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和声 : 消费至上的悖论
信息来自:东方日报 · 作者: · 日期:13-12-2011

2011/12/1 

经济增长与繁荣,可说是当代大多数国家所不约而同地追求的目标;只是,什么是驱动增长的终极力量?在西方, 19 世纪时的主导思想是生产,认为生产会创造其所需的需求,因此,不会发生大规模的长期性萧条与失业。

只是,自 30 年代发生世界性大萧条以来,主导思想已从生产转向需求,而趁势而崛起的凯因斯主义( Keynesianism )便是其代表。根据这种理论,一国经济发生衰退时,政府便得采用增加货币供应量、减低利率,或扩大政府开支来刺激经济,以免其陷入谷底,引发大量失业与社会动乱。在这种思路下,政府赤字便成了必要的恶,进而正当化了负债。

与此同时,随著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生产力的提升,资本主义经济也日益变得更为依靠需求来满足资本扩张、资本增值的需要。在这种资本不断扩张的需要下,就得想方设方让人民不断消费,以免断了财源与扩张动力,其结果,就是消费主导型经济成为支配性动力,而这动力的可持续则来自:

(一)计划性过时,即不间断地推出新产品与服务,甚而至于有计划地推陈出新,淘汰旧产品,以便消费者能不断喜新厌旧地消费下去。其结果,就是消费主义文化的扩散,使人变为“我消费,故我在”的消费人,天生购物狂( born to buy )。

(二)把人类的基本需要( need )转为无穷的欲望( want ),这就需要广而告之的广告的推波助澜,或信贷制度的不断创新,如分期付款或先消费后付款的超前消费,如美国。

(三)合理化消费,如官商合作宣传消费救国的运动,或是由政府出钱,如发出消费券让人民用公款消费。日、台、澳洲等便用过这种方式。韩国也推动过消费爱国、救经济的活动。

(四)在一些追求快速富强的国家,如中国,则以外需取代内需,用出口来补内需之不足,甚至大买美国国债,以便美国人能继续超前消费,形成相互绑架的怪现象,如美元贬值,中国持有的美元外汇也缩水。

在欧洲,福利国政策虽也在相当程度上,扩大了普罗大众的购买力,可若生产力没相伴提升,也迟早会难以为继。此外,欧盟债务危机若不解,也会冲击到以外需补内需的德国经济。这就是消费主导型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一方面是,国家和资本家需要消费来促进增长,他方面,消费者(也是生产者),也需要增长来保住就业和升级消费。这反而使传统美德如节俭成了恶行!在这种悖论( Paradox )下,什么气候恶化、天灾、生态、能源危机、资源浪费、保育生物多样性,皆不免变得口是心非。

显见,要解决欧债危机,政商勾结、贫富的过度不均、高居不下的失业率、全球失衡等,需要有新思路,而不能为了消费而继续以债养债。实则,即便是当代人,为了消费而消费,也会损及生活素质,变成“工奴”,而不是为人生而工作。约言之,对高债务发达国来说,调整生活水平是必要的,而后进国也宜压制生活水平与素质之别。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