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企业何处去?(第二篇)
信息来自:星洲日报 · 作者: · 日期:03-12-2011

华人企业何处去?(第二篇)歷经险境 华商不言输

  • (图:法新社)

世纪交替,春潮澎湃,百舸爭流,千帆竟发。

歷经悠悠数十载的发展,大马华人企业自有其生存之道。

从1980年代起,大马躋身世界主要贸易国,作为国家经济主要组成部份的华商,就直接面对几乎10年一现的全球或区域经济危机。

危机过后,儘管部份华商从此沉没,却依然有不少企业藉此强化体质,继续向前迈进。

这一次横跨欧洲、美国、中国、日本等经济体的债务危机,华商面对了哪些挑战?

华人经商经验丰富,过去数十年积极参与世界经济,而经济危机维持约10年一次爆发的纪录,从1980年代起华商开始明显受到经济危机的衝击,尤其严重的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不仅华商元气大伤,大马举国备受打击,几乎將独立以来的经济成就双手奉上。

97亚洲金融风暴
元气大伤

面对建国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时任首相马哈迪领导的政府採取了让全球譁然的大胆措施,包括强制规定马幣兑美元匯率於3.80令吉、限制资金流出等,严重影响了大马的亲商形象,初期大马经济也表现得毫无起色。这段期间,华人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也面对歷来最严重的打击。部份华资公司被迫交出股权,有者更是从此一蹶不振。

不过,重新调整步伐的华人企业犹如浴火凤凰,再次迈开发展的脚步前进。强化財务与业务的华商採取更为审慎的拓展策略,进一步多元化营收来源、分散投资风险,加强开拓区域市场,建立起规模越来越庞大的企业。金狮集团和双威集团,就是典型例子。

金狮集团重挫
3年再站起来

金狮集团的业务庞杂,拥有多家上市公司,除了核心的钢铁、百货,还有房地產、轮胎、摩哆、造纸等,业务遍佈国內外,尤其以中国最多。金狮集团在金融风暴时的利润,从8亿令吉下降至2亿令吉,单单外匯损失就高达四五亿令吉。

当时,金狮集团主席丹斯里钟廷森將5亿令吉家族资產放到最“危险”公司里头解困,並採取对银行家和供应商负责及务实的方式,用3年时间克服风暴的困境,解决了90%以上的贷款债务。

现在,金狮集团以更灵活的体型重新起舞。目前在香港、新加坡等拥有上市公司,也在越南、印尼等新兴经济体设立百货业务,再次昂首阔步。

双威集团
“壮士断臂”

至於以房地產为主的双威集团,1997年的经歷可谓“壮士断臂”。一场金融风暴让丹斯里谢富年“点矿地为金”的商业王国几近倒闭,后来他凭藉强稳的业务基础、灵活的手腕与良好的联繫引进新加坡政府资金,乘著財雄势大的邻国政府投资臂膀的翅膀重新高飞。

谢富年近几年动作频频,整合旗下上市公司於双威集团旗下,並佈局让规模庞大的双威產业信託掛牌,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產业信託基金。

多年臥薪嚐胆的华商企业,再一次航行在波涛汹涌的商业海洋,他们无可避免地继续面对大风大浪。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华商的最新考验。儘管这场危机当初以为不会扩散至其他市场,谁知后来情势急转直下,原本不受影响的亚洲也开始展露跡象,迫使全球政府总动员,携手挹注数兆资金救经济。

联昌研究首席经济学家李兴裕表示,面对欧债危机等不確定因素,企业应该强化自身的財务表现,进一步在不裁员下减少营运开销。

“其实,在1997/98年亚洲金融风暴后,国內企业尤其是银行业多增强了財务能力,不少更是持有充裕的现金,展现了健全的財务状况。公司的体质持续改善,成为了他们抵抗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的秘密武器,这场危机衝击的更多是出口方面的影响。”

他补充,掌握大量现金也非好事,如果公司只採取防御姿態,而忽略了在危机时趁机吸购优质资產,为未来拓展计划做好准备,就白白错过了一些机会。

“公司应该利用手中的现金创造价值,而非被动地应对危机。短期而言,公司確实能够以守为攻,避开不明確因素;不过,长期来看,公司理应继续注资,扩张业务规模。”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带来致命打击,结束了华人企业经营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毫不认输的华人企业透过一系列战略重组、结构调整和行业转型,抖擞精神重新上路。新的危机来临,虽然前景难料,却显然是在提醒华商们必须持续强化企业体质,以通过不断调整內部经营结构和经营策略,逐步摆脱困境並重新获得生机。

金融震盪
不轻视

金融海啸、欧债风暴衝击全球,儘管大马华商並非受到直接衝击,却也间接面对不少问题,尤其以出口导向的华人企业更是战战兢兢。

欧美不妙
直接衝击大马出口

虽然大马政府推出经济改革计划提振內需,以抵销出口成长放缓的衝击,但短期而言,外围负面条件並无改善跡象。经济学家认为,欧美为全球主要消费市场,也是大马等许多出口导向经济体的终端市场,因此欧美的金融危机势必衝击大马的出口。

话说回头,目前的欧美债务危机只是其延伸雷曼兄弟倒闭所引爆的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2008年以前,欧美金融机构任意发放房屋抵押贷款,过后透过复杂的金融程序,將这些风险极高的房屋抵押贷款分为多层次工具,出售给眾多银行、保险公司、投资机构等。

初期这些所谓的“投资工具”带来可观的回酬,进一步提高了上述机构的购兴,刺激了始作俑者推出更多衍生工具。

由於所有回酬皆来自於房东有能力还债,因此一旦出现更多无能为力还债的房东,就可能引爆骨牌效应,造成雷曼兄弟、美国AIG等金融机构財务瞬间恶化,紧密相联的全球金融体系顿时出现崩溃风险。

由於雷曼倒闭后牵连极广,各国政府无不提心吊胆,恐怕摇摇欲坠的经济无法承受严重的后果,就联手拨出数以兆计的援助资金。这段期间,美国开动印钞机,欧洲发债救经济,中国更是推出4兆人民幣的刺激方案,全球政府启动了一场拯救“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机构的计划。

在各国政府齐心协力下,全球经济迎来了短暂的和平。过份充裕的游资提高投机活动,加上经济强稳的新兴市场的需求提高,大幅推升了原產品价格,应用广泛的石油最高曾经涨破140美元,通货膨胀压力舖天盖地而来,各国政府再次推出新的紓解方案。

好不容易通膨压力接近尾声,欧洲却传来恶耗。背债渡日的欧洲国家开始面对债台高筑的压力,当中又以號称“欧猪五国”(PIIGS)的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財务最差,隨时面对倒债危机。经济相对强稳的德国、法国担忧这些財务差劲的成员国拖累欧盟与欧元区,无奈推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解决方案,却碍於国內政治条件而无法一次过宣佈规模庞大的紓困基金,以致於目前欧洲债务危机卡在进退不得的困境。

实际上,除了欧洲面对分裂危机,经济规模位居全球前列的美国、中国和日本也面对程度不同的债务风险。美国掌握流通最广的美元为武器,歷年来印刷钞票毫不手软,政府背负了超过14兆美元的债务,为了整顿经济结构问题,现任政府要求削减开销,短期內却面对沉重的政治纷饶,若现任政府无法提高债务上限,美国將破產,严重打击沉痾难清的全球经济。美国国会为此爭辩不休,情况未见明朗。

中国日本
各有难题

至於中国和日本,相对问题较不严重,因为主要是內部债务问题,並未涉及全球,然而,中日的经济规模分別排在全球第二和第三,万一处理债务问题不佳,依然会造成巨大的利空。

中国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爆发后推出的庞大刺激计划,主要透过兴建公路、铁路等基本建设提高內需成长,这些计划推高了地方政府的债务。此外,中国也面对房地產泡沫爆破、对外需求放缓等问题。

日本方面,虽然是全球最大债主,却也拖欠国民可观的债务,较早时一名银行家指出,日本约90%的政府债券持有者都是国內投资者,若比重降到80%以下,日本就有可能进入危险地带,最快可能会在4到5年步入这一境地。

干预政策
难抗衡

除了应付外围的利空,华人企业也必须时时留意政策变化,及时调整业务拓展策略,追赶时代的潮流。目前来看,政府对商业活动的干预与执行效率的偏低,为华商面对的两大风险。

资深经济学家白文春接受访问时说,政府相关公司的壮大,確实妨碍了国內私人企业的发展。

政府相关公司
挟资金与政策利好

一般来说,儘管华人企业集团的规模不断扩增,但是与財雄势大的政府相关商业机构相比,依然有所不足,何况这些政府相关公司(GLC)和政府相关投资公司(GIC)挟资金与政策的利好,私人界往往难以抗衡。

仅剩2家华资银行

银行业与房地產业最能突显上述情况。在1997年以前,市场上拥有超过50家银行,华人与外资掌舵的银行处处林立。过后,一场亚洲金融风暴打来,监管机构一声令下,50余家本地银行顿时整合成为10家大型银行,当时剩下的华资银行仅有大眾银行、丰隆银行、南方银行3家。

而后联昌集团在2006年併购南方银行、丰隆银行在今年合併国贸银行,本地银行仍有8家,其中大眾和丰隆为华资银行,6家中,除了大马投资和安联金融,皆掌控在政府相关公司或政府相关投资公司手里。(表三)

產业公司合併接二连三

最近几年,政府相关公司爭夺房地產市场的战况剧烈。首先是国民投资公司(PNB)合併森那美、金希望和牙直利集团,这家种植巨擘不仅掌握大量的种植地段,也是国內数一数二的大地主,再来国投2009年继续整合旗下產业公司,把3家公司半岛、彩虹企业和伯达灵花园合併,今年的重头戏则是引来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关注的实达合併计划。除了国投,国库控股属下UEM置地较早时收购拿督童贵旺的阳光,也是近期华资產业公司被政府相关公司合併的个案。

缺少充足技能、人才资源

除了巨无霸政府相关公司挡路,公共传递系统效率偏低,也影响了国內企业的发展,包括华人企业。

联昌研究首席经济学家李兴裕指出,90年代初期,大马就提出提高资本密集工业等计划,加强工业的技能,可是进度迟迟不太理想,归因有两大不足,第一是供应来源,第二是执行层面。

“政府必须提供適当的奖掖、打造理想的投资环境,以吸引高层次的外资进驻大马,可惜至今外资依然批评大马缺少充足的技能、人才等资源。至於执行层面,无论在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也好,政策多半无法贯彻,即使设立了適当的政策,也无法妥善执行。”

以泰国汽车业为例,在该国起步时,大马的汽车工业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结果碍於国家汽车政策等条件,跨国车企纷纷到泰国寻找商机,协助该国打造区域汽车中心。

泰国洪灾
外资寧取印尼捨大马

李兴裕说:“即使现在泰国面对严重的洪水、政治纷扰等利空,跨国车企也不见得会將大马列为首选投资地点。最近我和一些日本投资者会面时谈起,泰国发生天灾后,会否考虑基建条件不错的大马?结果他们倾向於选择印尼。虽然车商不爱大马的原因不少,国家汽车政策肯定榜上有名。”

生物科技业也是如此。在上一任首相敦阿都拉在位时,就推出了一系列推进生物科技业发展的政策,来到今日,虽然並不属於毫无进展,可惜整体进度依然落后新加坡等週边国家。

除了新加坡,东盟国家的整个发展阶段都相同,从进口为主改为进口替代,再吸引增值產品製造业,目前则转为推动服务业,在大家处於同一起跑点上,有关当局的效率就成为了决定性的一大要点。新加坡政府的效率极佳,这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李兴裕强调:“另一个值得探討的是贪污等形象问题。想要吸引外资,这是必须改善的。”

他认为,政府推出的经济转型计划,若执行良好,確实可以协助改善大马的不足。

“目前我们看到了转型计划的一些效果,现在更为迫切的应该是针对问题根源推出合適的措施,譬如说更明確的土著相关课题等,较早的放宽服务业等自由化措施也应继续推行。”

小结:

华人企业与国家发展关係密切:大马经济向好,企业受益;经济疲弱,则企业受创。这是显而易见的。

明天,我们来探討华人企业与大马经济的展望。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