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废弃秸秆 如今变成“金条条”
信息来自:新华网 · 作者: · 日期:09-05-2013

2013-1-18

在湖北京山县城一个工厂,机器轰鸣,一片忙碌。秸秆正从进料口涌进传送带,再经过烘干、气化、燃烧,然后带动汽轮机“生产”出电,送入电网。1月15日,记者全程采访了农林垃圾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深冬的江汉平原,庄稼早已经收割完毕,黄昏的田野里泛起了迷蒙的雾霭,农民正将一捆捆棉花秆搬上手扶拖拉机。

    54岁的董明是荆门市五三农场五台队的农工,去年种了18亩棉花。棉秆烧了影响套种的小麦,运走又浪费人力,如何处理棉秆成为她心头一大结。这天,京山凯迪新能源公司燃料收购员来到董明的田间,买走了她的棉秆。付钱时,她死活不要。“我不要钱,棉秆送给你们了,还得感谢你们,不然,我们婆媳俩得运上好几天。”

    不远处是凯迪公司驻五台队的秸秆收购点。下午4点左右,45岁的牛则生和侄儿一起开手扶拖拉机送来一车棉秆,这已是第三趟。他算了一笔账,三个人一天装三车,每斤6分钱,卖300多元。“以前直接扔掉,现在辛苦是辛苦,但毕竟有几百块钱收入,也不错哟!”牛则生擦着汗,憨笑着说。

    这个占地5亩多的收购站,平均每天要收30吨周围村民送来的棉秆、玉米秆、枯树枝等,分成一堆堆,远远望去像是一个个小山包。

    邓桥是钟祥南山米业公司的一名司机,他装着满满一车加工大米剩下的稻壳,开了2个多小时来到凯迪公司。总共12吨,每吨350元,进账4000多元。“稻壳已成为公司的一项重要收入,一年十几万。”邓桥说,周边所有米厂都有专人定期卖稻壳。

    京山凯迪是阳光凯迪新能源集团2008年投资建设的,占地300多亩,从事农林垃圾等生物质发电。平均每天收购1300吨秸秆、稻壳、树枝等,发电近60万度,每度电上网价0.75元,仅这一项就收入45万元。除此之外,发电剩下的灰渣也是“宝”,卖给建材公司,一个月又多收3万多元。

    阳光凯迪新能源集团董事长陈义龙告诉记者,两吨秸秆的热值相当于一吨标准煤,可以发电2000度,但其平均含硫量远远低于煤,对空气的破坏更小。目前,我国农作物秸秆年产量约为6.6亿吨,其中至少有2亿吨可用来发电2000亿度。电力紧缺局面可以得到缓解,笼罩天空的滚滚烟尘也会好转。

    凯迪集团正是看中了这一产业潜力,在全国10多个省市已运行和在建生物质电厂超过100个。全部建成投产后,每年消化秸秆2200万吨,发电210亿度,产生经济效益18亿元,为农民增收66亿元,带动农村社会就业约60万人。昔日的废弃秸秆,如今变成了“金条条”。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