级承包商承包政府工程、协助土著公司获取合约、栽培土著企业家,以这种方式来扩展民族财富,最终却演变成拐杖文化,形成另类补贴。

第三个错误是签署不合理的特许经营合约。在私营化政策下,政府把国家资源转给私人公司,却又提供补贴,比如在大马半岛发生大停电事故后,马哈迪允许独立发电公司的设立,由国能提供天然气津贴,独立发电公司再以高价售电给国能,每年补贴增至220亿令吉。国库控股是国能大股东,所以补贴款项也是来自政府。

失败的私营化计划由政府接管,不批准起价,政府必须赔偿。国库在这方面的负担加重,这和私营化政策的宗旨背道而驰。

第四个错误是奉行大政府的概念。马哈迪相信大型计划能够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兴建新的行政中心、大机场、一级方程式赛车场;公务员人数也没有因为私营化计划的推行而减少,反而增至今天的129万人。

国家经济从盛转衰的转捩点是1998年,当时实施资金管制措施,很多补贴一发就无法收回,还逐年增加。如果在90年代中,国家财务还好的时候,开始淘汰劳工密集工业,成功发展多媒体超级走廊,然后减少和废除津贴,国家经济就不会是今天这个模样。

津贴已经是政治需要,但依赖补贴,永远摆脱不了“中等收入陷阱”。不纠正前因,就无法“修得善果”。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